名校的標準是什么?品牌學校應該如何創建?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衡量標準,答案肯定是多種多樣的,甚至是大相徑庭的!但是,教育工作者理應對名校的理解更為透徹、更為全面。筆者認為,要成為名校,最起碼要具備三個條件:一個專家型的、事業型的好校長,一群頗有建樹的好教師,一群有個性的好學生。
名??隙ㄊ沁@樣的一個學校:教師有發展,學生有進步。而要真正達成這一目標,沒有一個運籌帷幄、知人善任的校長是不可想象的。關于好校長的討論似乎已經太多,事實上,現實中大多數校長也朝著這一方向努力。然而苦干學校升學率的壓力,苦于教育經費的捉襟見肘,苦于學?;A設施建設的緊迫,很多校長實際擔當的是“考試專家”“會計師”“建筑設計師”的角色,他們充實而忙碌,這是校長生活的真實寫照。這樣的校長也許值得人們尊敬,但要成為真正名校意義上的好校長,卻還有著很長的一段距離!放眼當今的‘名校”,拿什么來衡量它們的含金量?標準只有一個:升學率!這似乎已成為評價名校的不二法門!這不能不說是學校發展的悲哀,在這種情況下,企望專家型、事業型校長的出現似乎已是一種奢望!遑論教師、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張揚。
不可否認,教師的發展應該與學生的發展不相排斥。作為一所名校,理應擁有一群能夠在相關學科領域大顯身手的教師隊伍。魯迅、朱自清等相當多的文人墨客、社會賢達都曾做過教師,他們就是當時所在學校的旗幟,也是這些學校成為名校的支柱之一,如果教師只會做試卷、只會在教材上“縱橫馳騁”,到了課堂之外就一無是處,甚至到了寫一篇個人總結都勉為其難的程度,可以想象得出,他們教出來的學生又是什么樣子。一所好學校應該是名師輩出的地方,筆者認為,這里的名師并不僅僅是在教學的某一領域成績突出的教師(哪怕僅僅是在指導學生高考方面,這并不忌諱),也可以是在教育科研等方面頗有建樹的教師,他們著書立說,有自己獨到的思想見解,前者是我們希望的,后者則更是我們推崇的,然而,事實上,人們常常淡忘甚至是排斥后者,所謂的“名師”只是單一地為考試服務,這無疑是一種致命的退化。
由于工作上的便利關系,筆者與那些‘名?!苯佑|的機會相對較多,但在學習之余、收獲之余,更多的是震驚!以某一所省級重點高中為例,學生的作息時間是這樣規定的:早上起身時間為5點半,上午4節課(連早讀課在內,實際上是5節課),下午5節課,午飯過后,學生全部在教室學習,直至午后1點半鐘上課,沒有午休!自起身后一直到下晚自修前,學生的活動場所就局限在教室、飯堂、廁所之間。中間是不允許回宿舍的。這期間即使要翻曬被褥都是奢望,至于學生其他的諸如洗澡、理發之類的瑣事則統統要集中在星期天下午,其緊張、憋悶的氛圍可想而知!我們不禁要問:作為學生,生活在這樣的“名校”里,個性能得到張揚,心智能得到發展,情感能得到升華嗎?
學生應該是學校里最有活力、最有朝氣的群體,他們樸實而真誠,緊張而有序,在學習中尋求快樂,在快樂中享受成長!一所內涵豐富的名校并不是建立在單一的應試基礎之上的,如果是那樣,哪里來的生機和活力?名校應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文化特色的形成當然不是單純靠某些所謂的教學“名師”,不是單純靠那些冷酷、死板、不近人情的規章制度,而是靠一種腳踏實地的規劃和引導,一種推心置腹的循循善誘。名校的學生不應整天呆在教室里,圖書館、公共綠地、休讀場所、社區也應時常見到他們的身影,讓他們既在課堂上增長知識,又在活動中增加才干、發展心智。如果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總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高分低能,甚至心胸狹隘、不負責任,那么學校就與名校無關,更與名校無緣!
責任編輯 劉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