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改革要求教師以新的角色投入到新的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尊重個體的不同發展、不同的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之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教師課堂行為的合理轉變,對音樂基礎教育改革有著深遠的意義。
一、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在進行音樂實踐的活動中,學生的情感隨音樂的發展產生共鳴與起伏,在不斷的體驗中感受、領悟、發掘音樂的情感內容,得到美的熏陶與精神的升華。一般來說,傳統的教學只片面強調教師如何將知識的結論直接傳授給學生,從而忽略了結論產生的過程。經過親身體驗、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后所學到的知識,在學生腦中留下的痕跡是不一樣的,因為那是學生經過了自己的體驗后產生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鐘都是有效的。因而,只有通過恰到好處的“導”,去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由感而發”,這樣掌握的知識才最牢靠和頗具意義,如我在給學生上“快樂的音樂會”一課時,曲中出現了胡琴、喇叭、銅鼓這3種樂器發出的聲音。孩子們由于年齡小,平時的積累有限,所以無法識別它們的不同。于是我找來了二胡的錄音磁帶,以及一只小喇叭和一面小鼓,讓他們自己吹、自己聽。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受,他們對這3種樂器有了一個直觀的了解,在后來的教學過程中,孩子們都能順暢并且較清晰地將這3種樂器的名稱和各自發出的聲音唱出來。直觀教學遠比抽象教學來得快與直接。過程遠比結果重要!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幫助學生建立起音樂與人生的密切關系,為終身學習和享受音樂奠定基礎。
二、創設豐富的環境,由單一媒體向多媒體轉變
教學活動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開的。教學活動的具體過程、組織方式以及質量效益等都和教學活動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關。凡是審美活動,都必須通過生動鮮明的形象來感染人,使人產生美感,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作為審美活動的實踐環境,應具有美的感染力、吸引力。良好的實踐環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孩子們對音樂的興趣,產生學習的動力。隨著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單一的媒體已無法再適應當前的教育教學實際。所以教師在講授一節課時,應該仔細地分析教材,針對教材的特點,有效并充分地運用一切有效媒體,讓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有機結合,高質量地上好每一節課,結束過去“一架鋼琴、一本書”的授課歷史。如在教“大鹿”一課時,我在課前做了大量而充足的準備工作。課一開始,我播放了錄音帶,并用投影儀打出了圖片,在音樂和畫面創設的情景之下,我繪聲繪色地講了《大鹿》的故事。孩子們即刻被吸引住了。帶著濃厚的興趣,很快地,孩子們學會了這首歌,待孩子們學會歌曲后,我又出示了一些漂亮的頭飾。鼓勵孩子們自發地來表演曲中的角色,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上前來表演,那場面簡直就像一出小型的歌舞劇。可見,只有匯集了一切有效媒體,讓一節課富有了生命力,孩子們才能真正地得到美的感受。
三、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由重知識向重能力轉變
傳統教學中的知識傳授重視對“經”的傳授,忽視了“人”的發展。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因此教學的重點要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學生自身就是可利用的課程資源。自主、合作、探究等,都是將教師從傳統、單一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脫出來、把機會交給學生的有效方式。教師應該鼓勵和發現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在聽到一種完全不同的做法時,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戰,他的思維是在感受碰撞;尤其是當這個挑戰來自同學,而不是來自老師,碰撞就會更加激烈和深入。孩子的想法是千奇百怪的,時常超出教師的想象。如我在讓四年級學生自制樂器時,孩子們做出的樂器時常令我驚嘆不已!有的學生對廢棄的自行車座位進行簡單的加工,制成了三角鐵,有的學生將螺絲釘穿在鐵絲上做成了串鈴,等等。他們每做出一件樂器,我就讓他們相互交流經驗,相互交換觀察,幾乎每節課孩子們都會帶來自己的新成果。用自己制作的樂器來演奏樂曲,孩子們的熱情可想而知。積極引導,誘發了孩子們的創新思維,使他們在增長知識的同時,發展了創造知識的能力。
四、鼓勵學生“動”起來,由被動向主動轉變
一堂課究竟應該怎么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方式,使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不利于學生潛能的開發和身心發展。正如葉圣陶說過的,“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
音樂課一定要讓孩子們大膽地“動”起來。讓學生既動手也動腦,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讓他們積極地參與進來。真正地去音樂世界里邀游,得到美的享受。教師可通過一些音樂游戲和舞蹈動作活躍課堂氣氛,也可以給孩子們多點時間和空間進行自由思考、討論,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成為主人。我在每節音樂課上,都會讓孩子們站起來走到教室的中間,讓他們通過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即興地做動作,尊重他們的不同音樂體驗,孩子們都感受到了音樂的美好與存在。這樣的學習方式帶來的效果是原有教學模式所不能達到的。
教學中,我們還應注意培養學生自信地演唱,演奏的能力以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發展學生的表演潛能及創造性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并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
綜上所述,理想的教學狀況是:學生在興趣盎然中通過一定的過程和方法,掌握知識與技能,而這只有在教師的課堂行為徹底轉變時,才會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是共同學習、相互促進、教學相長的關系。所以,主導性教學、自主學練式教學,不應該是兩種獨立的教學模式,而應該是教學過程中的不同側面。學生好似一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而教師就是引導發掘泉水的人,有責任使泉水噴涌而出、永不停息。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為具有不同個性學生的終身發展出一鎬之力!
責任編輯 王亦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