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2008年連續兩年成功實施的基礎上,根據《2009年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簡稱“國培計劃”)總體部署,教育部于2009年暑期組織實施了“援助邊境民族地區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項目”(簡稱“援助項目”),受到邊境民族地區教師的熱烈歡迎,有效地提高了教師實施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教學的能力,為農村學校教師培訓做出了示范。
一、送教上門,傾斜農村,直接提供優質培訓
“援助項目”由教育部專項支持,委托東北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分別對口內蒙古、寧夏、貴州,采取“送培到省”“送教上門”的集中培訓方式,對以農村學校教師為重點的3000名骨干教師進行50學時的培訓。
二、整合資源,優化隊伍,組成高水平師資團隊
充分發揮部屬師范大學的師資和教學資源優勢,面向全國選聘專家和一線中小學優秀教師組成專家團隊,其中,中小學特級教師和優秀教師占到70%。東北師范大學先后派出60余名專家和優秀教師參加培訓授課和專業研討活動,東北師范大學校長史寧中教授做首場報告。陝西師范大學從北京等地遴選70余位熟悉中小學教學的課改專家和中小學一線優秀教師,組成了課標組專家、學科專家、一線教學名師“三結合”的培訓專家團隊,西南大學組織60名教師和教學輔助人員組成培訓團隊,教學輔助人員和專家密切配合,加強與學員的交流,得到學員的普遍贊賞。
三、科學設計,創新方法,突出針對性和實效性
本著“按需施訓,量身定制”的原則,三所師范大學先期分別前往受援省區實地調研。通過座談、訪談、問卷調查、文獻查閱等多種形式,深入全面地了解受援省區教育發展現狀和中小學教學的實際問題,制訂培訓方案。培訓以課程模塊設計為主,突出強調解決一線教師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通識與學科結合、前沿與現實結合,使培訓貼近教師、貼近課堂、貼近實際。針對不同模塊課程,廣泛采用案例教學、交流反思、專題研討等多種形式,充分調動教師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升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東北師范大學采取“實踐+反思”的培訓模式,關注教師親身體驗感悟。陜西師范大學設計包括學術沙龍、案例解析、同課異構、現場研討、對話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注重教師參與,讓學員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進行學習。西南大學在培訓之前開展“破冰”活動,幫助學員消除陌生感,形成小組團隊文化和良好的學習氛圍,培訓中始終貫穿參與式培訓理念,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頭腦風暴和模擬訓練等多種方法。來自貴州凱里的一名初中英語教師在培訓后座談時表示:“這次國家級培訓既有專家講座,又有高水平教研員的親自指點,更有特級教師、一線教師的課堂示范,以及和專家面對面的對話,這些培訓讓我們大開眼界!”
四、效果顯著,示范引領,推動教師培訓工作和教師隊伍建設
一是促進了邊境民族地區教師觀念的轉變和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幫助內蒙古、寧夏和貴州三省區廣大農村教師更新了教育教學觀念,改進了教育教學方法,增強了教師專業發展的意識,切實提高了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問卷調查顯示,各受援省份對本次培訓的總體滿意率達到了93%以上。不少學員稱這次培訓是“雪中送炭”,是“及時雨”,“收獲特別大”“非常滿意”。二是為邊境民族地區教師培訓做出了示范。本次培訓突出教師實際教育教學問題的主線,將理論講授與案例教學、參與式教學、互動答疑有機結合,在培訓理念、培訓內容、培訓方式方法、培訓組織管理等方面為廣大邊境民族地區教師培訓做出了示范。各受援省區將結合本地實際,采取有力措施,創新培訓模式,進一步推動中小學教師培訓深入持續發展。第三,促進高師院校理論聯系實踐。更好地為西部地區農村教育和教師培訓服務。
責任編輯 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