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紹
在我校原來的教研組織結構中,班主任(皆為語文,數學教師)組成年級組(同年級的在一個辦公室),一至六年級組,以組內交流本年級教育教學問題為核心。科任教師組成學科組(同學科的在一個辦公室),音樂組,美術組、英語組、體育組、科學組等7個,以組內交流本學科教育教學問題為核心。這樣組建的現行年級組,學科組,由于人員結構,活動內容的趨同性,并不能很好地適應教師們的個性化需求。教師作為“發展中的人”,如何在新的發展平臺上承認差異,尊重個性,從而走個性化成長之路、不斷實現自我超越呢?
教師的關注點,就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生長點。依據教師學習聯合組所需要的個人學習意向與需求信息,針對當前教師自主學習現狀、教師間互動學習現狀、教師的互動體驗、教師的學研動力,教師的學研意向和需求等,我們認真作了問卷方式和訪談方式的調研,通過數據分析??梢悦黠@發現以下幾種趨勢:其一,教師有一定的學習積極性,但學習還沒有成為教師的迫切需要,其二,教師教研組內交流互動頻率高,滿足感強,教研組外交流互動頻率低,滿足感差。其三,教師跨年級跨學科交流的愿望較為強烈。其四,教師專業發展意識強,有明確的、較高的目標,其五,教師學研意向既多元化又相對集中。
這一結果要求我們必須去構建新的學研模式以適合教師發展需要。這樣,根據調研信息構建現行年級組、學科組外跨年級、跨學科的“學習聯合組”的互動模式。成為教師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重要策略。
二、實踐探索
1 基礎調研,促進聯合組科學建立
“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的理念引領我們要有組織地進行科學建組,避免自由化造成的隨意性,這樣就要求新聯合出的小組具有相對穩定性,保證學研活動的系列性和深刻性,為有效發揮教師的主體地位,我們在聯合組的建立中盡可能地尊重教師所關注的專題領域,并適當照顧教師不希望增加大集會活動的愿望,確定了如下四個建組原則。
(1)“多組別、小團隊”。調研搜集上來的組別中,只要有三人以上自愿選擇成為本組核心成員,就保留。組別的增多,使全體教師得到分散,每組成員最多為11人,最少為4人。這樣在方便活動的組織的同時,提高了成員交流表達的機率。
(2)“優勢互補”。確立專題組負責人和組長時,由教科室統一協調。既考慮教師自身的優勢特長,又考慮其意向發展專項,使所建的聯合體內形成專題優勢互補,利于組內學研的引導和促進。
(3)“組間流動”。教師作為某個專題組的核心成員,同時又可以自主參加到其他專題組進行活動,實行組間成員流動,實行動態聯合,使信良源不斷交錯拓展,
(4)“自主管理”。聯合小組的學研活動實施自主管理,由各聯合體的負責人及核心成員充分合作,共同開發、探尋有意義的學習內容與學研方式。這種自下而上的學研活動使其有效性與針對性得到加強。
目前,我們成功創建了12個專題學習聯合小組: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組、簡筆畫組、心理健康教育組、家校社區三結合教育組、數學專題組、語文專題組、小初教育銜接組、課件制作組,讀書組等。每組設置負責人,進行組織、協調、引領工作。每個小組的成員都是對同一專題充滿關注情感的,興趣、優勢以及自身今后發展上的需求使他們自由地聯合在一起。它的出現是對現行年級組、學科組的一種補充,為教師搭建了一個新的學研平臺。
2 理論培訓,促進學習觀念更新
一項改革先要從理念更新人手,知有益而后躬。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理念培訓,即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激發終身學習意識,改善溝通策略。
我們借助“月科研”活動先后進行了課題專題講座、學習型組織的專題講座等,在廣大教師中著力宜傳開展學習型組織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大家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聯合體的學習型建設,核心就是形成學習共享與互動的組織氛圍,那么深度匯談就成了必然,只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才能促使個人頭腦中的知識成為組織中不可替代的主要資產,而自我發展——組織發展——成員發展必將形成一個良陸的循環圈。為此,我們首先深入探討交流與溝通的價值所在,老師們的論證可多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旁觀者清,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閱讀使人淵博,匯談使人機敏,等等。觀念的引領大大激發了教師“我要說——我要問——我要傾聽”的學研熱情。其次,我們要求教師樹立有效溝通的6種意識:定時溝通、尊重人格、鼓勵表達、寬容異見、耐心傾聽、解釋規則。意識支配行為,觀念決定行動,理論培訓的意義更大于其理論本身。
3 培育典型,促進學研活動展開
聯合組的出臺只是多了一種校本研究的形式,其旺盛的生命力更在于這個組織有著豐富多彩的學研內容與學習方式,它能夠為教師個體提供優質的學研服務。面對十多個學研聯合體組織,典范的引領是推進一個新項目全面實施的有效策略。因此,在新的學年我們要求負責人選一個聯合組為個案進行學習型建設的策略開發。作為教科室又從其中選組,共同進行具體的策劃與引領,啟迪大家的心智,使各聯合體的學研活動以點帶面、梯隊式展開。從開始運作的六個小組的個案中,我們在學研內容的開發上得到了豐富的啟示。
(1)整合常規工作,求精細。學習型組織建設不是一個新事物,不需要獨樹一幟,因而在建設中要注意整合常規工作,在精細上做文章。如抓住區教育學會學用北京教育叢書征文的契機,讀書組教師進行了沙龍研討,就怎么選叢書、怎么學叢書、怎么寫征文等展開了激烈的對話。老師們有的談到怎么根據教育問題去找書,有的談到怎么聽別人說哪本書好就去找著讀,讀了怎么用等。負責人還把提前在網上選好的征文范例介紹給大家,并帶領大家做分析、點評,讓他們感受優秀征文在體裁、結構、表述等方面的特點,還對順義教育科研網上的叢書專欄作了推薦,又發給每人一個網址,號召回去學。有了這樣精細化的工作過程,讀書組的老師都覺得對這次的征文質量充滿了信心。最終成果顯示,精細的學研過程使得讀書組喜獲豐收:6個成員中5人獲得區級征文獎,
(2)錘煉基本技能,求夯實?!拔覀冞€用聚在一起專門學畫畫?”這是簡筆畫組老師們的質疑。然而,當老師們從網上、書上、同伴口中看到或聽到一個個把簡筆畫作為輔助教學手段應用于課堂教學時,激動地說:“還真得好好畫好好練了,小小簡筆畫作用這么大呢?!庇谑窃谪撠熑说慕M織下,無聲無息地在潔白的紙上涂涂抹抹、勾勾畫畫成了他們的一個練功主題。
(3)解決實際問題,求實效。問題式學習是主要載體。可以是反思自己工作實踐找問題,從他人課例中發現問題,從對話交流中尋求問題,從教研組聽課中發現問題,如在區內看課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閱讀理解課文內容,校內聽課中,我們聽到的往往還是閱讀理解課文內容。中高年級一篇課文的教學安排多數都是第二課時,那么一、三課時哪里去了?一課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又該如何分配?在交流中,老師們茫然。知問題而后謀。于是,在語文專題組負責人的策劃下,在全體組員和教科室的共同協作下,一次四年級組教師三人同用一個班集、同上一課書的教研活動拉開了帷幕。中年級全體教師、專題組教師、東風小學部分領導和教師參與了活動。之后老師們深有感觸地說:“這樣的活動真是解決了我們很長時間以來的困惑,沒有這樣的示范,我們只能關起門來悶作‘西游’,這回可是知道一、三課時該干什么了?!?/p>
4 反思總結,促進學研模式呈現
每學期初,各聯合組針對例舉問題進行整合,設計本小組的學期活動計劃,多以校本研究小專題的形式進行。如簡筆畫組——如何應用簡筆畫輔助課堂教學的探究,寫作組——如何從教育教學中提取寫作素材與如何成文的探究,讀書組——引導學生博覽群書提高閱讀興趣與朗讀水平的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組——學習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優化健康教育的探究等,在不斷的實踐反思中,我們將聯合組的學研活動歸納出以下流程:組員發現、例舉問題——系統思考、歸納核心問題——設計學研策略解決問題。這為各小組學研活動設計啟迪了內容與思路。
寫作組針對一位教師很想寫篇“陽光伙伴訓練”的文章但又寫不出東西來的問題,進行了系列“問答式”交流研討活動,把內容具體化、格式規范化。結果這位老師的文章在學校千字文評審中獲得一等獎,然后在順義區學術年會征文評比中獲得了二等獎,此文作者還在校級有效教學主論壇中現場發言作了經驗介紹。寫作組最后對這個成功案的進行了總結提煉,提出了一個解決從“不會寫”到“學會寫”的操作性很強的辦法:聊——先找人把想寫的東西聊一聊,在對話中復現內容,記——把聊出來的東西及時記錄下來,不居格式與修辭;問——找讀者看,進行問題質疑,促使作者對文章再深入思考,使之更全面、更深入,補——把第二次聊出的內容補充進原文,議——在群體中讀讀議議,進行段落修辭等全方位的挑毛病、提建議,改——修改文稿,使之完善。
三、初步成效
實踐證明,教師學習型聯合組的構建,增強了教師終身學習的意識和熱情,教師在持續的組織學習和交流中,豐富了專業知識與技能,察覺并化解了成功道路上的隱患,促進了自我持續超越,進而促進了學生的持續發展。并且,教師選擇自己所關注的專題參與聯合組學習,使教師的學研方式產生重大變化,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變一般化學習為專題性、系列化的深入學習,有利于教師的專業化、個性化發展,還促使整個教師團隊形成良好的團結協作精神,促進同俘有效合作與互助,增進情感溝通。由于部分負責人組織、協調的跨學科、跨年級、跨領域的聯合體活動,使管理的層次向扁平化轉變,促進校本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最終促進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今后將進一步在反思中探索經驗,實現教師團隊在相互勉勵支持、相互學習、相互感染、相互啟發中共同成長。田
本文為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申小學、幼兒園和職業學校校本研究專項課題《教師學習型聯合體建設的研究》(課題批準號:XIA071 06)階段性成果之尸。
責任編輯 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