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師院校職前外語教師培養的標準和教師教育的內容沒能與新課程實施有機地結合起來。師范外語教育體制和模式已經嚴重滯后,職前外語教師教育理念、科研意識和能力、知識結構等方面急需改革和提高。
一、轉變職前教師教育思想,培養新理念
高師畢業生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生力軍。高師院校應該依據中學教學的需求培養外語教師。以保證畢業生將新思想帶入學校,而不是進入學校才開始學習課程改革的理念。筆者認為,實施外語教學改革應當以轉變教學理念為根本出發點。具體來說,應注意5個方面的思想轉變:1 教學指導思想應由應試教育導向轉變為素質教育導向;2 教學內容應由以講授語言知識為主轉變為以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為中心;3 教師的角色應由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語言應用能力的指導者和質量評估者;4 課堂教學模式應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師生、生生多向互動模式;5 教學的層次應由孤立的詞匯、語法、句子層面轉變為語境感染的語篇層面。
二、提升師生科研素質和水平
師范院校外語教師科研素質的提升主要有以下途徑:積極引進具有科研能力的碩士、博士等研究型人才,適當減輕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加大對教師從事科研的鼓勵與獎勵,為教師從事科研提供必要的時間保障,鼓勵教師以在職進修或脫產學習或校內外培訓等方式提高科研能力,積極開展高師院校教師間以及地方高校與重點高校教師間的科研與學術交流。一個優秀的外語教師能夠把教學和科研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學給他靈感,從而發現課題,繼而驗證理論、開展實驗,科研又能保證教師對教學的高度興趣和教學的科學性、前沿性及時代感。
師范院校外語學院(系)學生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加大科研課程的設置及增加教育研究方法等科研課程的課時量,邀請學者進行科研講座,以強化對學生科研意識及學術研究能力的教育與培訓,設置本科生導師制,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導師的課題或相關研究,對學生參與科研給予資金資助,定期舉辦科研成果展覽并進行評比獎勵,把學生參與科研量化為具體的學分,以此來鼓勵與強化他們在科研教育中的主體性意識。
三、優化知識結構,培養實踐能力
1 關于學科知識
一方面,教師培養中應該淡化在專業知識的教學上追求學科體系的學歷教育方法,代之以加強學科知識對教學的啟示和實用性方面的訓練,加強拓展性知識的開發,包括本學科的前沿動態、相關交叉學科的基本知識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識等,另一方面,應該擴大外語教育專業學生的視野,滿足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和科學發展相聯系的時代要求,滿足他們在課程學習中身心發展的多方面需求。有研究表明,教師的學科知識只是教學的基礎之一,是成為一名好教師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因為未來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可以幫助學生在知識海洋中自己去探尋寶藏的引路人,是一個可能幫助學生鏈接到世界各種信息資源的導航者。
2 關于學科教學知識(學科教育學知識)
師范外語教育要改變傳統的重學科知識、技能的教學方式,強化教育理論界倡導的以教育為基礎的、更為全面的綜合性教師教育”,使師范教育直接服務于提高基礎教育教學質量。教師培養中要改革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課程的教學方式,授課者要深入了解中學教學的實際情況,了解中學英語教師的真實教學狀態,使抽象的教育學知識、心理學知識與具體的教學實踐結合起來,真正使授課者和學生認識到理論對行為的引領作用,找到理論知識與個人實踐的契合點。
3 關于課程知識
師范教育中應增加有關中學外語課程改革、外語新課程標準等方面的內容,引導師范生多維度地把握新課程,以幫助他們盡快達到上崗要求。在關注新課程理念,理論依據,內容結構、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的同時。結合教師個體及其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讓職前外語教師通過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深刻領會新課程的先進性。促使他們對新課程基本精神的把握從一般化走向具體化,并逐步將新課程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教學信念。
4 關于實踐知識
師范教育要關注未來教師的個體教育實踐。學科教學知識的形成具有明顯的情境性和個體性,因此在教師教育的過程中要提供充分的實踐情景,使教師在與具體環境互動的過程中,通過實踐與反思,將教育教學理論、方法轉化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智慧。教學是一種情境性很強的活動,真正對教師教學行為產生影響的往往是教師的個人實踐感受和實踐知識。只有當教師在實踐中將理論知識內化為個人的知識時,后者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四、開闊視野,改善學習環境
從對師范院校外語教育專業學生的訪談分析中,我們看到學生自己已經意識到語言教學理論學習對畢業后自身職業發展的重要性以及他們在這方面的弱點,并愿意進行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既然學生都有這方面的需求,院校若給予相應的投入和關注。再加上學生自己的努力,那么他們的理論學習就會進行得更好。一方面,加大圖書館建設及網絡資源投入。師范院校要通過國家撥款、自籌資金或與地方政府合作開館等各種方式來確保圖書館與網絡資源的資金投入,為師范生提供一個從事科研不可或缺的文獻查閱平臺。另一方面,學生入職前學習理論的一個常規性方法就是自己進行大量、廣泛的閱讀,這也是英語專業學生最簡便、最有效的自我教育方法之一。學生可從書店、圖書館、資料室、因特網等處獲得有關語言教學理論方面的資料,接受先進的教育理念。與外語教育的最新發展保持同步,以適應基礎外語教育改革的需要。
五、明確實習目的,改進實習管理
研究基礎教育、服務基礎教育是高師的根本任務。為此應做到:1 強化社會實踐和教學實踐環節,縮短從學校到社會、從大學生到合格中學教師的距離。2 建議將一次性實習改為分段實習,并將實習時間適當前提,學生在第一次實習中發現的問題可以通過返校后的學習與反思得到解決,并能在下次實習中得到檢驗。3 選擇專業好、能力強、有責任心的教師擔任學生的實習指導教師。4 師范院校必須加強與中學的合作,共建課程改革試驗區,并有計劃地選擇一些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進行重點實驗,形成一種良性互動關系。5 師范院校可以組織英語專任教師到中學英語課堂聽課、代課、評課。研究解決新課改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同時將其變成學生實習的基地,同時,中學也可組織中青年骨干教師到師范院校系統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增強創新意識。提升教學科研能力和水平。這樣才能做到研究和教學一體化,理論與實踐一體化,使師范院校和中學都能從中獲益,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基礎教育改革。
課程改革給師范院校及其中從事學科教學,教師教育的教師帶來了挑戰和機遇,他們有責任、有義務參與課程改革,為新課程改革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持。
責任編輯 王亦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