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紐約曼哈頓島上的華爾街,長不足500米,卻由于匯聚了各類證券交易所、投資銀行、大公司總部及商品交易所,成為美國和世界的金融、證券交易中心。它的發展,充滿傳奇。
1653年至19世紀末,是華爾街的草創期。紐約最初名叫新阿姆斯特丹,是荷蘭殖民地。當時,荷蘭已有一套非常完整的金融體系,包括銀行、股票、保險等,他們將資本主義的商業精神帶到了這里。
1664年,新阿姆斯特丹被英國人攻占,改名新約克郡(即紐約)。1776年,美國建國,第一任財長漢密爾頓發行了大量國債,紐約資本市場迅速擴展,交易量激增。為了防止證券經紀人在交易傭金上惡性競爭,經紀人集體約定:在為客戶提供證券交易服務時,收取不低于0.25%的傭金。這就是《梧桐樹協議》。
從1792年《梧桐樹協議》簽訂,到1913年美聯儲成立期間,美國甚至沒有一家中央銀行。
這種情況下,投機者的破壞力往往難以估量。20世紀初,投機家海因茲引發了銀行擠兌,導致了1907年的金融大恐慌。沒有中央銀行,美國政府束手無策。所幸J·P·摩根和他的摩根銀行站出來充當了中央銀行的角色,才最終挽救了美國經濟。這一年也是近代意義上華爾街的正式開端。
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早期,是華爾街狂蕩不羈的青春期。1900年美國GDP首次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華爾街在為美國的重工業化融資的過程中,迅速擴大了自身的規模和影響。1901年,J·P·摩根重組美國鋼鐵公司,總規模達14億美元,相當于當時美國GDP的7%。第一次世界大戰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發展,為戰爭融資而發行的國債從12億美元擴大到255億美元,美國資本市場規模躍升為世界第一。
一戰結束后,美國股市進入了瘋狂的牛市。當時美聯儲成立不久,對股市泡沫的判斷能力和遏制手段不足,因此沒有采取調整利率等手段來抑制過度投機。1929年10月24日,著名的“黑色星期四”,美國股市單日跌幅高達22%。大蕭條中,所有投資者都在劫難逃。彼時盛傳一則笑話:五星級豪華酒店里茲·卡頓酒店對來客的問候語改為,“請問,您開房間是來住宿還是跳樓?”
股市崩盤之后,羅斯福總統實施“新政”,請老肯尼迪(肯尼迪總統的父親)擔任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首任主席。老肯尼迪對市場規則的漏洞和市場中的操縱行為都非常在行,在他的領導下,華爾街痛定思痛,完善各種法律法規,一步步走向規范。
經過20年代的股市崩盤、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華爾街進入了“成熟期”。其中有兩個標志性的事件,一個是美林模式對證券經紀業的改革,另一個是證券分析手段的出現。
美林模式的開創者叫美里爾,他起初是華爾街經紀人。1929年,華爾街進入蕭條期,沒有業務可做,他只好為連鎖店做財務顧問。美里爾將連鎖店模式引入到證券經紀中,建立了遍布全國的網點,美林證券一舉成為傲視群雄的“巨人”。他們的經紀人全都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為大眾提供理財服務。而此前在人們心目中,經紀人一直是一群用客戶的錢養肥自己的壞蛋。美里爾的努力改善了華爾街經紀人的形象,向美國民眾灌輸了一個專業、誠信的金融行業概念,將資本市場從一個少數人的游戲變成了大眾的投資場所。
證券分析方法起于格雷厄姆。早前,投資者對證券的價值沒有科學的分析方法,股票完全是投機工具。格雷厄姆提出了現金流、公司運營資本等新概念,成為現代金融學最基本的常識。他創立了一整套分析方法和投資手段,賺了很多錢,名聲大噪。人們紛紛向他學習投資,其中就有后來的投資大師巴菲特。
近三十多年來,美國資本市場牢牢占據著世界第一的地位,市值占全球市值的一半以上。當然,險情也頻頻出現。比如,金融家大肆利用高風險的次級貸款等進行金融投機,愈演愈烈,從而導致大規模的次貸危機,華爾街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