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認為自己獲得諾貝爾獎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我認為是幸運。”美國西部時間2008年10月13日下午5時,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舉行了錢永健和媒體的電話記者會,平素治學嚴謹的錢永健再次顯示了他與眾不同的特點。
這位不喜張揚的學者進一步解釋說:“全世界眾多優秀的科學家在各自的領域里做出了非凡、杰出的貢獻,他們的勤奮和奉獻代表著科學的精神,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而我只是幸運的那一個。”
被問及得獎之后有什么不同時,他再次展現了樸實低調的一面:“除了突然多出來的記者會、拍照和采訪,沒什么不同。”
“我注定了繼承家族的血統,似乎生來就要做這樣的工作、走這樣的道路”
確實,在同事和學生眼中,56歲的錢永健外表實在很不起眼,“走在大街上,沒人能看出他是科學家”,更別說是今年新出爐的諾貝爾獎得主。
平素不拘小節的他過著普通人的生活。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拎著頭盔進實驗室。閑暇時彈鋼琴,愛好潛水,還參加了圣地亞哥的半程馬拉松比賽。衣著打扮從不講究,只是喜歡穿粗斜紋的棉布衣服。即使在獲獎后學校為他舉行記者招待會,系里為他開慶祝會,他也沒穿西裝,只穿著一件普通短袖上衣和長褲。
但普通不等于平凡,僅靠謙虛不可能摘取科學界最高獎項。
1952年出生于美國紐約的錢永健在新澤西州利文斯頓長大,后進入哈佛大學學習,20歲獲得化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并前往劍橋大學深造,1977年獲得生理學博士學位。1981年,錢永健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并在那里工作8年,成為大學教授。1989年,錢永健將他的實驗室搬到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現在他是該校的藥理學教授和化學與生物化學教授。
錢永健祖籍中國浙江杭州,他們家是名副其實的“科學家之家”。父親錢學榘是美國波音公司的工程師,舅舅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學教授,堂叔是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哥哥錢永佑是神經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斯坦福大學教授,堂兄錢永剛則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
因為家里有一群工程師,錢永健自稱為“分子工程師”。對于自己的職業,他說:“我注定了繼承家族的血統,似乎生來就要做這樣的工作、走這樣的道路。”
“我只是將一本晦澀的小說變成了一部通俗的電影而已”
錢永健的天分與成就是圈內人士公認的。
“他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同時異常勤奮。”錢永健實驗團隊的華裔學者如此評價他。
錢永健長期的合作者、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國家顯微成像與研究中心的主任馬克·愛利斯門說:“錢永健是我見過的最聰明的人,他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大腦,不僅因為他能夠深入思考如何填補已知科學領域的空白,更因為他知道如何發現新問題。他挖掘得很深,理解問題又快,還擅長把問題的各部分統一起來看,發現新的研究工具,以此幫助其他科學家挖掘其他新問題。”
憑著在化學與生物學方面的天分,錢永健找到了讓綠色熒光蛋白更亮更持久發光的方法,并創造出了更廣泛的熒光蛋白色彩,包括黃、藍、橙等顏色。“我總是被色彩所吸引。”錢永健說,“正是色彩讓我的工作更有趣,當工作進展得不順利時,因為色彩,我可以把工作繼續進行下去。如果我天生是色盲,估計我不會取得今天的成就。”
綠色熒光蛋白為生物學與醫學實驗帶來革命,它發出的熒光像一盞明燈,幫助研究人員發現生命體在分子層面和細胞層面的諸多反應。美國國家幼兒健康與人類發展學會的細胞生物學負責人杰尼佛說:“錢永健有巨大的影響,正是他,展示了以綠色熒光蛋白為基礎的反應物的一系列應用可能,并推動了這一切在生物學界的使用。錢博士對于細胞生物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此,錢永健謙虛地強調,自己并不是熒光蛋白的發現者,只是那個“制造工具的人”,“我只是將一本晦澀的小說變成了一部通俗的電影而已”。
“我一直想在臨床方面做一些與我事業相關的事。如果可能的話,癌癥就是終極挑戰”
錢永健因為在熒光蛋白研究領域的成果,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其實,興趣廣泛的他,并非從一開始就選擇了這條道路。
對于自己的科研生活,錢永健曾有一句話:“你的科研應當理想地貼合你的個性,這樣,當你遇到那些不可避免的失敗時,才會有一些內在的快樂支持你。”這句話,似乎正是他人生的寫照。
錢永健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小時候由于身體不好,常犯哮喘病,他只能待在屋里看哥哥們在外面栽花種草,這也讓在屋里的他養成了對光和顏色的偏愛。上小學時,父母買了一套化學實驗用具給他,不久,家里的地下室就成了他的“小化學實驗室”,擺滿了他的瓶瓶罐罐。
不過,錢永健很快就對這一套安全的化學裝置感到了厭煩:“在學校的圖書館,我發現了一本老舊的化學課本,里面有一些更有意思的化學實驗。”
于是,錢永健開始“玩兒”起更危險的化學實驗,甚至開始接觸火藥。一次,他和兩個哥哥還用火藥自制了一顆手榴彈,不過手榴彈最后沒有爆炸成功,只把家里的乒乓球臺的一部分炸壞了,弄得滿屋子是煙。
16歲時,錢永健獲得了西屋科學天才獎,當時他研究的是如何將金屬融進硫氰酸。西屋科學天才獎是全美最久遠也是最負盛名的科學類獎項,獲獎者經常被看做“小諾貝爾獎獲得者”。之后,他進入哈佛大學念書。
在劍橋大學深造時,他想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所以從化學轉到了分子生物學,又轉到了海洋學。“最后,我終于明白,我根本不關心海藻的深度問題”。
于是,錢永健又從海洋學轉到了生理學,并獲得博士學位。當時,他的研究主要側重于人腦,這對于他來說更有研究樂趣。
在錢永健看來,人腦是一部讓人心醉的織布機,“它需要更為熟練、更為精細、更有創造性的方法把碎片拼織起來”。此后,他又“回歸”化學,開始了自己對于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之路。
獲得諾貝爾獎之后,錢永健說:“我這些天的任務就是坐在電腦前回復電子郵件、完成各種報告。”對于他來說,下一步的目標,是自己的發明能應用于癌癥研究。
錢永健對于熒光蛋白是否可以用在神經生物學以及癌癥研究方面特別有興趣。他的父親和博士導師就是因為癌癥而死。“我的父親得了胰腺癌,診斷出來6個月后,就離開了我們。”
“我一直想在臨床方面做一些與我事業相關的事,”他說,“如果可能的話,癌癥就是終極挑戰。”
“我的DNA來自中國,我們家是一個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的混合體”
中國是錢永健生命里無法回避的主題之一,眾多記者對他的華裔身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在回答“與中國有什么聯系”時,在美國出生并長大的錢永健顯示了他的幽默:“我的DNA來自中國,我還有不少親戚在那里。我們家是一個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的混合體。”
自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首開華裔科學家獲諾貝爾獎先河,錢永健已成為第七位獲此殊榮的華裔科學家。
錢永健表示,華裔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會令華人感到驕傲和自豪,也能激勵更多的中國年輕人投身于科研事業。“因為我是華裔,可能很多中國人受到很大鼓舞,希望更多的中國年輕人也能投身到基礎理論研究中來。”
在北京得到錢永健獲獎消息的錢學森老先生很高興,向錢永健表示了祝賀:“永健雖然出生在美國,但他父母都是堂堂中國人,因而此次獲獎既是中國人的光榮,也是我們錢家人的光榮,可喜可賀。”
大約三四年前,錢永健曾經陪同母親和夫人到中國,爬黃山、逛北京,“有很多快樂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