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不僅要求學校發揮育人功能及文化功能,而且要求它發揮部分經濟功能,教育經濟一體化時代已經來臨。人本化管理的深入、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意識的增強,必然促使學校率先成為學習型組織,以應對教育中的諸多改革和社會的需求。學校學習型組織的構建應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勇于自我超越
個人學習是組織學習的基礎,沒有個人學習,組織學習無從開始。而個人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完成自我超越,從而帶動學校的創新與發展。
自我超越作為一項修煉融入到我們每位老師心中時,我們要著重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什么對我們最重要?是自身和學生的成長。還是希望不斷的加薪或應付甚至跳槽?二是如何不斷學習才能使我們看清目前的真實情況?即要了解自己現在身處何處,了解學校現在身處何處。只有真正理清這兩個問題才能走向自我超越之核心:以一種使命感把工作融入到創造性的生命中去,享受工作的樂趣。
因為無法量化自我超越與最終的教育成果之間的關系,只有從自身的不足上找原因時才能產生自我超越的能力,所以學校要建成學習型組織就必須保證大家在自我超越、自我追求時提供各種幫助,把“追根究底”與“誠實面對真相”變成一種文化。只有形成這樣的氛圍,才能持續強化個人的成長對學校發展至關重要的理念,以及由于學校教師之間的互動及回應使學校提供更多更實的在職訓練。
二、改變心智模式
我們大家或許都有這樣的體驗:我們有好多的構想也曾付諸實施,但最后結果不是不了了之,就是無法獲得成功,這不是我們的理想不好、意志力不強、不夠努力,而是由于“心智模式”的限制。學習如何改變我們的心智模式,不時加以檢視和改善,將會改變我們心中對于事物的運作的既有知識。如一些教師總認為只要多布置作業、多講就會使學生的成績提高,殊不知這樣做不但損害了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也阻止了自己的發展,學生的成績也不見得有多少提高。
社會的變革是如此巨大而迅速,而我們中間的很多教師從沒檢視過自己的心智模式,認為只要把自己的課教好就是一個好教師,不懂得同其他學科教師以及學生的協作。所以我們提出構建“三個群體(學校、教師、學生)合力”,就是倡導大家用系統的而不是片段式的觀點去考察班級、年級,只有共同提高才是根本的提高,也只有在共同提高中個人才會有更大的提高,而這也正是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的關鍵。
三、樹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不是一個想法,而是共同愿望所呈現的景像,它是存在于大家心中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想創造什么?”我們都希望把學校建設成為一流的名校,正是對于這個愿望的深度關懷,我們才會去實現自我超越,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才會為學習提供足夠的能量,否則只會產生“適應性學習”——現實逼我學習,我才去學,而不會產生“創造性學習”,并且有意地拓展這種學習能力。
如何培育個人的持久的熱情和創造力,首先要鼓勵個人愿望,其次是塑造學校美好未來的整體圖像。因為我們不是每個人在“單打獨斗”,而是擁有眾多的“共同創造伙伴”,他人的進步是我們成長的推力,他人的欠缺是我們發展的基石;再次是倡導有效投入,作為教育工作者要用“心、情、智”投入,投入還要講求效益;最后,需要鼓勵系統思考,從“小我”中跳出來——看問題、找差距,從習慣中跳出來——不只盯學生的成績,而要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展。
四、崇尚團體學習
團體學習是發展團體成員整體搭配與實現共同目標能力的過程,團體學習可將得到的共識化為行動,甚至可將團體的學習技巧向別的團體推廣,進而建設起整個組織一起學習的風氣與標準。團體學習的關鍵是溝通的深入和有效,溝通的關鍵在于聆聽然后討論,每人可以發表不同的看法和意見,正是思維的不一致才使我們的討論交流成為可能。例如,同學科進行集體備課,匯集群體的更多想法,萃取出合乎實際的最好的方案,在實踐中驗證、完善、推廣、總結,這無疑會使團體中的各項工作得到發展。
貫穿于上述四個方面的關鍵在于系統思考,只有用全局的、系統的觀點觀照自己的工作,才能真正從自身出發,從學生出發,從學校出發,創造性地開展各項工作;才能換位思考,使自己早進“角色”,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優化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才能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達到學會做人、學會知識、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學會創造,真正使學校作為學習型組織,發揮各種功能,達到雙贏甚至多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