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三位砌磚的工人正在工作,有人問他們在做什么,他們的回答各不相同:第一個說“砌磚”;第二個說“賺工資”;而第三個則自豪地說:“我正在創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
從事同樣的工作,認識為什么如此不同?這完全在于不同的人所持有的工作價值取向是不同的。而這種工作價值取向的不同,直接影響著個體在工作中的行為表現和對工作的態度,進而影響到個體工作的質量。
一、謀生、職業、事業三種工作價值取向
工作價值取向是一種從工作目標的角度研究和詮釋工作意義的方法,指個體對自己工作價值與工作期望的主觀定位,包括個體對本職工作如何影響生活的認識。它是個體的價值追求在工作中的反映,表現為個體對工作的感覺、在工作中的行為及個人期望通過工作實現的目標。
1,工作價值取向分類
美國社會學家Bellah及組織行為學家Amy Wrzesniewski等將工作價值取向劃分為三種類型:謀生取向、職業取向及事業取向。
持“謀生取向”的人認為,工作只是一種個體謀生的手段,工作的目標是經濟收益與物質回報;持“職業取向”的人則認為,工作是個體在某個行業中取得進步和獲得成就的途徑,其所追求的目標不僅在于經濟收益與物質回報,更在于職位的提升和權力、名譽的獲得;持“事業取向”的人,其工作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他們只看重工作本身,所追求的工作價值僅限于工作本身所帶來的意義,在他們看來,工作是聯結個人、他人、乃至整個社會的關鍵紐帶,而絕不僅僅屬于個人。
2,三種工作價值取向的關系
Amy Wrzesniewski研究發現,工作價值取向的不同并不完全取決于工作本身。正如上述故事中的三位砌磚工人,即使從事同樣工作的人也會有明顯不同的工作價值取向。把工作看成是事業的一類群體,其幸福指數明顯高于只把工作作為謀生手段或發展途徑的群體,而且在工作上花費的時間更多;而只把工作看做謀生手段的人則從工作之外獲得享受,如朋友、愛好等。
另外,個體對工作的滿意度更多地取決于其對工作的認識,而不是其工作的收入或其作為個人在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同時,個體工作價值的取向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工作目標組成一個動態的系統,隨著個體的成長、工作情況和自身所處環境的改變,沿圖示的曲線轉化。(見圖)

3,教師工作價值取向
教師,既可以被單純看做一份簡單的工作,也可以被當成一種職業或者一項事業。若只被當做工作,意味著它只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具有這種工作價值定位的教師,其出發點和歸宿,是取得這份工作所要求的謀生技能,從而能夠憑此技能賺取工資、養家糊口,除此之外,工作本身沒能帶給其任何享受和快樂。這恐怕就是匠人、手藝人的定位,教書匠就是這一定位的名詞。
教師這個職業,在本質上就是一項理想的事業,如果一個人選擇做一名教師只是出于工資報酬或者希冀謀求一官半職,以求實現個人對名譽、聲望、地位等的追求,那么,其工作價值取向也只能停留在簡單的職業取向上。
而懷有事業取向的教師,除了謀求生存和發展外,更重要的是對人生精神的追求、自我價值的創造、職業生活的幸福、生命質量的提升。正如特級教師毛榮富所說:“一個教師,如果你熱愛你的事業的話,那么,吃苦也是享受?!背质聵I取向的教師視校園為最純美圣潔的凈土。對他們而言,教師是一種充滿著夢想和朝氣的事業,一種孕育著偉大力量的事業。他們在工作中的每一天都是充滿詩意的、快樂的、充實的。教師的偉大就在于他們甘心為學生、為教育不計報酬地奉獻出自己的青春、熱血以至畢生精力。
二、事業取向導向下的教師生活
國外學者Paula McGree指出,真正把工作當成事業的人,會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的一種熱情,并能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真實的自我。他們面對工作抱有一種“24—7—365”的態度,即工作已經與生活的點點滴滴不可分割,融入一天24小時、一周7天、一年365天所有的生活之中。Paula McGree同樣強調,金錢和名譽永遠不會成為決定一個人事業取向的最主要因素。概括而言,持有事業取向的教師,其生活具有如下四方面特征。
1,熱情與迫切性
事業取向的教師,是用生命在歌唱,用生命在實踐。面對工作,從不會有任何懈怠情緒,而是滿腔熱情、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工作之中。這種熱情和迫切性在一天的24小時、一周的7天、一年的365天中,從不間斷、從不停止。對這樣的教師來說,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時又與生活融為一體,完全內化為教師個體的一種生活方式。他們在教育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標。
2,同一與長久性
忠于事業的教師,對工作的熱愛不是朝朝暮暮的,而是一種長久的愛、徹底的愛、數十年如一日的愛。陶行知先生概括教師的生活應該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以愛育愛,用生命譜寫出動人的教育詩篇。教育的成功不是朝夕之功,需要長期的努力。持事業取向的教師,堅定著不屈不撓獻身教育事業的信念,他們甘于寂寞,在平凡、平淡、平實中堅守著這份愛。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他們從不動搖的信念是,“如果有第二次生命,仍然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教師這一崇高而又神圣的職業”。
3,自覺與自尊性
教師職業生活中幸福感的真正來源是個體白發的感覺,這也體現在教師的自覺性、自尊性。事業取向下的教師,從不把教師工作作為養家糊口的謀生手段和升官發財的途徑,而是自覺地把教書育人作為終生奮斗的目標。他們堅持知與行的統一,以感情為紐帶,自覺地在實踐中維護著教師的自尊。教師是一份值得尊敬的職業,在教育中起到主導作用的教師本人更是值得尊敬的個體。就尊敬而言,最根本的是教師本身對自己的工作和職業角色的尊敬,教師只有自己尊敬自己,才能獲得他人的尊敬。
4,意義與享受性
有人說真正忠于教育的人是長壽的,它會使人心胸寬闊并有所寄托。堅守理想的教師每一天都是愉快的,工作帶給他們的是滿足的心情和享受的感覺。把工作當成事業來做的教師認為,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復,而是創造;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也不是發展的途徑,而是生活的本身。雖說教師的生活更多地意味著艱辛的付出,教師的幸福是滯后顯現的,但對他們而言,“給”永遠比“拿”愉快,那是生命中的極樂。很多年前一點微弱的燈光,今天也許會匯成一片燈海。懷著虔誠之心擁抱教育,一路風雨一路歌,一串艱辛一筆收獲!
三、教師事業取向的培養
Amy Wrzesniewski認為,工作任務與工作中的人際交往只是個體架構自己工作的“原材料”,隨著工作的進展及工作中與同事、領導的交往,個體都有一定的權利和自由對這些“原材料”進行加工,即實現工作完善。AmyWrzesniewski曾舉了這樣一個例子:醫院的一名清潔工,既可以只把自己看成一個不起眼的清潔工,也可以在清潔過程中,通過與病人的相處、目睹他們逐個康復,而把自己定位成對病人康復有所貢獻的一名醫務工作人員。
那么教師究竟為什么、什么時候、通過什么方式有可能會去加工這些“原材料”,以便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并提升自己對工作意義的認識,進而培養起對工作的事業取向呢?除了工作環境等外因的改善外,教師個體可以主動地在實踐、心理、交往等三方面的活動中重塑自己對工作意義的認識和追求。
1,在行動中改變完成工作的方式
“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行知先生的這句話,形象地概括了教師工作的創造性。教師工作的對象千變萬化,這就對教師工作的創造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有的教師面對學生,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千百次地進出教室、上下講臺、說教,日復一日,因此最終得出了“教師的生活單調無聊”的結論。
漢代王充在《論衡·自紀》中講道:“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聲,皆快于耳?!笨此破椒病握{的教育教學充滿著探索、創造所帶來的感動和力量。教師需首先激發和培養自己的創造力,自主地鉆研和探索教學規律,讓自己在行動中探究,時時有一種“行動著、美麗著”的感覺;于學生群里中求同存異,營造充滿生命力與和諧氣氛的教學環境;在學生注視自己的表情中,從學生滿足的笑臉中,體會他們一次又一次專注與領悟后的欣喜。教師要站得高、望得遠,在探索中“授之以漁”,對教育實踐精益求精,品味置身于校園這片純美凈土的無限樂趣。
2,在意念中端正對工作的態度和認識
對工作的態度和認識直接影響著教師在工作中的行為。有人說,教師的生命像一個個長長的句子,艱辛是定語,耐心是狀語,熱情是補語;還有人說,教師的生命像是一個個重疊的根號,一沓沓作業本成為其青春的無數次平方根。其實,這些都只說對了一半,教師更是一份充滿樂趣的事業。
教育的對象變化萬千,教育的世界奧妙無窮,所有這些為教師的工作注入了無限活力。身在教育行業,可謂教無止境,學無止境,同時又是樂無止境。教師在不斷的探索、反思與實踐中,在完善自己教學行為的同時,端正和提升了自己對工作的態度和認識。教學不再是一灘枯燥無味的死水,而是一片神奇的大海,等待教師的乘風破浪。在這樣的教育下,教學和學生都是鮮活的、不斷超越的!教師則執著、智慧、從容地愛著教育、愛著學生,用心品位和享受桃李芬芳的欣慰與快樂。
3,在交流中完善與同事、學生的關系
個體對與人相處有一種本能的需求。工作中的個體,在與他人的相處中會不斷改變對自己工作意義的認識。教師工作中接觸最多的對象是其他教師和學生。教師工作是一個群體性比較強的活動。
每個教師的成長環境和成長經歷都不同,但是他們卻可以在民主、開放的討論中交流各自不同的教育思想,接受詢問和觀察。這樣的互動使得信息和經驗在流動中被激活,并實現增值。教師從同伴中獲得信息與經驗,避免走彎路,不斷實現自我超越,提升自我價值,與同事在交流碰撞中共同成長。
充滿愛心的教師常常能在無意中放大自己的智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你在任何時候也不要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有愛心的教師,首先應該希望自己的學生個個都健康、快樂、向上,然后再希望他們成績優異。愛心是創造奇跡的課程,在以自己的愛和智慧與學生的對話中,愛心能帶給教師一些新的思考,使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調整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思路,創造出新的奇跡。而參與其中的學生,會在快樂成長與不斷進步中,更加肯定教師的教學,加深對教師的感情。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相互間的對話交流,是一種心靈的碰撞與溝通,善于反思的教師總能從中捕捉到一些新的動態信息。
教師是一種充滿著夢想和朝氣的職業,是一種孕育著無限樂趣和偉大力量的職業。熱愛事業的教師已將工作內化為一種生活方式,他們也許并不富有,也許并不聲名顯赫,但他們依然深愛著教育,堅守著這份赤誠,于平淡之中過著有意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