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A股市場上,經過再融資之后實現做大做強夢想的上市公司幾乎沒有,經過再融資之后優厚回報其投資者的上市公司更是寥寥無幾。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就是再融資的公司大多“不差錢”
中國上市公司2009年再融資毫無疑問創下了世界之最:今年已募集完成再融資額高達2100多億元,提出再融資預案的公司擬募集資金更是高達6200多億元。按理說,作為優化資源配置的證券市場,上市公司的再融資無可厚非,但問題在于,一些上市公司所謂的再融資行為,早已演變成了“圈錢”的游戲。目前的A股市場上,經過再融資之后實現做大做強夢想的上市公司幾乎沒有,經過再融資之后優厚回報其投資者的上市公司更是寥寥無幾。相反,資源浪費,“劣幣驅逐良幣”等不正常現象卻比比皆是。 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就是再融資的公司大多“不差錢”。 如某證券商的定向增發,在增發對象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之后,上市公司募集的近300億元資金中,竟然還有絕大部分在銀行“睡大覺”。
另據報載,截至今年6月30日,萬科賬面上有現金268.80億元,比年初增加了69.02億元,其在“不差錢”的狀態下融資,更有趁市場好轉借機圈地圈錢的嫌疑。保利地產同樣如此,原有91億元的現金儲備,加上7月14日增發募集的78億元,目前保利地產擁有的貨幣資金近170億元。許多增發公司給予投資者的回報少得可憐,成為名副其實的“圈錢”專業戶。某公司A配股3次,增發、發行可轉債各2次,總計再融資186.5億元,但給予投資者分紅僅29.9億元,目前該公司凈資產345億元。
出現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上市公司缺乏自我約束。上市公司要成功地實施再融資活動,必須明確再融資的目的,選擇合適的再融資時機,建立合理的資本結構,降低再融資成本以及加強再融資實施過程的管理與控制。就上市公司再融資的目的而言,主要包括擴大生產經營規模、進行技術產品創新、改善公司財務狀況、進行企業購并等。
無論出于何種目的,都必須在確定融資計劃前明確。許多公司融資投向具有盲目性和不確定性,普遍不注重對投資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致使募集資金投向變更頻繁,投資項目的收益低下,拼湊項目圈錢的跡象十分明顯。有的上市公司再融資只顧及自身的需要,不考慮市場實現條件,不顧及再融資計劃推出對股價甚至對整個市場的影響,結果不僅未能實現再融資,反而對市場運行和公司形象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
管理層監管不力也是不容小視的重要原因。目前中國證券市場仍然沒有擺脫政府對證券市場完全主導的陰影。政府對股市的主導不僅在于國有企業占上市公司的絕對主導地位,而且在于政府決定股市發展速度與規模,甚至于決定了股市指數的高低及股市的定價。
我們不難發現,歷次的再融資潮都與管理層主導密切相關,因為所有的再融資項目都是經過管理層審批的。今年之所以加大再融資項目的審批力度,我想管理層至少有三點考慮:一是認為資金充足,市場預期看好;二是市場需求旺盛;三是可利用再融資調控市場。股改啟動之后頒布的《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不僅將原先的考核指標大大降低,更引入了非公開增發這一模式,大大降低了再融資門檻,自然也更受到上市公司的青睞。修改之后的《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不僅有利于上市公司再融資,也更有利于上市公司“圈錢”。
由于再融資本質上是高強度的擴容行為,它的大規模展開必然成為引發股市異常波動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市場走勢并不穩定的情況下,對于再融資的審批應慎之又慎:一要掌握再融資的節奏,二要確保優質企業再融資。
上市公司再融資若要從根本上擺脫“圈錢”嫌疑,就要清理和完善現有的證券市場制度和規則,特別是證券市場的基礎性制度。否則,盡管這種上市公司的再融資現象會受一定的程度限制,但不能從源頭上強化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東回報意識,中國股市的長期健康發展亦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