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國內少有的從操作貨幣政策官員出身、后來又成功轉型為鋒芒畢露的商業銀行家,馬蔚華在尊重獨立思考、不媚俗和尊重人性價值這樣的角色上,與德魯克宣稱的“旁觀者”別無二致。
馬蔚華獨特的個人魅力不僅曾經深刻影響了招商銀行的成長“性格”,表現在《感悟華爾街》這部書中的許多靈光閃現的思維中,是對于中美國情差異背景下對于銀行業角色思考獨特的一份“清醒”,尤其每當把華爾街和美國100多年來的金融創新作為潛在參照時,一種個人化敘事的還原,不僅僅是作為見證人與獨立思考者的選擇,更是馬蔚華代表的中國新一代銀行家們“心中那自由奔放的信念世界”。
從視美國富國銀行為標桿用網絡改造傳統銀行開始,馬蔚華用IT流程、業務創新和風險控制“三大法寶”,將招商銀行當初這一偏居深圳蛇口一隅的區域性小銀行,帶上了坐直升火箭軌道,十年下來,甚至坐上了國內銀行界的第六把交椅,僅次于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作為中國新一代銀行改革家的典范性人物,馬蔚華早年也參與了國家貨幣政策制度和運行,并且在美國金融界有著極為廣泛的交游,這也使得他無論從行業視野還是從到制度體察,都有著相當敏銳的個人思考和獨到把握,在百年未遇的新一輪金融大蕭條在背景下,字里行間都滲透著對一部生動的美國金融史的系統解讀和深刻反思。
更具反諷意味的是,正當華爾街為首的美國金融界陷入蕭瑟秋風中時,馬蔚華的考察筆記卻是緣于招商銀行在紐約分行正式成立這一特殊時間節點。華爾街冷風頻吹的時刻,把紅旗插到紐約曼哈頓,馬蔚華在《感悟華爾街》一書中的表達,是責任大于欣慰,憂患大于機會。在美國從消費者到整個社會都在經歷“去杠桿化”的痛苦時刻,中國銀行業還在為如何學習美國“杠桿”而陷入創新迷思。從這樣的意義上看,這本《感悟華爾街》不僅僅是一位中國銀行行長的“感悟”,更是關于未來中國金融改革的思考讀本。
與他所著的前一本書《因勢而變》不同的是,馬蔚華在這本新書里對于美國金融體制的反思和歷史追述,已經遠遠超越了一種個人解讀,更希望能為中國迷途重重的銀行業改革提供一個理性和建設性的參照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