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拜旦認為:“奧林匹克主義是增強體質、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發展的一種人生哲學。”他謀求把體育運動與教育、文化的融合,創造一種在努力中尋求歡樂,發揮良好榜樣的教育價值并尊重社會公德為基礎的生活方式。然而,縱觀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歷程,從注重“三基”教育到體質教育,再到目前的健康教育,在思想理念、方法手段和實踐上雖然有了較大的進步,但是高校體育離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的要求還存在不小的差距。高校新體育課程與傳統體育課的區別究竟在哪里,高校新體育課程要達到什么目標,特別是用什么樣的標準來評價高校體育的效果、評價哪些內容,如何將奧運的教育價值和人文精神體現在高校體育課程的評價體系中。我們提出,在建立新型體育課程的同時,建立一套新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具有現實意義。
1 新體育課程在評價問題上的目標導向
2l世紀我國教育發展的趨勢是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全面素質教育。其主要特點表現為重視人的個性發展以及對社會和環境變化適應能力的培養,注重傳統文化的教育,強調終身教育。作為實施全面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校體育,面臨著怎樣去適應的問題。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先后下發了《全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指導綱要》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高校體育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出了明確的原則要求。
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導下,新體育課程教學評價包括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內容,其中學生的學習評價是核心。通過學習評價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也可以了解教師的教學情況。通過學習評價不僅有利于激勵和督促學生進一步學習,而且也有利于教師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新的體育《課程標準》在評價方面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即“力求突破注重終結性評價而忽視過程性評價的狀況,強化評價的激勵功能而淡化其區別選拔功能。”能否體現這一重要觀點,將成為實施新課程標準學習評價的一個重要的目標導向。
2 新體育課程目標評價的改革要點
新的體育《課程標準》的制定必然涉及到課程目標的調整與改革。因為,一定的課程目標體現了一定的教育價值觀,它是教育思想的具體反映。課程目標是課程及其教學活動的藍圖,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指南,更是衡量課程最終質量的準繩。所以對課程目標的評價是判斷課程價值的一個重要環節。新體育課程目標的評價改革要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課程目標與培養目標的一致性。體育課程的目標應與學校教育培養的目標保持一致,并且應是在培養目標的服務之內的子目標。(2)課程目標的表述。我國過去的體育《教學大綱》中比較習慣用理論性或原則性的詞語去概況課程目標,因此表述方面不太確切,在具體的實施中缺乏相對可行的依據。新的體育《課程標準》中采用了大量的行為目標的表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過去的這種缺陷,反映出了我國課程編制的進步。 (3)課程目標實現的可能性。課程目標應當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是現實可行的,符合學校的客觀基礎具有客觀條件保證,是為教師所能理解接受的,并能在實際工作中得到具體的實施。我們總結評價體育課程目標的三原則,即體育課程目標是否與學生培養目標一致、是否表述得當、是否可行,根據以上三點原則,我們制定了體育課程評價體系。

3 根據新課程目標確定課程評價體系框架
評價任何一門課程,必須緊緊圍繞課程的目標進行。新體育課程是一門以身體鍛煉為基本手段,以增進學生健康為主要目標。它與傳統的體育課程有明顯的不同,即體育知識和技能與健康知識和方法的緊密結合,把學習體育技能和身體鍛煉作為增進健康的手段,把有利于身心健康發展的內容及行為結合到教學之中。因此,高校體育新課程的評價體系應包含3方面內容,即運動指標、健康指標和行為指標。
3.1運動評價指標
運動評價的二級指標是: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1)運動知識目標主要促使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用科學的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其中以掌握合理的運動負荷、運動損傷的預防及處理、對鍛煉效果的自我評價3個方面,構成了運動知識目標的3個三級評價指標。(2)運動技能目標是指學生通過體育課程的學習,掌握1—2項自己較為喜愛的運動項目的鍛煉方法,并在這方面形成一定的特長。努力提高某個項目的技戰術的應用能力,為今后的自我鍛煉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學習和掌握與體育相關的安全及自救技能,如游泳技能、攀登技能、在出現各種突發事件時保護自己和同伴的技能等等,這些技能是運動技能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3.2健康評價指標
健康評價的二級指標由身體素質、形態機能、健身知識構成。(1)身體素質目標。主要包括:肌肉力量、柔韌性、協調性和有氧耐力等三級指標。(2)形態機能目標。通過體育鍛煉力圖使學生的人體組成成分、身體勻稱性方面達到或接近較理想的標準和要求;發展有氧代謝能力、增強心血管系統機能和心肺功能等。(3)健身知識目標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掌握健身的原理與方法以及健身有關的保健、養護和衛生等知識。為達到身體健康目標服務。
3.3行為評價指標
行為評價的二級指標是:運動參與、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1)運動參與目標。體育最為顯著的特點是通過身體運動來完成和實現課程的目的任務。因此,課程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本課程的正確認識,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使他們能自主經常地參與鍛煉,并能鼓勵、帶動、組織周圍的人一起鍛煉,這是實現運動參與目標的前提。對于大學生來說,養成經常鍛煉的良好習慣對于今后從事終身體育鍛煉尤為重要。 (2)心理健康目標。教育界所謂創新四要素——知、情、意、趣中的非智力因素,即:情緒、意志、興趣,就是我們指的心理健康目標。體育活動對于人的心理影響是十分明顯的。強調素質教育、發展個性、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是新體育課程區別于傳統體育課的重要方面。在體育教育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主要體現在情緒的調控能力、堅強的意志品質和培養學生熱愛體育運動的興趣三大方面。(3)社會適應目標。通過體育教育及體育活動,培養大學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適應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體育在這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與作用。
根據以上新體育課程的目標,可以勾勒出新課程評價體系的基本框架(如圖1)。
4 新體育課程評價體系中應突出健康指標與行為指標的評價
當前,體育課程的評價在內容、方法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從內容上看,以各類硬件指標(如身體素質、技能、技術等達標評價)占主導地位。從方法上看,已終結性評價作為主要評價方法的做法十分普遍。而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鍛煉習慣、體育意識和興趣的發展,以及形成良好健康行為等方面的軟性指標很少涉及,這就不能充分體現新體育課程的指導思想,也無法實現新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也正因為如此,健康指標和行為指標作為新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內容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近年來,國內有的學者提出了“顯性課程”理論和“隱性課程”的理論,在理論上把體育課程的內容從傳授技術、技能等直接的可量化的教學內容擴展到了行為、意識、精神教育等無形的教育內容,從情緒、意志、興趣方面引導學生形成完善的個性和健康良好的品格。
健康指標和行為指標是體現 “隱性課程”教學效果的主要指標,這些指標與各項硬性指標互相補充、互相依存、相互促進,在價值目標、內容方法等許多方面都是互相滲透、相互重疊和相互交叉的。各項硬性指標強調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生的個性發展,而健康指標和行為指標中同樣包含了體育知識和鍛煉技能的內容,三者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共同作為一項課程評價指標去衡量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與效果?!半[性課程”也好,軟性指標也好,作為教學的內容并不難,如作為評價體系指標,首先要從觀念上有一個大的轉變,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體育課程的內容與效果。完全以單一的、看得見的定量指標來評價體育課程的做法,已不符合新形勢發展的要求。新時期的體育課程評價必然是更加注重學生健康指標和行為指標的評價。
5 結語
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我國體育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奧運會舉辦國在體育方面的收獲,其差別往往就在于舉辦國是否能利用這個契機有效地推動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的發展,將高水平競技體育、學校體育與群眾體育高度的結合。抓住奧運熱潮,有效地推動我國學校體育健康的發展,我們提出構建新的學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新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應包括3個一級指標:即運動指標、健康指標和行為指標,且應注重健康指標和行為指標的評價權重。再分為8個二級指標:運動知識、運動技能、身體素質、形態機能、健身知識、運動參與、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體育課程評價是一個細致復雜且難度大的領域,但也是必須組織力量攻關解決的重要研究課題,我們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體育課程評價原則與體育課程評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