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蹲距式起跑教學時,學生普遍感覺這種起跑姿勢并不快,有時還比不上站立式起跑,而且技術不易掌握。本人在教學實踐中采用五點三線的教學方法,效果較好。
一、口令分析
“各就位”,練習者站在起跑線后3米處,聽到該口令后即從容走到起跑線前蹲下,兩手撐地,先放好后腿,用前腳掌抵住后起跑器并跪膝,再放前腿,兩臂比肩稍寬,虎口朝下放在起胞線后沿,兩肩稍前移,低頭靜聽“預備”。
“預備”:吸氣后從容提臀到比肩稍高,重心落在四個支撐點上,兩腳緊貼起跑器斜壁,注意力集中準備邁出第一步。
“跑”:兩手最先推離地面,并屈臀迅速有力前后擺動,兩腿幾乎同時蹦起跑器,上體不可過早抬起。
為了便于運動員記憶,教學中可歸納為:
“各就位”:兩腳線后分別一足、三足處跪地,兩手虎口朝下肩寬撐地,兩肩前移低頭聽口令。
“預備”:從容提臀稍肩高,穩定身體注意跑。
“跑”:手先離地前后擺,兩足蹬地快前邁,上體前傾莫早抬。
二、五點三線的方法
1 “各就位”,練習者站在起跑線后3米處,聽到該口令后即從容走到起跑線前第二條白線,兩腳前后開列,一般左腳在第二條線,右腳在第三條線,蹲下,使右膝蓋與左腳的腳尖幾乎在一條直線上,并注意后腳蹬地,兩臂比肩稍寬,虎口向前放在起跑線后沿,兩肩稍前移,低頭靜聽“預備”。
2 “預備”,吸氣后從容提臀到比肩稍高,重心落在四個支撐點上,兩腳緊緊蹬住地面,注意力集中準備邁出第一步。
3 “跑”,兩手最先推離地面,并屈臀迅速有力前后擺動,兩腿幾乎同時蹬地,上體不可過早抬起。
三、五點三線的教學策略
給學生固定三線教學的同時,還要有適當的調節位置,因為畢竟學生有高有矮,教師給予的三線主要是為了確定學生五點擺放的位置,如果固定學生的位置,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更體現不出因材施教、分層施教的原則。分層施教——亦稱“層次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征與心理傾向、不同的知識基礎與接受能力,設計多層次的教學目標,并且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采取有區別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環節、教學評價,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提高,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我采取的措施是,在原來畫的三線中,第一條前加兩條線,第三條線后加兩條線,以便適應更多的學生找到自己合適的五點支撐位置,利于啟動,達到啟動時發揮最佳狀態。具體做法如下:糾正中學生擺臂錯誤三法
糾正中學生擺臂錯誤三
孟祥林 王 霞
在中學體育課跑的練習中,在比賽中,我們體育老師經常會看到學生尤其女生,跑步時擺臂肘關節架得很高,或者肘關節夾緊身體,或者肘關節架起來左右擺,這些姿勢都是錯誤的。學生只有掌握全面、完整的技術才能在課堂、比賽中發揮潛能取得較好成績。這就要求學生上肢、下肢、軀干等都能做到動作正確連貫,相互協調配合。跑步的擺臂動作不僅能維持身體平衡,而且能增加作用力。擺臂的方法與擺腿的節奏一致,能提高跑速。擺臂的幅度和速度有助于步頻提高。為了糾正中學生錯誤的擺臂方法,筆者探索出三種有效方法。
方法一:肘擊手法
要求:兩人合作練習。兩位同學前后站立,前面一位同學原地站立,后面一位同學上臂貼近自己的身體肘關節彎曲,舉手掌心面對前面同學的肘關節上方,擺在合適的位置。后面同學說開始,前面同學做原地擺臂練習,并且用自己的肘關節擊打后面同學的手掌心。
解決問題:學生正確動作能定型,加大學生擺臂幅度。
方法二:皮筋練習法
要求:以個人進行練習。用60~70厘米的皮筋,系成一圓(汽車輪胎最為合適)。雙手背于身后,皮筋套于雙手肘關節處,進行原地擺臂練習。解決問題:學生跑步時手臂無力,肘關節易外擺。
方法三:障礙物法
要求:以個人進行練習。利用學校的樹或立柱等器材進行練習,以單個學生背靠適當粗細的樹進行原地的擺臂練習。一旦學生在練習時架肘左右擺,或者擺臂時肘關節夾得太緊,那么就會碰到樹上。然后學生就會進行自我調整。
解決問題:糾正學生左右擺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