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課是落實教學計劃、教學常規、開展學科教研的重要活動形式。但在當前基層的教研課中,存在不少這樣那樣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教研活動中的質量,淡化了其應有的價值。如何激發教師參與教學研究的內驅力,激活教師自我實現價值,從而不斷提高教研課的效果呢?以下是筆者的一些認識,與大家一起交流、學習。
1 改變備課形式
1)首先是粗備,粗備就是通曉教材的全部內容,通過了解教材的內容及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后之間的聯系,對本教材的深度和廣度有一個粗略了解,把握到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
2)其次是細備,在粗備的基礎上,依據新課程的目標和要求,進行細備。先是明確各單元的教學目的和要求,讓學生掌握的是哪些,了解哪些,與此同時還要把各環節的練習時間與次數事先把握得當,做到心中有數。在細備的時候,還要主動聽取其他教師對本教材內容的看法和意見,取得他們的幫助。這樣就可以花不大的力氣,減少不少困難。
3)再次是精備,在細備的基礎上,反復領會教材的內容,認真研究,仔細琢磨和推敲,把必須掌握的技能準確、巧妙地傳授給學生。在精備時,對自己上課的內容要做到重點突出,層次分明,使人一看就明白,使學生容易領會動作要領。
4)然后是默備,在即將上課的前一天或當天,對自己所備的課要在腦子里過一兩遍,甚至把講話的內容、順序全部記清,這樣上課時就能做到胸有成竹、揮灑自如,就能把課上的自然、生動,使學生聽的有味,容易接受,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5)最后是追備,每當一堂課上過后,應檢查一下自己在該堂課上哪些上的比較成功,還存在哪些不足,并找出原因和今后改進的方法。另外,還要積極聽取學生對這堂課的反映,反思自己對這堂課的感覺等等,都要在課后一一地寫在教案本上,作為下次課的備課內容,以便今后參考和借鑒。
2 改變上課形式
1)一節教研課可以由多人執教。如我們可以把一節教研課分成導入、熱身、基本、結束四個部分,然后這四個部分分別由四個老師來上,不僅同等時間增加了教師通過教研課鍛煉的次數,同時也增強了團結協作。但值得注意的一學期或一學年里要基本保證每位教師每個環節都要上到一次。對于某個環節部分比較薄弱的教師或青年教師,教研組長可事先做適當的調整以鍛煉他們的能力。
2)一節教研課的一個部分也可以由多個老師執教。如我們對某一節課的導入存在著較多的方法,就可以先有多名教師來分別先后執教,然后一起來探討、比較各種方法的優缺點,最后進行總結。這樣不僅實實在在提高了教研課效果,同時增加和提高了老師們變被動為主動參與教研的次數與質量。
3 改變評課形式
1)首先教研組長要有足夠的膽略和魄力,敢于、善于管理、積極、主動帶頭營造一個坦誠的交流氛圍,讓組員達成評課是“對課不對人”的共識,本著“交流、學習”的目的,少說空話、套話,開誠布公地既講優點又講不足,而且還要進行教學診斷以提出針對性、實效性的優化建議和改進策略。
2)請學生填寫好調查表,由教研組長負責統計好學生提供的數據,再交給上課教師本人和組內每位教師,便于他們借鑒和參考。
3)每位教師事先準備好評課小結,全部打印好統一交給教研組長。由教研組長先做好編號,然后分發給每位教師一張評課小結匯總。每位教師學習別人的評課小結,接著由全體教師對每個評課小結進行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