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國家對學校體育提高學生健康生活教育方面較為關注,也制定了相應的法規條例。但對學生的生存教育與訓練方面,相對做得少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存有遺憾。2002年,教育部頒布了《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這是很必要、很正確的,但這基本上是針對學生出現傷害事故后怎么進行處置而制定的。學校老師以“不出事”為標準,因此,學校老師下課不準學生走出課室或不準活動。運動場上的單杠、雙杠、肋木、爬竿都收起來了,技能技巧的訓練少了,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生存意識、知識教育與技能的訓練了。針對這些情況,我校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1 在體育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生存意識
生存教育旨在通過對學生進行生存意識、生存知識、生存環境、掌握生存適應能力的教育,培養學生從小適應今后社會發展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在小學階段的具體化。我們的體育應該是以“生存——發展——享受”這一人生過程呵護學生、培育學生。生存是底線。因此。體育教師應該努力在體育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生存、安全的意識。例如,在“走跑交替”教學中,體育教師可以為這個教學環節設計一個情境——“過馬路”。引導學生主動思索,過馬路時應注意什么?再讓學生自主思考發言后,教師可以適時灌輸“一慢、二看、三通過”的交通規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安全意識,提高學生的上課積極性,促進社會化發展。
又例如,在跑步練習中。體育教師可以制作紅綠燈的卡片,自己充當交警,指導學生在十字路口時要注意交通安全,要牢記“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規則。教師可以讓體育委員帶頭領跑,自己站在“十字路口”,間斷性地更換紅綠燈,以此來訓練學生“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生存意識。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很好地訓練學生對紅綠燈的反應,幫助學生樹立生存意識,也給枯燥單調的跑步練習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可謂一舉兩得。
2 利用體育課集合前時間進行逃生訓練
德拉克(Drucker)曾指出:“在知識社會,知識只有在應用中才能生存。”生存能力是一個人在社會中能夠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能力。孩子生存適應能力的強弱。雖然有先天遺傳的影響,但后天的鍛煉則顯得更為重要。我校一直以來都有逃生演練,這足以體現我們學校對學生生存教育的預見性。從上級行政管理部門到學校領導都非常重視逃生演練,先是分級練習,再全校合練。但這畢竟不能常常練習。我想,如能充分利用體育課的課前集合前的這一小段時間來時時保持練習,籽使學生的逃生技能、技巧更嫻熟,最終會使大家受益。
我校的教學樓、宿舍樓都較高,學生學習、就寢的最高樓層為6樓,每一層都有4~6個課室及一間教師辦公室,如何能像桑棗中學那樣。在危難來臨之際全身而逃,唯一的辦法就是訓練。當每個班的學生都能有序、快速地從課室撤離到指定的安全地方,那么全校學生合作起來才能更有效地完成快速撤離。因此,當上課鈴響起,體育老師一聲令下“撤!”學生就從第一列開始,由一列變兩列,穩步跑向樓梯,一列靠左、一列靠右,扶著樓梯扶手或墻壁,一個跟著一個,快速向指定地點跑去,成4路縱隊站好。這樣既大大地節省了從高層教學樓到運動場的所用時間,又訓練了學生緊急疏散的能力,訓練效果好。
3 在體育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生存技能
生存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使學生認識生存及生存能力的意義,把握生存規律,提升生存適應能力,學會應對生存危機和擺脫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為今后能夠合法、高效和較好地解決安身立命的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而目前我國有效的生存訓練機制尚未建立,學生對生存訓練內容的掌握更是微乎其微,由此導致的校園群死群傷的事件屢見不鮮。在人多擁擠的地方,鞋子被踩掉了或隨身物品掉落了,彎腰去撿;火災發生后,慌亂逃生導致互相踐踏,面對意外傷害者,絕大多數的人只能求助于專業救護機構,結果白白喪失搶救的時機……因此,體育教師應將生存技能培訓融入體育教學中,尋求生存技能技巧訓練效果的最大化。
我們對體育課的游戲進行改編,使內容符合逃生的要求。例如,我們把“鉆山洞”這個游戲進行改編,學生鉆的不再僅僅是用學生的雙手高高舉起而搭成的山洞,而是難度大得多的組合器械。學生要先跑到體操墊前,在體操墊上匍匐前進,通過一張體操墊后鉆過一個鐵圈,再匍匐前進一張體操墊,起來后往回跑到起點。研究發現,在火場傷亡者通常不是被火燒傷燒死,而是被煙熏死。火和煙都是往上竄的,所以在火場匍匐前進是一個重要的逃生動作。
在教學中,我們還對其它游戲的一些內容分別進行一些改編,力求更能體現預設的教學內容和效果。例如游戲“救護戰友”,我們把游戲分成了游戲一、游戲二……分別在游戲中體現快速撤離、急救、包扎等一些生存技能,通過這種生存技能的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溝通能力得到了增強。還能使學生意識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學會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能以良好的心態主動與他人,與社會溝通和交往。同時,也使學生在應急狀況下的自我保護,逆境下的自我心理調節等素質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