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遷移,是指在學習新知識:時,學習者將以前所掌握的知識、經驗遷移運用于新知識的一種學習、掌握的過程。
在體育教學中,運動技能的遷移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它既影響著新運動技能的快速形成,也會影響已掌握運動技能的進一步定型,因此它對體育教學的效率是至關重要的。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內容搭配、教學方法選擇、教學策略運用等方面要更加合理化、科學化。如何促進遷移效應的產生,提高教學質量,是廣大體育教學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筆者根據遷移規律的本質,結合多年體育課堂教學實踐經驗,提出以下幾個觀點:
一、把握技術形成規律,促進技能學習
豐富多樣的運動技術之間,必然存在著某些“共同因素”。并且,有的技術動作是相同的,或者說大部分技術環節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要理解和掌握運動技術原理,在安排教學順序、搭配教材上,應以促進遷移效應為基本準則。把具有同類因素的技術動作按順序由易到難地排列,再與已有相同類別的技術各環節相比較,并采用針對性的練習手段,便能較好地產生遷移效應,達到掌握技術動作的目的。
案例一:一堂中考研討課,教學內容:墊上動作——跪跳起+立定跳遠。教學流程:首先進行跪跳起的學習,通過學習體會和掌握擺臂制動、提腰展髖、收腹舉腿技術要領,而后進行立定跳遠的練習。由于與跪跳起動作相似,使學生有了似曾相識的感覺,促進了立定跳遠技術的掌握。
本堂課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 “妙”。“妙”主要體現在教材的組合,以兩個不同動作的共同點為突破口,發揮了正態遷移的作用,把一個體操動作和一個素質練習的動作進行了巧妙的結合,找出了兩個動作之間相似的環節(如表1):

該案例中,教師充分發現了兩個動作技術中的擺臂——起跳——騰空——落地四個環節存在著替代性和互補性。跪跳起的學習,對立定跳遠的教學起到了觸類旁通的作用,對動作的學習有正遷移作用,為立定跳遠的動作掌握做好了技術上的鋪墊。克服了由于長時間進行單一動作練習而造成的枯燥感覺,解決了過多進行立定跳遠練習而帶來的腿部疲勞問題,擺脫了考什么教什么練什么的應試現象,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拓展了學生的學習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全面發展了學生的身體素質。
二、優化教學整體規律,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教學是體育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為了能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理解新的教學內容,鞏固已掌握的知識,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并能運用于實踐,在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一定要優化教學整體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和行之有效的練習手段,常常能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好應學的技術,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將新學的輔助性練習方法與完整動作技術有意識地串聯在一起,加快所學的新技術的理解消化,產生遷移效應。
案例二:小學三年級的體育課,教學內容是前滾翻。教師根據本堂課的主教材內容及三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在課的準備部分大做文章。最大的亮點是教師安排了三個小游戲:(1)不倒翁; (2)蹦蹦鼠; (3)小皮球。不倒翁搖三搖:學生快速在墊子上團緊身體搖動三下,讓學生體會團身滾動的感覺。蹦蹦鼠蹦三蹦:學生雙手撐墊子,兩腿用力向上蹦三下,讓學生體會前滾翻的蹬腿動作。小皮球跳三跳:學生迅速團緊身體抱膝,向上小跳三下,讓學生體會蹬腿后的團身動作。這三個專項性輔助練習動作在教師的口令指揮下,學生進行了多次快速的練習。通過反復練習,讓學生初步體會了前滾翻的技術動作。而且,這么“好玩”的練習,學生練得很起勁,興趣非常的高,身體自然而然就很快“熱”起來了。設計的這個前滾翻教學的輔助練習,不但達到了很好的熱身效果,而且還為后續的教學做了有效鋪墊,與此同時,學生的學習情緒完全調動起來了,原本一堂枯燥的前滾翻教學課變得生動起來。
該案例中,教師能夠較為準確地考慮到專門的輔助性練習與完整技術之間的共同要素,這種共同要素不單單表現在動作的外形上和視覺形象的相似性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使專門的輔助性練習與完整技術動作在動覺方面,即肌肉的用力特征和動作的時間、空間等特征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這是一種內隱性的遷移。只有這樣的遷移效應才能夠有效地促進技術動作的掌握、鞏固和提高,從而達到優化教學整體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效果。
三、尊重心理發展規律,激發學習動力
學生的心理狀態,如興趣、動機、自信心、注意力等,不僅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同樣還影響著遷移效應的產生。當學生學習與已掌握的某一運動技能相似的新運動技能時,由于他們有了一定的基礎,學起來就比較自信,加之學生間爭強好勝、愛好表現的心理,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因此會很快掌握新的運動技能,從而有助于正遷移的產生,提高了體育教學的效率,當學生學習以前從沒有接觸過的運動技能,甚至連相似的動作都沒有接觸過時,他們就極易產生恐懼的心理,這不利于掌握新的運動技能,導致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如:當學習分腿騰躍時,如果學生以前從沒有接觸過與騰躍相類似的動作,缺少本體感覺。練習時根本就沒有推手、提臀、挺身的概念,也不知身體是否已經伸直,老師說“把身體挺直”,學生就拼命“挺腹”,所以越學越害怕,掌握的速度就慢,動力定型遲遲不能形成,影響了教學的效果;假如他們已經熟練地掌握了跳上成蹲撐技術以后,再讓他們學習分腿騰躍技術時,他們便有了頂肩、提臀的本體感覺,心理會感覺動作難度也不過如此,只要上肢有力量就行了。無形中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從而導致正遷移的產生,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學生的心理準備狀態是決定教學效果好壞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技術學習遷移效應產生的重要方面。只有在學習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充分激發學習動機,才能有效促進技術學習的遷移效應。
四、幾點建議
1 處理好學習內容的橫向及縱向關聯
在體育教學中,學習與原有動作結構相似的新動作時,大腦皮層內部已經形成運動條件反射的基本環節,而作為新的運動動力定型的基礎,只要補充一些主要環節的新的條件刺激,新的條件反射就能產生,新的運動動力定型也就能很快形成,這就是正遷移產生的基本原理。我們一線體育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原理,為體育教學服務。盡量把結構和技術環節基本相同的運動技能安排在一個單元中進行教學。在選擇輔助練習時,盡可能地選擇與所學運動技能的各個環節相關聯的練習作為輔助練習,這樣才有利于正遷移的產生。在組織教學內容時,既要考慮教材的縱向關聯,也要考慮教材之間的橫向關聯。橫向關聯是影響體育教學內容科學合理組織的重要因素。各個運動技術都有其特性,有其自身的規律,在組織教學內容時,不要把一些與運動技術要求相反的項目安排在一起,甚至不要在短時間內出現,以避免知識和技能都出現不必要的負向遷移,如前滾翻和頭手倒立、橫箱分腿騰越和跨越式跳高。要把那些動作結構中有互補性的、可替代性的項目組織在一起,達到不同內容之間的替換與互補,如立定跳遠和跪跳起、籃球雙手頭上傳球和雙手頭上擲實心球,這樣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而縱向關聯則體現在同一項技術中各種動作之間的技能遷移。體育教學中,每項技術都由若干技術動作組成,縱向遷移就廣泛存在于各項技能的學習之中。如:鉛球教學中的原地側向推鉛球與側向滑步推鉛球之間的技能遷移;籃球教學中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與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之間的技能遷移;體操教學中的前滾翻與魚躍前滾翻之間的技能遷移等。 為此,體育教師要加強對體育教材內容橫向和縱向組織的研究,要從動作結構及其技術特性出發,妙用正遷移,巧避負遷移,充分重視動作所具有的可替換性特點,發揮課程內容整合的功能,科學合理地組織課堂教學內容。
2 重視學生對動作技能相同性或相似性的敏察與辨析
動作技能的掌握與學生能否運用已有的知識對新的運動技能進行概括是密切相關的,掌握有關知識技能越多,就越容易使技能發生遷移。因此,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加深對技術原理的理解,使學生清楚地認識技能之間的共同因素和本質差別,將所學得的知識技能靈活地運用到實踐中去。同時又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分析概括能力的培養,有意識地將新學技術與已有知識進行相似性的分析比較,這樣便更有利于學習者遷移效應的產生。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凡是有學習的地方就會有遷移”。在體育教學中,有效地利用遷移規律,既符合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又有助于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縮短練習時間,加速教學進程。這對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遷移意識和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育素質至關重要。
因此,我們一線的體育教師在日常的體育教學中應在自我分析、自我評價、自我總結的基礎上,客觀而理性地分析和評價自己的教學行為及結果,從而增強自我教育意識、學會改進教育策略、完善教育技能,使自己最終由一個自發的教育者變成一個自覺而成熟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