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有100多年的體育課程史。體育成為有40萬眾教員之必修學科。但是,體育學科到底要完成什么樣的歷史使命?這個學科的性質是什么?這些基礎命題至今也沒有共識。
翻閱歷史,尋找答案,發現早在上世紀20年代,留日歸國學者程登科先生曾針對近代體操課程的低劣撰文:“只知跑跳,不明學理,貽害青年。”“徒重術科,輕視學理直等江湖賣技,安能望其對學校及社會有所貢獻之?”語言雖尖刻,評判雖激烈,但所言卻是不可辯駁之事實。
“只知跑跳,不明學理”,“徒重術科,輕視學理”,文中多次談到“學理”二字,不禁讓人深思,一段時間,我們多談教法,但未曾聽說“學理”兩字。“學理”乃“學之道理”,難道104年的體育教育,我們一直沒有弄明白“學之道理”?思緒至此,頓開茅塞,難怪體育功能不明,難怪體育教法無效,原來體育學科自從游戲和競技運動轉來,“學理”就一直被忽略,所謂“教法”也多為訓練之法,競賽之法。學理尚不明確,當然體育學科使命就難以明確,更難以得到實現。此乃中國體育教育、甚至是世界體育教育的重大命題。
1 體育學理研究的必要性
收回放眼時空的目光,深思體育教學的現狀,問題之多,困難之多遠遠超過了其他學科,這與體育教學發展歷史短暫,學科發展不成熟等因素有關。作為研究者深感探索的路途十分艱辛,體育教學改革的道路異常艱難。在紛繁復雜的思緒中,筆者將長期縈繞于腦海中的問題一一敘述如下:
1.1來自體育運動項目特點的問題
現代體育運動項目(體育素材)的發展越來越豐富多彩,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類運動項目,比賽的開展都是以球為中心,以得分的多少決定勝負,球類運動項目趣味性強、娛樂性強,深受人們的喜愛。豐富的體育素材為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提供了豐厚的土壤,但如何把體育運動項目轉化為體育教材,選擇科學、合理的體育素材作為體育教學的內容,目前尚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同時,各個運動項目有難有易,有的簡單有的復雜,何謂難易尚不清楚。運動項目的難易不清直接影響體育教學內容、體育教學時數的安排和體育教學方法使用的科學性。
同時,體育運動項目的內容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學科的特殊性,項目與項目之間沒有明確的縱向關系和階梯性關系,它們之間是一種相互平行的關系。這造成了體育課程內容不具備比較清晰的由易而難、由淺入深的邏輯推進關系。因此,由于體育運動項目所具有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體育課程研究的深度。
1.2來自體育課程設計的問題
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學校體育課程建設走過了五十余年的發展歷程。從歷年的體育教學大綱到《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都是體育課程內容結構最直接的呈現者,但縱觀不同時期的體育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內容,不難發現:一直以來體育課程設計沒有很好地解決“教什么”、“如何排列教材”、“教多少”的問題。
歷年的《體育教學大綱》對運動技能的教學有比較明確、細致的規定,但始終沒有形成科學的教學內容選擇理論,小學、初中、高中教學內容的安排沒有很好地銜接,教材的排列存在著“低級重復”的問題。到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時期,解決“教材低級重復”和“運動教學效果差”的理論并沒有出現,還“回避”對體育教學內容的指導,“應該教什么、教多少”的問題越發迷茫了。
1.3來自體育教學方法的問題
近幾年來,關于體育教學模式和體育教學方法的研究非常多,隨著新《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推行,“合作性學習”、“研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等新方法在體育課堂教學中使用,但總是覺得和體育教師的日常體育教學難以融合。體育教學方法改革的目的是為體育教學技能的提高作貢獻,若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沒有達到此目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就失去了意義。
同時,體育教學方法的使用呈現出不穩定性:同一個教材的教法出現了不同的教學順序和教學方法,有時甚至是相反的順序(分解與完整),教師所用教學時間長短不一,而各種教材的教學單元反而趨向一致。
1.4來自體育教學實踐的問題
曾對2002屆的畢業生作了調查,學生們真實的語言讓我們切實感受到了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生經歷了12年的體育教學,但學生們沒有學會運動技能。同時,筆者對北京市、石家莊市的教師進行了訪談,教師們困惑的話語道出了目前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老師們頭腦中幾乎沒有教會學生運動技能的概念,甚至出現了“淡化運動技能教學”的錯誤思想,有的體育課堂教學幾乎脫離了運動技能的傳授,一味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種種問題出現的根源在于對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缺乏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
1.5體育學理研究的必要性
種類繁多的體育運動項目(素材)難易的不清晰,究其原因是體育素材的分類和本質沒有被揭示出來。把握不準體育素材自身的特點和難易,就無法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時數、教學內容的重復,也無法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進行有序的教學。應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對體育素材進行分類、解析難易度是體育教學研究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體育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教學時數安排的問題如“教材低級重復”、“教什么”、“教多少”不明確;體育教學方法的不成熟性和使用時的不穩定性;體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學生學不會運動技能、教師教學生運動技能思想淡漠等問題的根源在于體育教學中運動技能學習規律與教學規律理論的“蒼白”,體育運動學習過程中學的規律和教的規律沒有被發現和總結出來,即體育學理不清楚,我們在體育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中沒有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必然要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
體育教學的改善亟待教學基礎理論的完善,目前雖然對體育學理的研究是初步的探索,但專家們認為這項研究是值得期待的體育教學理論研究的重要開端,是解決體育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的突破口。
2 體育學理的含義
在體育研究領域體育學理甚少有人涉及,查閱國內的大量文獻資料發現,本研究是首次提出體育學理的概念并闡述了體育學理的研究層次。體育學理的含義是指體育學習過程中學與教的規律。即學生在學習運動技能時從不會到會、由初步學會到臻于完善的過程中存在的規律性。
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既有教的規律也有學的規律,一切教學和學習中出現的現象都離不開其背后本質的規律,這一過程中體現出的規律性就是學理。同時,這一過程的進展快慢、質量高低和收效顯微,都不是一種簡單的現象,它是由動作的性質、難易度、學生的基本條件(年齡、性別、健康狀況、訓練水平等)、努力程度、教師的業務思想水平和教法是否得當以及氣候、物質設備等多種因素決定的。
3 體育學理研究的層次
3.1關于運動技能教學原理的研究
運動技能教學原理的研究包括運動技能學習過程規律研究和運動技能教學過程規律的研究兩個方面。為什么體育學理研究是關于運動技能教學原理的研究呢?原因有以下三點:
1)運動技能歷來是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
1903年癸卯學制頒布,體操是當時體育教學的唯一內容;1922年壬戌學制前后,“田徑、球類、游戲、體操”成為近代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1927~1949年,國民黨統治的22年時間里,“舞蹈、游泳、拳術”等也加入到了體育教學內容之中。新中國成立以后,體育教學所包含的運動技能較以前有所增多,從1961年的教學大綱中可以看出,當時的體育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田徑,球類、游戲、體操、武術”;1978年、1987年、1992年的體育教學大綱分別對學生需要學習的運動技能做了詳細的規定,從1992年的大綱中可看出,當時必修-的教學內容包括“田徑、體操、球類、民族傳統體育、韻律、舞蹈、身體素質”。從世界范圍看,二十世紀是倡導終身教育的時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興趣、方法和能力成為學校體育的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的載體是運動技能的學習。可以說,如果體育教學離開了運動技能的教授,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學會1~2項運動技能是實現終身體育的必要條件
中小學體育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終身的體育實踐能力,也就是要教會學生身體鍛煉的技能和方法、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以及欣賞體育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基礎在于學生學習運動技能,并在12年的體育教學過程中,能夠真正學會1~2項運動技能。這樣學習者能夠將學會的運動技能作為范例,學習者通過范例舉一反三、認識體育。深入的運動技能學習能夠幫助學習者體驗運動技能的樂趣和本質。
3)一項被掌握的運動技能是學習者未來生活中的實用技能
學習者在從事體育學習的過程中,牢牢掌握的運動技能在學生未來的生活中是實用的技能。這些運動技能可以作為今后鍛煉身體的內容,也可用于參加工作單位舉辦的比賽或參加社區的活動。
3.2體育學理研究方法的研究
由于無論是在體育理論研究的領域,還是在體育教學實踐的領域,涉及到體育學理研究的內容微乎其微,即使明確了體育學理研究的重要性,如果沒有科學可靠的方法進行探索,研究的目標仍然無法實現。特別是關于運動技能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規律的研究需要心理學、生理學、神經生物學等多學科的共同深入探討,而研究方法的確立亦是解決問題的基礎。
在此研究背景下,本人在博士期間對體育學理進行了初創性研究,提供了驗證運動技能分類假說的新的研究方法一行家調查法,并運用生物力學和肌電測試同步拍攝的方法,提供了進一步解析運動技能難易度的研究方法,這些研究方法的使用,為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體育教學過程中運動技能本質和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教與學的規律打下了堅實的研究方法基礎。
4 結論
1)本研究提出的體育學理的定義是:體育學習過程中學與教的規律。即學生在學習運動技能時從不會到會、由初步學會到臻于完善的過程中存在的規律性。
2)體育學理是關于運動技能教學原理的研究。它包括運動技能學習過程規律和運動技能教學過程規律的研究。
3)體育學理的研究層次包括關于體育學理研究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