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制度,其規模大、涉及面廣,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調研制度,是世界多民族國家獨有的教育制度。這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經過了一個曲折的歷史發展過程。在這個制度基礎上,調查研究者定期向國家決策部門和社會提供權威的、客觀的、可靠的調查研究數據,為國家決策和社會發展提供了科學的依據。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在今后中國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進程中將更加顯現。
一、建國初期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處于非常低的水平,調查集中在對疾病的關注,研究零散不系統
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作為中國人口健康狀況的重要部分,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
新中國建立之前,由于連年的戰爭,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加上疾病和自然災害,中國人口的健康狀況,包括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狀況處于非常低的水平。建國以后,中國社會迅速迎來社會建設的高潮,但是,由于整體人口健康狀況不良,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這個時期,廣大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熱情高漲、學習刻苦,但是,營養補充不足,導致學生健康狀況嚴重不良。1950年,上海市的一項調查顯示:上海市中小學學生患沙眼、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身體畸形的分別為55.8%、1.82%、2.25%、0.88%。這個情況引起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1950年6月19日,毛澤東給當時的教育部部長馬敘倫寫信,強調“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營養不良,宜的增經費。學習和開會的時間宜大減。病人應有特殊待遇。全國一切學校都應如此”。1951年8月6日,政務院公布“關于改善各級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決定”,要求各地采取措施,切實改善各級學校的學生健康狀況?!稕Q定》發布后,各地采取得力措施,精簡課程,改善伙食,加強鍛煉,促進了學生體質健康的好轉。
這個時期,對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的關注,主要集中在解決學生的傳染病、多發病上,而這一類病的根源在于營養不良、醫療衛生條件差,是中國當時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導致的必然結果,與當時國家人口質量的發展水平保持一致。
二、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曲折發展并出現新的發展動態,各地開始探索科學的調查研究方法
由于受到國家政治、經濟發展“大躍進”的影響,群眾性的體育活動發展到“勞衛制”的鍛煉高潮,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鍛煉嚴重違背科學規律,“浮夸風”也刮到學校。同時,中國遭遇極大的自然災害,社會物質供應出現嚴重困難,當時,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明顯下降,病患增多,由于營養不良,許多學生出現水腫等疾病。據當時的調查發現,高等院?;加懈∧[、肝炎、婦科病、肺病和近視眼的很普遍。中小學患近視眼、沙眼、腸道寄生蟲的人數比較多。
1958年3月,教育部、衛生部針對當時的嚴峻局面,聯合發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保健工作的聯合指示》。這個指示要求醫療預防機構要定期為學生進行體格檢查,健全疾病統計制度;教育部門應訂出學校體格檢查的規劃并組織進行。這個通知的頒發和實施,對當時學校衛生工作的制度化建設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預防接種、傳染病管理、健康檢查及健康狀況統計等學校衛生工作逐步制度化、正規化,規范了學生衛生工作。
在這個階段,學生視力下降的問題引起了重點關注。江西的一項調查發現,高中近視率超過20%。為此,衛生部、教育部分別于1959年和1960年發出關于保護學生視力的通知,要求改善教室條件,開展眼保健操活動以保證學生視力。
為遏制這種局面,1960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于保證學生、教師身體健康和勞逸結合問題的通知》,要求關心青少年的身體健康,使他們真正做到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針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不斷惡化的嚴重局面,1960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又發出《關于保證學生、教師身體健康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加強師生疾病的治療和預防工作,合理安排勞逸結合,嚴格控制勞動,減輕體育活動,停止運動競賽”。
1961年以后,隨著中國三年自然災害的過去和經濟的逐漸好轉,針對國家經濟建設中的問題,國家興起了調查研究之風。在這個氛圍下,教育、衛生部門和學校的衛生人員開展了對本地學生生長發育和疾病防治的調查研究工作。調查研究涉及范圍廣,包括城市、農村、山區、少數民族地區,調查的對象近50萬人。調查顯示,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青少年兒童的身體發育水平正在逐步提高。1964年9月,衛生部、教育部和中華醫學會在黑龍江召開學校衛生學術會議,會議代表在會上發表了涉及學生體質健康和體育教學的論文三百多篇。其中包括,學生生長發育、保護學生視力、學生常見病的防治等內容。這次全國性衛生學術會議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規模大、涉及面廣的以學生體質健康為主的學術研討會議。這次研討會,在充分交流學校衛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討論制定了“中小學學生健康情況調查方案”、“兒童少年生長發育調查方案”、“學校視力檢查方法”等工作方案。
這個時期,對學生體質健康的關注重點仍然是學生的疾病防治,但同時,關注的范圍逐步擴大,提出了涉及學生的生長發育、保護學生視力等體質健康新問題。國家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在學校衛生工作中的成效引發了對學生體質健康進行科學調查的研究之風。一系列的調查,為中國開展大規模的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培養了隊伍,提供了經驗。各種學生健康調查方案成為今后中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的基礎。
這個時期,對學生體質健康的關注點的擴大,反映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是國家整體人口素質、營養水平以及醫療保障能力提高的必然結果。
三、“動亂”時期忽視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關注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普遍下降:歷史性轉變時期迎來對學生體質健康的高度重視,學生體質健康調查制度初步建立
1966年至1976年是我國全社會遭受浩劫的時期,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的成就被完全否定,學校衛生工作遭到毀滅性破壞,機構解散,學校衛生人員遭遣散,隨著經濟發展和學校衛生條件改善而出現的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得以改善的種種情況不能鞏固,一些被控制的學生傳染病、常見病有重新發生和蔓延的趨勢。據1977年的調查,廣東省多所高校、中專招生體檢中,近三分之一的學生不合格;北京市3053名被調查中小學學生中,各方面都合格的僅近12%。
1976年“動亂”結束。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國社會各項工作逐步進入正常軌道,學校衛生工作實現全面的撥亂反正,各項工作可以恢復和發展。1979年至1980年,教育部、衛生部先后頒布《中小學衛生工作暫行規定》和《高等學校衛生工作暫行規定》,明確了學生衛生工作預防為主,提高學生健康水平,矯治學生常見病,使學生得到正常的生長發育的任務。
這個時期,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為貫徹兩個暫行規定,加強了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的管理措施。教育部要求在大中小學生中普遍實行“體質健康卡片”,對學生進行一年一次的體質健康檢查。體質健康檢查包括形態、機能、素質和主要臟器的檢查項目。
這個時期,學校體育衛生工作開始面臨新的局面:由于高考恢復,各個學校的學習任務逐漸增加,學生為了學習、考試,減少活動時間;學校為了保升學率,不斷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出現新的趨勢。據當時的調查發現,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繼續下降,高校招生體檢合格學生只有三分之一,中小學學生體弱多病者有增加的趨勢,特別是視力下降情況嚴重。
這種新的趨勢顯然與整個國家人口素質其他方面,比如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嬰兒死亡率、期望壽命等水平提高的趨勢不一致,這值得引起思考。
1978年8月,根據《1978~i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綱要》的相關規定,國家體委、教育部、衛生部發布《關于進行中國青少年、兒童身體形態、機能、素質調查研究的通知》。1979年3~7月,按照統一的計劃和要求,學生體質健康調查在全國16個省、市的1210所大中小學展開。調查人數達20多萬,年齡為7~25歲的青少年,測試指標23項。這次調查是建國以后第一次統一計劃、統一組織的大規模學生體質健康調查。這次調查,初步了解了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特點及其規律,獲得了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基礎數據,并且,在此基礎上,制定了中國青少年生長發育和身體素質的評價標準。這項調查研究填補了國內體質健康調查的空白,其成果獲得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這項調查研究是中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制度的奠基石。
四、改革開放時期的學生體質髓鷹狀況出現明顯變化,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查制度形成大規模調研和小規模監測的體系
改革開放時期,是中國經濟的大發展時期,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醫療保障水平都大大提高。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出現明顯的變化,與生活水平、醫療保障水平相關的體質健康問題逐步減少,浮腫、肝炎、婦科病、肺病、沙眼、腸道寄生蟲等病患迅速減少;與生活方式相關的問題開始顯現。
這個時期,學校衛生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1990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學校衛生工作條例》頒布施行,學校衛生工作真正進入政府管理軌道,為中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的制度化建設提供了管理基礎。1979年進行的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研對各地的學生衛生工作以及教育、衛生、體育等社會各方面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各地紛紛開展對本地區學生的體質健康的調查研究,所獲得成果為本地教育決策和社會發展服務。但是,由于沒有很好的協調和組織,各地測試的項目、指標、方法、測試儀器以及測試時間不盡相同,從而導致標準不一致,地方與地方之間難以比較,就全國而言,也不能構成統一的數據系統,不利于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工作規范化。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1983年8月,教育部、國家體委、衛生部、國家民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建立、健全“體質、健康卡片”,進行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研究的實施方案》的通知,決定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實行統一的實施方案,采用統一的測試方法、要求、儀器和時間,測試結果統一計算。測試工作于1985年3月~6月進行,參加測試的有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8個民族,其中14個地區10萬人以上的27個少數民族,涉及大中小學校2188所,人數接近十萬。這次測試是建國以后規模最大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這次調查研究第一次建立了比較全面的中國漢族以及90%少數民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基礎數據,掌握了中國各族學生的形態、技能、素質的特點及其發展規律。本次學生體質健康調研,還對中國學生常見病、多發病的患病情況進行了系統調查。
與1979年的調研相比,中國青少年學生的各種常見病、多發病持續減少。中國青少年學生的生長發育速度顯著提高,生長發育有提前趨勢,身高、體重有明顯增加,這個趨勢與中國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相一致。研究發現,學生形態的縱向發展超過學生的橫向發展,出現“細長型”化的特點,這個階段學生的肥胖率只有2%~4%。與1979年相比,身體素質的提高不明顯,發現耐力指標有下降的趨勢;學生近視率的發病率繼續增加,超過34%。
1985年的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為以后的學生體質健康調研提供了綜合對比的依據,構成了中國學生體質健康數據庫的基礎數據,是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制度建設的重要基礎。
1986年12月,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研究工作總結與論文報告會在成都召開。會議確定將開展學生體質調研作為一項制度予以實施。初步確定每五年進行一次小規模(樣本為約2.5萬名學生)的學生體質健康監測,每十年組織一次大規模(樣本約為10萬學生)的學生體質健康調研。
1991年4~6月,第一次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監測工作在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7~22歲城市、農村大中小學生和7~18歲17個少數民族中小學學生約25萬人進行了體質健康監測。
監測發現,學生的形態進一步發展,身高體重明顯增長;學生的身體素質部分指標進一步發展,速度、力量、爆發力增長明顯。監測顯示,學生的常見病患病率持續下降。但是,監測同時發現,學生的耐力素質和呼吸等機能指標有所下降;體重不足和肥胖的檢出率有上升趨勢。
與以往的測試對比發現,學生體質健康的總體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一致,即與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國家政治生活穩定,人民社會水平提高同步,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也不斷提高。研究也發現,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出現了與之相反的趨勢,比如耐力素質、心血管機能、呼吸機能有下降傾向,尤其是近視眼的發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一直以來沒有得到改善。這是值得引起國家和社會高度重視的情況。
至此,中國學生體質健康制度基本建立,其基本特征是:大規模體質健康調研和小規模體質健康監測交替進行構成體系(與最初十年一次大規模、五年一次小規模的設想不同,最后形成五年一次大規模、兩年一次小規模的格局);統一測試項目、辦法、儀器和時間;統一由計算機統計處理;測試數據構成覆蓋全國,教育部統一管理,各地權限明確,分層管理。
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探索時期以來的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部分指標出現下降傾向,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查制度逐步完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探索時期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速的時期,改革步伐加快,人民社會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國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總體上得到進一步改善,但是,從1995年以后,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部分指標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并且,沒有改善的傾向。
在1985年、1991年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的基礎上,1995年,教育部組織了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1個民族的大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查。通過這次調查,進一步掌握了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更重要的是,與1985年、1991年進行對比,掌握了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發展的十年趨勢。
十年來,從形態上看,學生身高、體重具有明顯增長;從素質看,學生速度、爆發力、力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長;學生的常見病有明顯減少。但是,值得關注的是,1995年的數據顯示,學生在耐力、柔韌性、肺活量(肺活量/體重指數)等方面,有顯著下降。學生近視率居高不下;學生肥胖率快速增長。并且,這種下降趨勢在后來的調研中被證實是一個連續下降的過程。
1995年以后,教育部等中央5部委先后于2000年、2005年組織了兩次大樣本的學生體質健康調研,調研人數涉及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各民族學生均超過34萬。在調研的間隔期間,教育部等中央5部委先后于2002年、2004年、2006年組織了三次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形成了兩年一次的監測周期,每次監測涉及14~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監測人數17~18萬,同時,教育部建成“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網絡”。
至此,中國學生體質健康制度得到進一步發展,加上各地方同時配套進行的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研和檢測,已經形成覆蓋全國,涉及全國20多個民族的完善的系統。
六、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研今后的關注點分析
中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制度的建立是國家經濟發展和教育發展的需要。學生體質健康的改善集中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成果。
一般而言,人口質量是一個考察國家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而人口質量的衡量指標是人口健康狀況、城鄉居民的營養狀況以及醫療衛生保障能力等。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恰恰能集中反映這三個方面的狀況。在科學衡量人口健康狀況方面,國際上通用的指標是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和平均預期壽命三項指標。
從1979年開始進行的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發展基本與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和平均預期壽命的發展趨勢一致,反映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但是,從近十年的情況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中的許多指標開始出現明顯的下降,與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和平均預期壽命的指標不一致。這說明什么問題?
顯然,不能說指標的下降就說明社會經濟發展出現問題。有專家認為,這種階段性的發展情況恰恰說明了一個道理,不同經濟發展考察體質健康狀況的角度和指標要有所側重。一個國家從貧窮落后到生產力解放、社會發展的起步階段,體質健康狀況表現為上升的趨勢,但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個水平時,體質健康狀況某些指標會出現停滯和下降趨勢。這是正常的,是因為社會過度富裕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
因此,今后一個階段的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研,要關注生活方式改變引起的學生不良反應。由生活方式導致的肥胖增多、肺活量下降等素質、機能指標要引起足夠的關注。調研的重點之一是要建立一種“預警機制”。比如,學生在某個年齡體重接近某個值時,要得到及時的提示和指導,避免發展為肥胖;當體重超過某個值時,要進行及時的干預,遏制體重進一步增加。另外,傳統的學生常見病已經大幅度減少和下降,但一些新的疾病會出現,因此,體質健康狀況調查要不斷補充新的指標,及時反映世界流行病的動態。
大中小學生某些體質健康狀況指標的下降在短期內不會引發學生的健康問題,甚至從長期看,由于醫療水平的提高,也可能不會影響人的壽命,但是,也許從中年開始,就會大大影響人的生活質量。所以,從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的角度,對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制度的價值進行重新認識,也許會發現,這個制度還遠遠沒有得到社會的認識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