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卜白菜規則”用主持中立來破解領導人文化,用棄權無效來破解老好人文化。這就是羅伯特規則第一次在中國農村的播種與嫁接。
3月16日,安徽阜陽市南塘興農合作社的社員代表圍坐在一起,他們正在討論與聯通公司合作建立一個虛擬網,這個網絡,可以讓來自于兩縣三鎮十幾個村莊的500多戶社員每月獲贈300分鐘的網內免費通話。
誰能代表合作社去與聯通公司談判?
我提議,我附議,我反對,我支持,表決開始……這些詞從村民口中大聲說了出來。社員們順利推選出了自己的代表。
從去年11月開始,合作社將來源于英國議會的開會規則羅伯特議事規則移植到農村,經過幾個月的訓練,社員早已習慣按照這套規則去辯論與表決。
楊云標與袁天鵬
故事的緣頭要從楊云標說起。楊云標是南塘興農合作社的負責人,他一直致力于推動鄉村建設,在興農合作社實行民主管理,但他發現農村開會是個大難題。
“一是容易跑題,你說李連杰,他扯到豬八戒,跑得沒個邊了。而且老人家特別愛擺掌故,一開頭,我給你們講個故事,這一講就收不了場。二是一言堂,誰是領導一開會就說個沒完,一個會就全是他講了。三是野蠻爭論,一討論問題,就容易懷疑別人的品德,習慣抓住人家一個詞不放,搞得會議沒法開”,農村會難開,楊云標對此深有感觸。
這時一位朋友與楊云標聊起來,告訴他國外有個羅伯特議事規則,就是專門解決開會的種種問題的。經朋友介紹,楊云標認識了袁天鵬。
袁天鵬在美國留學時,曾任阿拉斯加大學學生議會議員。回國后痛感國人開會無效率,成立公司專門推廣羅伯特議事規則。他曾經順利地在一些律師事務所和公益機構推行羅伯特議事規則。
但到農村去講羅伯特議事規則,對于袁天鵬還是破天荒的嘗試,這個從小長在城市、學在城市的小伙子,從沒有下過農村。袁天鵬與農村的磨合開始了。當袁天鵬開口介紹羅伯特議事規則時,大爺大娘一時繞不過彎,有人就問:“什么規則,蘿卜白菜?”
怎樣讓農民們聽懂自己說的會議規則,小伙子在講課的前一天晚上,愁得沒睡著覺。
袁天鵬思考再三,將羅伯特規則壓縮成五十多條,興沖沖地拿給楊云標。楊云標看完以后不說話,在屋里來回踱步,過了幾分鐘,拍了拍袁天鵬的肩膀:“這個不行啊,天鵬”。袁天鵬心里涼了半截:“怎么不行。”五十多條村民根本記不住。只能刪!”楊云標提出:“要圍繞農村開會三大問題,揀有用的上。”最后,羅伯特規則刪成南塘版的13條。
的確,袁天鵬與楊云標是個優勢互補的組合,前者有理念,后者則能隨時將村民聽不懂的術語翻譯成土話,這使“蘿卜白菜”規則在南塘落地生根有了很好的基礎。
學習會開始了,拉的橫幅是合作社能力建設培訓,沒有任何“羅伯特”字樣。袁天鵬開場也不提羅伯特規則,而是讓幾位志愿者給大家演了三個開會的小品。分別展現了一言堂、跑題、野蠻爭論的場景,志愿者們演得活靈活現。當村民笑成一片時,主持人楊云標讓村民們針對這些問題,分別制定南塘村的開會規則。然后進行討論,哪條有理,哪條沒有道理。最后袁天鵬才出場講述農村版的羅伯特議事規則13條。
13條開會規矩
袁天鵬介紹,羅伯特議事規則要求發言者先表明立場,再說理由。一開始,楊云標也不理解,我想怎么說就怎么說,為什么要這樣。后來發現有道理,因為中國人總是怕得罪人,一說話總是先扯遠,先談理由,最后再說支持誰的觀點。繞來繞去,這樣開會效率很低。
有沒有辦法解決呢?
袁天鵬給出了解決開會跑題的一整套方法:一要有針對性,就是議題必須具體明確,例如議題不能是。如何完善個稅制度。,而必須是“應該把個稅起征點調整到3000元”。這樣大家就可以針對這些觀點有的放矢地討論。二是建設性,會議只能有一個議題,每個議題有一個表決結果,代表會議的多數意見;三是深入性,就是通過“修改”機制,讓大家深入、務實地討論問題。
怎么解決村民開會吵架,野蠻攻擊的問題呢?
南塘13條議事規則規定主持人中立,辯論雙方面向主持人,避免雙方直接爭論。也就是說雙方是向主持人陳述,而不是互相質疑。袁天鵬向村民介紹,一定要舉手起立發言,通過舉手,起立,讓發言人無形中遵守規則。每個人的發言次數有規定,讓每個人都有機會。主持人掌握均衡原則,一方發言后,肯定讓另一方發言。
不同意見的對手之間直接對話,是規則所禁止的。發言的時候不能拖堂延時,不能強行要求發言,在別人發言的時候不能插嘴。在楊云標看來,這樣的技術細節是民主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否則,發生分歧就互不相讓,各持己見,吵得不亦樂乎,很難達成統一的決議,什么事也辦不成。另外,開會的時候對別人進行道德評判也被規則禁止。
那么,順大溜問題又怎么解決?
楊云標說,以前村民開會表決有兩個問題。—是有了提議,大部分不反對,也不支持,因為面子問題,怕得罪人,所以棄權多,這在農村非常普遍。還有一種,就是有人先發言,只要有人先支持,會議表決就會—邊倒,順大溜,能堅持個人意見的少。
袁天鵬還給村民舉了一個極端的例子:比如9人開會討論一個提議,如果只有一人贊成,8個人棄權,盡管沒有人反對,那么也能通過。這樣一來,村民就知道了,棄權對自己不利,棄權越多,自己不喜歡的提議通過的可能性越大,所以一定要鮮明表達贊同或反對的態度。通過這些例子,村民們明白了開會順大溜其實對自己不利。
沒有領導,這會咋開?
在13條開會規則中,村民最難理解的是:為什么主持人不總結?
按照習慣,領導主持開會,到最后都要總結發言,好象民主地歸納了大家的意見,其實是把自己的意見說了。按照羅伯特議事規則,主持人是不發表意見的。村民弄明白了:主持人不是領導。領導可以當主持人,任何村民也可以當主持人。
但大爺大娘們還是認為主持人最后還得總結一下。否則心里總覺得空落落的。雖然有了表決,總好象大伙沒有統一意見,不是一個圓滿的會議。
楊云標認為對領導的期待,其實是內心期待別人為自己作主。農民不會表達自己的意見,一定要有人替他們發聲,替他們總結,心里才踏實。
一開始,袁天鵬很擔心這種領導人文化很難改變,數天后,卻發現農民完全適應了主持人不做總結的“蘿卜白菜”會了。看樣子,農民一旦獲得了民主機會,這種唯領導是從的文化會迅速褪色。
一天,在模擬會場上一位村民提出了自己有點偏頗的看法后,還沒講完,人群中騰地站起來一個人,原來是老支書,老人家滿臉不高興,顫巍巍大喝,“你這個意見,我不同意。”頓時,大伙笑成一團,老人家當真了,入戲了。
幾天下來,會議練習越來越熱鬧,最后袁天鵬要求大家用村里真實的議題去商量要辦的事情。會議中,那些平時不太說話的村民也象主人翁一樣熱烈地討論自己村里的事,有序不亂各抒已見,一個個試圖通過辯論讓自己的意見占上風。特別當談到村里的“小母牛”項目計劃,由于獲得國家與基金會支持的可能性很大,又牽涉到各家各戶的根本利益,村民討論得分外認真。
“沒有領導,會開得更好。”有村民說,主持中立就是“主持人不能最先把手舉得老高的”,“主持人先表決,就得不到真正解決”。
看到這些變化,楊云標感嘆,盡管中國人唯領導是從,看領導眼色的領導人文化,誰也不得罪的老好人文化在農村根深蒂固,但“蘿卜白菜規則”用主持中立來破解領導人文化,用棄權無效來破解老好人文化。
這就是羅伯特規則第一次在中國農村的播種與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