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時看過一則廣告,上面寫著:“獨立,從擁有一輛XX牌自行車開始!”這廣告撩動了我的心,纏著父母給買了一輛自行車。拿到鑰匙的那一刻,似乎真覺得自己“長大”了,“獨立”了。
當我們長到十幾歲的時候,“獨立”這個詞會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別人也開始不斷告訴我們要“獨立自主”,要有“獨立生存”的能力,要具有“獨立思考”的精神……那么,怎么才算“獨立”,怎樣才能“獨立”呢?
華北地區?西北地區?
前不久,溫家寶總理來到北京一所中學當了一上午“學生”。他跟同學們一道起立向老師問好,認真聽講記筆記,教唱歌時跟著一起唱,課間甚至還跟同學們聊起了“搖滾巨星”邁克爾·杰克遜。能和這樣一位和藹可親的大國總理“同窗讀書”,同學們都覺得格外幸福。
事后,媒體曝出一個“料”來:溫總理在上完地理課后,跟地理老師交流時提到,課本里把陜西和甘肅歸入了“華北地區”,而這兩省應該屬于“西北地區”。于是,“總理發現中學教材錯誤”成為輿論焦點,從各大媒體到網上言論,幾乎所有人都紛紛責難這本“誤人子弟”的教材。有人要求追究犯錯的責任人,有人追問“錯誤教材怎能暢行15年”,有人更對我們青少年諄諄教誨道:“要學習溫總理的獨立思考和敢于懷疑的精神,不能迷信教材……”
但是,我也經過獨立的思考,卻不敢輕易認同這一片質疑之聲——中學教材的編寫是很嚴肅的,而且年年修訂,雖然錯誤的存在是可能的,但這錯誤如此“低級”,卻能15年時間不被發現,這也太反常了吧?
果然,出版社出來“喊冤”了。原來,目前地理學界普遍把全國分為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四大地區,其中北方地區包括華北和東北兩個亞區。這種劃分根據的是氣候、生物等“自然地理概念”,而不是行政區劃,比如甘肅省的不同部分就分屬西北、北方(華北區)和南方地區,陜西的南部也屬于南方地區。
那么溫總理說的“陜西、甘肅屬于西北地區”又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曾把全國分為六大行政區,其中陜西和甘肅屬于“西北地區”,而“華北地區”只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內蒙。后來雖然“六大區”取消了,但人們習慣上還是按這個標準來劃分地區。
其實,教材和溫總理都沒錯,只是看問題角度不同而已,而且溫總理在和教師交流前就說“如果說得不對,請老師們原諒”,態度非常謙遜。倒是那些對“錯誤教材”群起而攻之的聲音,才真是“無知而粗暴”。請記住,真正的“獨立思考”,是在面對不同說法時,不輕易肯定或否定其中任何一種,而是通過尋找事實、分析事實,得出自己的結論。
拒絕家長?歡迎家長?
新學期伊始,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出了個“奇招”——對那些“獨立報到”,也就是來校時沒有家長陪同的一年級新生,學校將獎勵100元。一時間,人們議論紛紛,但大部分人都贊同這種鼓勵學生“獨立自主”的做法。
不過很快,有媒體報道說,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各個大學普遍歡迎家長陪著新生一起來報到。這下可把好多人搞“懵”了:美國人不是一向更注重“獨立自主”嗎,難道他們現在要向中國家長“看齊”了?
事實上,看上去都是“送兒女上學”,但內容卻大不一樣。中國家長的“光榮使命”是幫孩子背行李、交學費、買生活用品、打掃寢室、鋪被褥……而美國家長主要是去感受一下孩子選擇的學校究竟如何。美國學校也會邀請家長們參加各種活動,增進對學校理念的了解,一起參與對孩子的教育。至于生活問題,絕大部分美國家長并不擔心,因為他們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早在中學階段甚至更早些時候就養成了。
我想,“獨立”并非拒絕來自父母的關心。如果有一天,父母關心得更多的是我們的“發展”而不是“生存”,那我們就可以自信地發出“獨立宣言”了。
獨善其身?兼濟天下?
最近,一位叫雷闖的浙江大學畢業生拿到了衛生部門頒發的《健康證》,這意味著他今后將被允許在餐館、食品加工廠等食品行業打工。然而,雷闖已經被保送到上海交大讀生物工程的碩士研究生,這本證書對他來說有什么用呢?
當我知道他是一名“乙肝病毒攜帶者”時,不由得對他肅然起敬。“乙肝”是“乙型肝炎”的簡稱,人們往往聞之色變,繼而對一切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攜帶者“敬而遠之”。這使得眾多“乙肝人士”不僅要承受病患的不幸,還要遭遇諸多歧視——白眼,冷遇,在升學、就業時被拒之門外……
從2007年開始,雷闖頻頻出現在公共場所,不僅自曝“乙肝病毒攜帶者”的身份,還不斷向公眾宣傳:乙肝病毒只會通過血液、性行為和母嬰傳播,正常交往不會傳染。今年,當他得知《食品安全法》明確排除了對乙肝病毒攜帶者的限制,他開始積極申請從事食品行業的《健康證》,雖然并沒有什么實際用處,但他是要用它來向世人證明乙肝人士應有的權利和尊嚴。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叫獨善其身;“走自己的路,也讓更多的人上路”,這叫兼濟天下。面對偏見勇敢不沉淪,這叫獨善其身;為了群體勇于爭權益,這叫兼濟天下。雷闖的行為體現出的正是一個公民的“獨立人格”。
·有人說·
像N多個韋小寶。
——杭州一所小學在新學期開學典禮上,讓部分學生身穿“清朝服裝”誦讀《三字經》,此舉廣受質疑。不少網友說,穿漢服更能體現中華傳統文化。其實,我們要傳承的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思想精髓,而不是什么樣的衣服。
生命比夢想更重要。
——今年8月,英國17歲的中學生邁克·佩勒姆單人環球航海歸來,創造了完成這一壯舉的最年輕紀錄。不久,荷蘭法院強行制止了一位13歲女孩勞拉向這一紀錄沖擊的夢想。法院的裁決書中強調:一個孩子的生命安全,比任何夢想和世界紀錄都重要。
·小紙條·
“你長大了想干啥?”這是一個我們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最近,來自美國的著名心理學家、職業規劃師、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約翰·D·克虜伯在廣州做演講時,鼓勵青少年拒絕回答此類問題,或者這樣回答:“我還是一個孩子,怎么能回答這么大的問題呢?”
在克虜伯看來,對未來應該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多嘗試各種有趣的和有價值的事情,在成長過程中慢慢發現和檢驗自己的夢想。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有明晰的目標并為之努力也同樣值得鼓勵。而克虜伯教授提示了我們另一種可能性:過好每一個今天,對未來的事,先別太著急。
日前,一段視頻在網上流傳,并感動了許多人。其實這段視頻內容很簡單:長沙街頭,一名青年男子牽著白發父親的手,緩緩地穿過馬路。視頻發布后的短短一天時間里,就有數萬條評論。大部分人被這種孝心感動不已,但也有人說,這是身為兒女理所應當做的,值得大驚小怪嗎?還有人感嘆道:為什么我們的“感動點”越來越低了?
“理智”地想想,“感動點”的確有點低,本來嘛,這的確是蠻平常的,好像真沒什么大不了。然而,我們的確被感動了。這至少說明兩點:第一,我們為父母做得太少了,我們有愧疚;第二,我們心存對父母的愛,我們的心還是柔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