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三七二十一”
為什么不是“不管四八三十二”,或者“不管二六一十二”?關于這個俗語的來歷,有說語出《警世通言》的,有說跟戰國蘇秦有關的,還有說來自民間故事的……總之眾說紛紜,未有定論。但從科學角度而言,“三”和“七”的確是兩個奇妙的數字。
先說“三”。人類學家發現,世界上一些文明發展相對原始的族群,他們的語言里仍然只有一、二,而沒有三以上的數字。如南太平洋一個島上的部落,他們關于數字的詞匯只有“一”(WRAPUN)和“二”(OKASA),如果要表示“三”,他們就說OKASA WRAPUN,“四”則是OKASA OKASA,而“五”是OKASA OKASA WRAPUN……
近年來,心理學家發現,嬰兒天生就有對“數”的反應。實驗是這樣的:在小嬰兒面前擺兩個電視機,一個畫面上有兩個紅球,另一個是三個紅球;實驗人員在嬰兒背后敲鼓。有趣的是,當鼓聲“咚”“咚”響兩聲時,嬰兒的眼睛會注意到兩個球的畫面,而兩聲變成三聲時,嬰兒又會去看三個球的畫面。但是,如果把球數和鼓聲增加到四個,實驗就不成功了。這似乎表明,人類在發展出對“數”的認知能力的過程中,“三”曾是一個“極限”,“三”之外就是數也數不清的無窮多了。
漢語里“三人成眾”,而英文里也有“Three is a crowd”的說法;古埃及象形文字中,畫三瓶水表示“大水成災”,一只眼睛下面三滴眼淚則表示“號啕大哭”,這跟漢字里“森”表示“多木”、“淼”表示“多水”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中外語言里普遍存在的“以三為多”的現象,想必不是偶然的巧合。
同樣,中外人們對“七”也有著不約而同的偏好。中國有“七夕”、“七巧”、“七仙女下凡”、“開門七件事”,外國有“七大奇跡”、“七宗罪”、“七個小矮人”、辛巴達的“七海傳奇”、上帝創世的“七天”乃至“007”……
那么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七”又有什么特殊之處呢?早在1956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喬治·米勒研究發現,“七”是人們短期記憶的“極限值”。研究中,他要求志愿者在很短時間內記住一組數據(比如一串數字、一些顏色或圖形等),結果發現絕大部分人能記住七樣左右(7±2)。米勒把這個研究結果寫成了一篇有名的論文——《神奇的數字七加減二:我們信息處理能力的某些極限》。
MAGICAL NUMBER SEVEN不斷被一些實踐應用所“驗證”:一家公司的部門設置超過七個,管理效率就會下降;一篇報告中的要點超過七個,演講效果也會不佳……本文也寫到第七個自然段了,是時候結尾了!
那么“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說法,是不是跟上面說的這些科學道理相關?誰知道呢!但“三”和“七”,的確是兩個挺有意思的數字。
急中生智
如果你獨自一人走在夜晚的路上,發現有人不懷好意地跟蹤你,你該怎么辦?快速跑到人多的地方,或就近敲開別人家的門,這都是擺脫跟蹤的辦法。美國的心理學家福·湯姆遜也遇到了這種情況,他是怎么辦的呢?
有一次,福·湯姆遜回家時天色已晚,小街上靜悄悄的,連個人影都沒有。因為當時費城的強盜很猖獗,人們外出時往往帶上幾美元,萬一被劫就乖乖奉上,以保全性命。而湯姆遜這天在自己的舊大衣口袋里放了2000美元,當然這錢可不是為強盜準備的,而是他辛勤工作得來的報酬。放著這么多錢,他心里不免為之擔憂。
湯姆遜邊走邊警惕地觀察四周,果然發現身后幾米遠的地方,有個戴鴨舌帽的彪形大漢尾隨著他。他慢跑快走,怎么也甩不掉這個“尾巴”。湯姆遜畢竟是心理學家,他迅速地分析了一下當時的情景后,不急不慢地向后轉身,然后朝大漢迎面走去,并用凄慘的音調對大漢說:“先生發發慈悲,給我幾角錢吧!我快餓得發昏了。”
大漢上下打量他一番,見他一副寒酸相,嘟囔著說:“倒霉!我還以為你口袋里有幾個錢哩!”說完,他從口袋里摸出一塊硬幣拋給湯姆遜,然后把大衣領豎起來半遮著臉,很快閃進黑暗里去了。
事實再一次證明:智慧就是力量!
小瓶子大變身
裝飲料的塑料瓶是一種包裝容器,飲料喝完以后,它是什么?廢品?垃圾?那只能說明你還沒有好好利用它。
你瞧,只要往兩個瓶子里灌上彩沙,再口對口地用膠帶固定住,就成了一個別致的沙漏,提醒你不僅要珍惜資源,也要珍惜時間。
瓶身也別扔掉哦。用強力膠把它粘成一排,掛起來,就成了一個多功能的雜志架。嗯,掛在馬桶旁邊不錯!
把這個“沙漏”的瓶身整齊地剪掉,又成了一個漂亮的燭臺。
看過這些小創意,再來看看BIG IDEA!前不久,兩個倫敦人,31歲的塞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