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執政團隊的多種族特色,折射出隨著當今美國人口版圖悄然“變色”,少數族裔政治力量逐漸崛起。
誰主半壁江山
盤點奧巴馬上臺后的人事布局,除了跨黨合作、黨內團結等政治因素外,另一大“亮點”就是跨種族的融合,少數族裔在政府高層中占據了半壁江山,這在以往歷屆總統任期中從未有過。多種族平等參政成為奧巴馬施政的一大特色。
作為美國總統,其最重要的人事任命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內閣班底,二是白宮高級幕僚。在奧巴馬政府2l位內閣級成員中(包括15名內閣部長和6名白宮高官),少數族裔共占了10名:其中非洲裔4人,包括司法部長霍爾德、駐聯合國大使蘇珊·賴斯、貿易代表柯克、環保署長杰克遜;亞裔4人,包括華裔能源部長朱棣文和商務部長駱家輝、日裔退伍軍人事務部長新關、黎巴嫩裔運輸部長拉胡德;拉美裔2人,包括內政部長薩拉查和勞工部長索利斯。再看白宮班子,也體現出種族多樣化色彩。白宮辦公廳副主任莫納·薩特芬是非洲裔和猶太混血;非洲裔的有總統高級顧問瓦萊里·賈雷特、總統助理兼國內政策委員會主任梅洛迪-巴恩斯、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委員塞西利亞·魯斯;亞裔有日裔的總統高級顧問皮特·魯斯,華裔內閣秘書長盧沛寧和公共聯絡主任陳遠美、印度裔聯邦首席信息官維韋克·昆德拉。前不久,因“空軍一號”低飛紐約上空擾民而辭職的白宮軍事辦公室主任路易斯·卡爾德拉也是拉美裔。
近日,奧巴馬正式提名索尼婭·素托馬約爾出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接替此前宣布即將退休的大法官戴維-蘇特,奧巴馬敦促國會最遲在9月份對這一提名進行投票。一旦獲國會參議院批準,索托馬約爾將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女性、拉美裔大法官。
最高法院一直被認為是美國立國三大基石之一——合眾國憲法的最終詮釋者和美國法治精神的象征,因而最高法院大法官也受到民眾普遍尊重和敬仰。大法官沒有任期限制,實行終生制,只有在大法官死亡或自己提出退休要求時才會出現空缺,因此大法官的人選也歷來是民主、共和兩黨政治爭奪的焦點之一。奧巴馬此次提名索托馬約爾擔此重任,不僅看中了其完整的司法履歷、專業經驗和政治理念,而且更看中的是其拉美裔和女性的雙重身份。難怪《時代》周刊稱,這是奧巴馬做出的“歷史性的選擇”。
什么構筑了種族平等思想
多種族參政之所以成為奧巴馬團隊一個鮮明的特色,與奧巴馬本人跨種族身份和跨文化生活經歷密切相關,他的這種特殊身份和經歷造就了他種族平等的思想。奧巴馬被稱為美國歷史上首位非洲裔總統,但從血緣角度更確切地說,奧巴馬是黑白混血,其膚色其實是“灰色”,來自非洲肯尼亞的父親和美國土生土長的母親結合的產物。在奧巴馬出生的上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黑人和白人通婚比例不到1%,更何況是白人女性“下嫁”外國黑人男性,奧巴馬的母親無疑是位沖破各種社會障礙實踐種族平等的先驅。奧巴馬當選總統后,前國務卿鮑威爾就稱,“美國人民為種族和解做出了很大努力,但仍未徹底完成,而奧巴馬代表了美國最優越的一面。”
另外,民主黨歷來重視少數族裔利益,因而長期以來少數族裔也通常是其主要“票倉”之一。作為政治利益回饋,大量吸收少數族裔進入政府,特別是政府高層,一直是民主黨總統的傳統做法。如克林頓政府中拉美裔的比爾·理查森和西斯內羅斯,前者曾任駐聯合國大使、能源部長,后者擔任過住房和城市開發部長。目前,為適應當前民主黨領導層新老交替和未來選舉的需要,考慮到美國種族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大量吸收少數族裔參政,既可保持美國政治中的族裔代表性,也是吸引少數族裔選票的選舉戰略舉措。現在民主黨已進入兩代人代際轉換期。民主黨以年齡和政治理念劃分為兩派,即以奧巴馬為代表的“新生代”和以希拉里為代表的克林頓派。培養和歷練新一代民主黨干部,為未來做好人才儲備是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悄然“變色”
回顧美國建國200多年來的歷史,其人口主體一直是所謂的WASP,即白人、盎格魯一撒克遜人和清教徒。長期以來,他們也向來是美國政壇的主導力量,而少數族裔則由于歷史、經濟、政治和社會等種種原因,處于 “邊緣”地位。經歷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民權運動和婦女運動后,少數族裔、婦女參政水平不斷提高。民主黨的克林頓政府和共和黨的小布什政府很大程度上就反映出了這種變化。就拿位居內閣成員之首的國務卿一職來說,克林頓的第二任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打破白人男性壟斷該職位的歷史記錄,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女國務卿,而小布什的首任國務卿鮑威爾則開創了非洲裔擔任此職務的先河,其第二任國務卿賴斯的女性與非洲裔的雙重身份更集中反映了美國政治中的這一變化。
深入探究,就會發現美國政壇的這些歷史性變化正是當今美國社會族裔變化的鏡像。據美國人口統計局調查,在目前美國的3億人口中,少數族裔約占1/3,而按照當前各族裔人口增長率推算,預計到2042年少數族裔人口將超過一半而成為多數,現在仍占多數的白人則變為少數族裔。屆時美國社會將真正演變為多種族的調色板,從現在的一元(白人)多樣化(各少數族裔)轉變為多元化(各種族),多種族平衡、跨種族融合成為一種美國獨有的風景。
政治圖景的重塑
美國少數族裔和白人人口比例的一升一降引發兩者之間“少數”和“多數”的歷史性轉換,這不僅是現今美國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而且也已成為一個不可忽略的政治問題。
在2009年1月10日出版的美國《國家雜志》中,刊載了一篇題為《人口統計學和歷史命運》的文章。該文將美國選民分為六大人群:受過大學教育的白人、未上過大學的白人、非洲裔、拉美裔、亞裔和其他少數民族。統計顯示,從1992年到2008年,非洲裔選票占總選票的份額從8%上升到13%,拉美裔選票由2%猛增到9%,亞裔和其他少數民族合計從2%升至5%。與此同時,受過大學教育的白人選票比例仍維持在35%,而未上大學白人選票份額則從53%驟降至39%。通過對1992年后歷次總統選舉中各族裔選票數據的對比分析,該文得出了驚人的結論:雖然去年大選中奧巴馬以7個百分點的優勢戰勝麥凱恩,但如果同樣情況發生在1992年,麥凱恩則會以2個百分點險勝;而到2020年奧巴馬將以14個百分點的優勢勝出。
由此可見,種族多樣化的趨勢業已也仍會對美國的政治選舉產生重大影響,并正在重塑美國的政治圖景。把握人口種族變化的趨勢,如何爭取少數族裔選民,滿足他們的政治要求,勢必成為美國民主、共和兩黨未來選舉競爭和博弈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