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的解禁令以行政的方式終結了科學證據與道德價值觀之間的“兩難選擇”,但它對美國的正統價值與道德觀念提出了最嚴峻的挑戰,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人類胚胎是否是人。
美國總統奧巴馬于2009年3月9日簽署行政命令,宣布解除對用聯邦政府資金支持胚胎干細胞研究的限制,這意味著長期制約美國胚胎干細胞研究的最后一個壁壘被打破,而此前,小布什政府一直禁止政府資金用于該項研究,奧巴馬的這一決定表明在此問題上他與布什政府的徹底決裂。資金是干細胞研究的“活力源泉”
促使奧巴馬發出解禁令最根本的原因是試圖解決胚胎干細胞研究潛在商機的日趨加大和美國原有領先地位正在逐步喪失狀態的矛盾。
自1997年英國成功克隆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以來,人類干細胞研究就成為倫理爭論的熱點。在1999年末的年度世界十大科技成就評選中,“干細胞研究的新發現”榮登榜首。由于干細胞研究具有巨大的醫學價值,如何分離、保存并在體外人工培養干細胞,并使之成長為各種組織和器官,成為干細胞研究的首要課題。
胚胎干細胞是具有最廣泛發展潛力的干細胞,從技術上稱,利用胚胎干細胞培養人體組織和器官以治療疾病是最理想的方法。美國是世界上干細胞研究最先進的國家之一,干細胞研究(從骨髓移植算起)在美國已有約40年的歷電,早在1998年美國人就成功分離并培育出了多能干細胞。然而,小布什政府以不能超越道德底線為由,頒布了限制令。在美國禁止胚胎干細胞研究的聯邦資助期間,世界各國的干細胞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有鑒于此,美國科學界和公眾曾多次呼吁政府改變立場,國會甚至也要求放寬聯邦政府資助胚胎干細胞研究,但布什否決了國會提交的法案。由于無法得到足夠的研究資金支持,越來越多的美國胚胎干細胞研究人員轉向別國尋求發展,而這樣做的后果可能使美國在這一研究領域失去主導地位。
此次奧巴馬的解禁令意在糾正美國過去八年對胚胎干細胞研究采取的“錯誤路線”,得到美國科學界的高調回應。哈佛大學干細胞研究所專家喬治·戴利稱,資金是干細胞研究的“活力源泉”,這一決定將使科學家們擁有更多研究工具探求疾病的起源,也將為研發新型藥物奠定基礎;這一新政策能夠促進相關研究項目蓬勃發展,使美國盡快在這一領域取得領先地位。康涅狄格大學再生生物學中心主任戴維·戈登海默認為,對于提高美國的干細胞研究水平來說,解除針對聯邦政府資助的有關限制是基礎性的一步。
解禁令為奧巴馬政府確保領先開了個頭,加強美國在科技和創新領域的主導地位將被納入奧巴馬政府的中心要務。奧巴馬承諾將今后10年基礎研究的經費翻一番,增加對實證科學、生命科學、數學和工程學領域基礎研究的資助。
“政治歸政治,科學歸科學”
實現科學與政治的分離是奧巴馬的競選承諾。在為自己的立場辯護時他一直強調,政府的決策應該基于最可行且具有科學有效性的證據,而不是某些官員的意識形態偏見。這意味著奧巴馬要在政治與科學之間劃一條明確的界限,使他的政府能實現“政治歸政治,科學歸科學”的理想。
有媒體稱,布什可以借倫理爭議限制科學,而奧巴馬則可以借科學和人類福祉的名義推動科學。事實上,布什和奧巴馬僅僅只是代表,體現的是個人價值觀和社會政治傾向的差異。
布什相信科學研究要促進國家利益,要避免道德爭端,他有責任以政府的權威和信用來維護國家利益、充當道德裁判,因此,他反對聯邦政府對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提供支持。類似的情況也反映在他執政時期的其他領域,如在氣候變化等問題上用意識形態或政治取代科學。美國一機構去年4月份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美國環境保護署工作的科學家中,超過半數的人承認他們在進行科研時曾受到有關部門的政治干預,半數的人認為這種干預行為是“經常性或隨時存在的”。
奧巴馬的解禁令被一些媒體解讀為對其前任政治干預科學做法的一記重拳,它旨在恢復政府決策中的“科學誠信”,允許科學家在“不受操縱和強迫的情況下”工作。密歇根大學干細胞生物學中心主任肖恩·莫里森稱,這是美國科學領域的一大進展,奧巴馬的舉動表明“科學政策應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
盡管人們把解禁令提升到“健全科學”的高度,但奧巴馬要在當今的美國社會真正實現“政治歸政治,科學歸科學”是很困難的。大科學時代,科學研究需要為國家利益服務,因而必須服從國家戰略。原因很明確,現代科學研究需要大量的經費支持,類似胚胎干細胞研究這樣的重要項目尤其需要政府的資助。然而,政府資金的投入要有明確的回報要求,而如何預測高效、安全的回報是政府需要考慮的事情。在決策中起重要作用的不僅是科學研究活動本身,經濟、政治、宗教、道德等因素也必須納入考慮范疇。在這種意義上,小布什的政策也不無道理。
人類胚胎是人嗎
布什在總統任期內曾不顧科學界的呼吁,強硬否決了國會提案。他一直認為,從胚胎中提取干細胞無異于“故意摧毀人類胚胎”,這是他本人“不能跨越的道德底線”,也代表了美國相當一部分人的觀點。奧巴馬的解禁令以行政的方式終結了科學證據與道德價值觀之間的“兩難選擇”,但它對美國的正統價值與道德觀念提出了最嚴峻的挑戰,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人類胚胎是否是人。
由于目前胚胎干細胞研究需從人體胚胎中提取胚胎干細胞,因此反對者認為,人類胚胎是人,不應因科研而失去生命。美國國會眾議院共和黨領袖約翰·博納就曾說過:“納稅人的錢不應用于幫助毀滅無辜生命。”布什政府便是以捍衛人類生命為由限制這種研究的。如果胚胎是人,那么,胚胎干細胞研究進展就陷入道德困境,因為它僅僅把制造和使用人類胚胎當作實現另外目的的手段,這在倫理范疇是不道德的行為。此外,從宗教和維護生命權利的角度來講,為從事研究而摧毀人類胚胎也是不道德的。然而,有科學家試圖將人類體細胞(如皮膚細胞)改造成胚胎干細胞,這樣就繞開了倫理爭議。
胚胎干細胞研究的另一個道德爭議是胚胎干細胞的研究無法避免克隆人的出現。對于這一問題,奧巴馬表態說,新政令不會允許產生克隆人,“我們將確保政府決不開啟克隆技術用于‘復制’人體之門”,“它不僅危險,而且嚴重錯誤,在我們的社會或任何一個社會都沒有立足之地”,他相信只要明確規范和嚴格監管,危險就能夠避免。
需要指出的是,將美國反對胚胎干細胞研究完全歸罪于布什是不恰當的。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就禁止對人體胚胎的研究,胚胎干細胞研究也在被禁之列。不過,所謂禁止,只是不允許聯邦政府的資金資助這類研究,并不禁止私人資助。另外,奧巴馬的解禁令能否在短期內給美國胚胎干細胞研究帶來顯著改觀還存疑問。因為,這一政策轉變成具體的方案還需要多方面的工作,如制定美國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的倫理規范,確定聯邦政府資金何時以及通過何種方式資助相關研究;修訂美國現有禁止用聯邦政府資金制造人類胚胎干細胞的法律等。
但不管怎么說,奧巴馬的解禁令標志著美國在徹底治愈人類惡性疾病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