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國際新聞電視節目,最快的就是中東題材,因為觀眾早就“審美疲勞”了。不過《世界周刊》最近卻做了一期“大中東的新選項”的節目,原因是我覺得伊拉克、以色列、伊朗和阿富汗這四個重要國家已經進行或即將到來的四場大選,提供了觀察未來中東局勢走向的一個新視角。
但上述四場選舉卻各有吊詭之處。1月底的伊拉克省級議會選舉中總理馬利基大獲全勝,終于穩住了局面;2月11日以色列大選,中間派前進黨險勝右翼利庫德集團一個席位,盡管利夫尼或內塔尼亞胡誰能組閣成功還不好說,整個政治風向“右轉”卻是沒有疑問了;伊朗6月份的大選,被外界視為“溫和派”的前總統哈塔米跑出來和內賈德競爭,讓美國抱有一絲希望;而8月阿富汗的大選,美國也希望有個阿版“哈塔米”出來,偏偏目前看來只有卡爾扎伊唱“獨角戲”的份……中東太大了,就算是超級大國美國,肯定也有“摁下葫蘆起來瓢”的力不從心之感。
不過反過來說,正是布什總統八年任期內兩場“反恐戰爭”的強行介入,把本來已經一團亂麻的中東弄成治絲益棼。而實際上率先“換個人做”的恰恰也是美國!奧巴馬在中東政策上頗有些“改革”,除了幾次向伊朗伸出“橄欖枝”外,最重要的舉措是撇軍伊拉克、增兵阿富汗。馬利基在選舉中獲勝,讓美國終于可以暫時扭轉在伊拉克的惡劣局勢,《華盛頓郵報》一篇文章的題目《伊拉克樹立的好榜樣》就傳達了這種樂觀情緒。而用這種邏輯類推,阿富汗顯然就是一個“壞榜樣”,最近的局勢用華盛頓觀察家的話說已經“惡化到送往加護病房的階段”。據英國“國際安全和發展理事會”公布的研究報告,2008年塔利班在阿富汗的控制和影響面積已上升到72%,總統卡爾扎伊實際上只是“喀布爾市長”。阿富汗鄉間“很美”,因為遍地都是罌粟花。北約駐軍則“以保護自己為主”,英國《觀察家報》披露,北約駐軍營房儲存了大量啤酒和香腸,士兵們“好吃懶做,個個發胖”,根本不能打。美軍則經常濫炸、殺害無辜,把平民“推向”塔利班。
面對這個亂局,奧巴馬的國家安全顧問瓊斯最近表示:“奧巴馬是一位現實主義者,他知道我們必須按照世界本來的樣子與它打交道。”這立即被媒體解讀為新政府在阿富汗“不要民主、只要安全”的“新現實主義”。目標只是安全,除了增兵之外,撤換掉布什總統時期曾是“西方國家最愛”的卡爾扎伊總統自然成了美國的一個選項!在奧巴馬看來,美軍一炸平民就抗議、總想和塔利班談判和解的卡爾扎伊太軟弱,《時代》周刊等媒體披露,奧巴馬進入白宮后第三天就接見阿富汗前外長阿卜杜拉、前財長伽尼等反對派代表團,而且還停止了布什任內每兩周就和卡爾扎伊進行一次視頻通話的做法。2月13日,卡爾扎伊在接受半島電視臺采訪時證實,奧巴馬就職以來兩人還沒通過話。不過,就連《時代》周刊也承認,“迄今沒有跡象表明阿富汗可能會產生一個比卡爾扎伊能力更強的繼任者”。
人不好換,剩下增兵一條路也備受質疑。駐阿英軍將領M.史密斯最近實話實說:我們打不贏這場戰爭!2002年指揮美軍在阿富汗發動“蟒蛇戰役”的美軍中央司令部前副司令德龍中將也持相同看法,不過奧巴馬不信。巧合的是,2月15日正好是最后一支蘇軍從阿富汗狼狽撤出20周年的日子,當年的蘇軍團長沙米利·土特耶夫在紀念戰爭結束的音樂會上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們不可能把軍隊駐扎到每座山頭或每個村莊,我們親眼看到的是,軍隊越多,抵抗越多。”
阿富汗素稱“帝國墳場”。斗轉星移,如今輪到美國了。德龍中將甚至認為:當年蘇軍折戟阿富汗就是因為派出十幾萬大軍成為極易攻擊的目標。七八年來美軍在阿富汗只陣亡600多人,托的還是駐軍不多的福。增兵,等于是送去了更多的“靶子”。難怪英國《衛報》語帶諷刺地說:阿富汗戰爭和當年蘇聯侵阿戰爭差不多快一樣長了,只是當年在戰爭的這個階段,蘇聯正準備撤離,如今美國卻希望進一步增兵。而憂心忡忡的美國《新聞周刊》2月初則以“奧巴馬的越南”為封面故事,告誡奧巴馬不要重蹈越戰覆轍。
看來,奧巴馬要扭轉布什任內中東“處處冒煙”,尤其是阿富汗急轉直下的局面,光是“換個人做”還不夠,要換的還有政策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