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金融危機的禍源,又露骨地搞貿易保護主義。難道——
美國次貸危機演化為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整個世界經濟進入了寒冬。在這種情況下,世界貿易的發展環境也日趨惡化,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最新預測,2009年世界貿易額的下滑恐怕會超過世界經濟的下降速度。
按理說,面對著全球金融危機所導致的國際貿易環境惡化,世界各國應當進一步強化相互之間的經貿合作才對。中國就是這樣做的。在金融危機發生后,中國采取了十分負責任的態度,積極強化與他國的經貿合作,讓其他國家分享中國經濟成長所帶來的商業機會,在世界上贏得了許多國家的贊譽。前不久,溫家寶總理訪問歐洲,不僅與歐盟一些國家將一些重大經貿合作項目敲定下來,而且還承諾加快向相關國家派出采購團。所有這一切,都表明中國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并沒有“小家子氣”。可是,并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做到這點。有些國家在覬覦他國商業機會的同時,卻不愿意他國分享自身的商業機會,由此為貿易保護主義的重新抬頭鋪就了溫床。
世界很生氣
年初,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甚囂塵上。1月28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一項奧巴馬政府提出的819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議案,其中所包括的“購買美國貨”條款影響很大。據報道,構成經濟刺激計劃主體的基建項目,包括聯邦建筑和學校,除極個別外,將禁止使用外國進口的鋼鐵材料。更有甚者,準備提交參議院討論的議案文本則要求所有經濟刺激計劃項目必須使用美國制造的設備和商品。美國近幾屆政府都口口聲聲主張貿易自由化,這次的“購買美國貨”條款不僅是自食其言,而且也為世界各國樹立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壞榜樣”。
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由來已久,只不過在前些年表現得稍許“含蓄”一些,除了采用一些技術性貿易壁壘手段來為搞貿易保護主義找借口之外,更多采用的貿易保護手段都帶有“倒打一耙”的特征,如在反傾銷、反補貼等方面的貿易保護做法或多或少包含有反誣成分。現如今,有了全球金融危機作“擋箭牌”,美國政府搞貿易保護主義就露骨許多。
“購買美國貨”條款得罪了不少美國的貿易伙伴。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認為。“購買美國貨”條款必有損依賴出口貿易創造工作機會的澳大利亞經濟。德國總理默克爾明確表示,必須避免保護主義。保護主義是應對經濟危機的錯誤答案,2月中旬在意大利首都羅馬舉行的七國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買美國賃”成為眾人攻擊的靶子。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對“購買美國貨”條款的最強烈反對之聲恰恰來自美國國內。盡管美國經濟中虛擬經濟成分很大,但其實體經濟并未完全退出歷史舞臺,而且,美國的生物制藥、民用航空、機械制造、IT等資本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在世界上擁有絕對優勢,在汽車、鋼鐵等傳統產業上也是垂而不死,而這些產業為美國經濟帶來的就業機會不容忽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美國政府濫用反傾銷手段,很可能會引發外界更加強有力的貿易報復行為。一旦貿易報復行為上升為貿易戰,美國上述產業的日子會更加難過。
后果很嚴重
倘若有些貿易小國去搞貿易保護主義,國際社會或許能夠在適當范圍內容忍。畢竟,貿易小國的貿易保護行為對世界貿易秩序影響有限。可美國的情況就不同了,美國不僅是當今世界首屈一指的貿易大國,而且也是能夠主導當今世界貿易秩序的“莊家”。如果美國在執行“購買美國貨”條款方面一意孤行,肯定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世界貿易秩序就會因此出現嚴重混亂。雖然“購買美國貨”條款是由奧巴馬政府率先提出的,但這種想法在美國國內具有廣泛的市場。在提交參議院表決的頭一天,盡管奧巴馬表達了不會在“購買美國貨”條款上一意孤行,但參議院還是在2月4日深夜否決了刪除“購買美國貨”條款的提議,只是做了安慰性的軟化處理。兩天后,參議院又通過了一項“雇美國人議案”,要求接受政府救助的美國銀行在增加雇員時,必須優先考慮雇用美國人。
如果美國下決心要將貿易保護主義進行到底,其負面示范作用不可低估,有些國家也許會更加肆無忌憚。
對于當今世界貿易發展來說,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基本上屬于外生性影響,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各方去積極應對;而如果搞貿易保護主義,世界貿易所受到的負面影響就屬于內生性影響,也就是有關國家“自找”的。如果任其發展下去,肯定會“后果很嚴重”。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拉米不久前表示,貿易保護主義的蔓延將會把世界經濟帶入更深的漩渦。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印度密集地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17起貿易救濟調查,不但用了國際貿易紛爭中通常使用的反傾銷、以環保和安全為由的進口限制措施等外,連較少使用的反補貼、一般保障措施和WTO針對中國設置的特殊保障措施也都用上了,涉及了鋼鐵、化工、輕工、礦產等各個領域。事實上,印度的許多做法近乎“不講理”。例如,印度雖然以大眾健康與安全為由拒絕中國玩具進口。但實際上印度生產的玩具整體水平遠不如中國。
要論搞貿易保護主義,歐盟并不遜于美國。面對著全球金融危機的調整,歐盟現在的做法比美國要成熟、老道多了,至少,歐盟在市場保護問題上相當“含蓄”。例如,針對中國出口的玩具,歐盟和印度雖然都采取了貿易壁壘的限制措施,但歐盟的做法是,通過會議出臺了新的玩具安全指令,以提高玩具的質量、安全性為由限制中國玩具,并做到了從表面上看一視同仁——歐盟自己的企業同樣需要遵守這些指令。
實施“購買美國貨”條款意在防止美國政府的公共開支“流外人田”,但并沒有直接涉及私人投資。由于美國的私人投資規模遠遠大于公共投資,因此就所涉及商業機會的范圍而言,美國“所得”有限,其他國家因此“所失”也有限。不過,美國在當今世界貿易秩序上居主導地位,其貿易政策的示范效應能夠廣泛傳導。從這個意義上講,當務之急是要提防貿易保護主義勢力的蔓延,而最有效辦法就是要從源頭上加以遏制。
中國很大度
就中美兩國經貿關系而言,奧巴馬政府現在搞這一手,肯定會傷害到兩國之間的共同利益。美國和中國被稱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雙引擎,但兩個引擎的定位不同。前者的優勢在于虛擬經濟,后者的優勢來自實體經濟。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美國在虛擬經濟方面受到的打擊要遠大于中國在實體經濟上受到的損害。也許奧巴馬的那些經濟顧問們有些天真,看不到觀階段中美兩國之間的經貿關系是相互依賴的。如果美國真正實施“購買美國貨”條款,中國人支持民族產業的熱情肯定會高漲。在熱愛國貨方面中國人并不乏熱情,而這種思想、情結,世界各國的老百姓都有,韓國民眾踴躍購買國產小汽車的熱情就很能說明問題。
不過,面對某些國家大搞貿易保護主義的行為,中國政府的態度是冷靜的,做法是大度的、負責任的。1月9日,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對外宣布,只要有需求,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商品,我們都一視同仁。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目前中國出口行業的日子并不好過。2008年10月以前,中國出口貿易基本上能夠保持增長勢頭。據海關統計,前10個月,出口累計同比增長21.9%。可是,11月的出口形勢急轉直下,當月出口貿易額只有1149.9億美元,同比下降2.2%。就月度出口貿易增長而言,上一次出現負增長是在2002年3月,是受到9.11后美國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至于2008年12月。情況就更差一些,這個月的出口貿易比上年同期下降2.8%。而到今年1月,我國出口呈現10年來首次連續三個月出口下降的局面,當月出口同比降幅高達17.5%。
不難看出,全球金融危機已經對中國出口貿易產生了嚴重制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些國家還嫌不夠亂,在國際市場上去“人造”貿易秩序的混亂,必將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從這個意義上講,近期在某些領域撤消針對中國貿易指控的南非和歐盟或許是“好榜樣”。
過去,貿易保護主義雖然也存在,但在經濟全球化大趨勢面前,始終是抬不起頭的“非主流”,因而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環境相對要寬松一些。現階段,國際市場上的貿易保護主義愈發抬頭,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環境就會嚴酷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