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
關于韓國媒體對中韓關系的影響,我去年曾經做了一個案例分析,以某市場占有率較高的大報為例,分析了這家報紙從1992年到2007年期間對中國形象的報道#65377;通過研究我發現了這樣一種現象:2000年可以看作是一個分界線,前八年與后八年中所描繪的中國形象有比較明顯的差異#65377;
1992年~1999年的報道大多告訴人們中國在與韓國發展友好關系的同時也是朝鮮的盟友,是解決朝鮮核問題等一系列朝鮮問題的重要的中間人#65377;在經濟方面,中國是一個對投資者們充滿了成功機會的土地#65377;但是2000年~2007年的頭版報道中,負面報道的數量以及涉及的內容增多#65377;在經濟上,中國雖然仍舊被介紹成充滿機會的土地,但是這一方面的報道明顯減少,介紹中國投資環境惡化的報道開始出現#65377;2006年和2007年,對韓資過多流入中國而造成韓國國內投資減少#65380;就業困難等問題表示憂慮的報道出現在了頭版中#65377;雖然中國迅速發展的報道也出現在頭版中,但是對金融危機以來發展相對遲緩的韓國人來講,這樣的報道間接刺激了韓國人在中國面前的危機感#65377;對中國農產品占領韓國市場以及由此引發的韓國農村危機#65380;中韓貿易摩擦的報道也很多,中國劣質農產品的報道也頻頻登上頭條#65377;然而,對中國形象產生最壞影響的還是2004年以后五次出現在報紙頭版的中韓歷史分歧#65377;圍繞中國“東北工程”的幾則長篇報道的語言很具有煽動性#65377;有報道稱中國“偷高句麗歷史”是為日后稱霸做準備,批評中國的史學觀帶有“社會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特點”#65377;有報道甚至說,中國推行“文化帝國主義”,對韓國進行“文化侵略”#65377;韓國媒體對中國評論的轉變與韓國民眾看待中國的心態的轉變幾乎是同時的#65377;韓國的媒體追求商業利益,這種迎合和刺激大眾的報道會給他們帶來好的經濟利益#65377;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過去10年里的金大中#65380;盧武鉉總統都屬于左派陣營,對美國有些疏遠,對中國比較友好,偏向右派陣營的一些媒體就老找中國的茬兒,很多時候批評中國是因為要批政府的外交政策#65377;并不是所有的韓國民眾對他們的觀點都全盤接受,但是這種針對中國的負面報道確實在客觀上導致了對華負面感情的增加#65377;中國的老百姓通過各種媒體渠道了解到韓國媒體經常批評中國,身處中國的老百姓們自然無法理解其中的原因,他們之中很多年輕人本來可能非常喜歡“韓流”文化,這一下子就感到了背叛和憤怒#65377;
另外,我還發現韓國媒體似乎對中韓交流中的“平等”問題非常敏感,一些我們中國人不留意的問題都會被用于炒作#65377;例如,韓國報紙在韓國總統某次訪華的時候曾經報道過“中國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東門歡迎韓國總統,這是中國歷史上對邊陲小國的禮節”#65377;上次李明博訪華時“胡錦濤主席臉上沒有微笑”的“問題”也被拿來大肆渲染#65377;過去10年里韓國媒體的論調一直是韓國政府對中國的外交“太軟弱”,“中國輕視韓國”#65377;
韓國媒體對“平等”問題如此挑剔,其實反映了一個我們中國人不太能體會到的問題,那就是中國對韓國非常重要,再聯想到歷史上的兩國關系,就使韓國人在與中國人打交道時變得非常敏感#65377;
詹小洪:
我也認為,中韓關系走下坡路,韓國媒體應該負很大的責任#65377;韓方媒體常常打著“我們是自由國家#65380;民主國家,我們有新聞自由”的旗號,大肆報道中國的負面新聞#65377;應該說,中國媒體(特別是官方背景的媒體)對韓國的報道多是正面的#65377;
我在最近四五年內,八次到過韓國,客觀地說,我所看到的韓國#65380;在韓接觸到的人和我熟悉的韓國學者都是很友好的#65377;但一些媒體的言論真是令我感到非常失望#65377;我在不少場合,對韓國媒體人員或者韓國學者說過,兩國的高層互訪和兩國間簽訂的好多經濟合作協議,所創造出來的兩國和睦氣氛,都會被他們的幾篇社論給毀掉#65377;他們卻以“韓國新聞自由,這也是媒體生存之道”來搪塞#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