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從誕生那一天開始,對人類的威脅就如影隨形。直到今天,這種危險也不能說就已經解除了。就在11月5號,美俄簽訂的為期15年的《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到期。兩個老對手從1968年核談判起,在核裁軍的臺球桌前你來我往打了長達41年的“核斯諾克”。如今,在這場似乎永遠沒有結局的比賽中,關鍵時刻又到了,誰會是贏家呢?
2009年10月12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風塵仆仆抵達莫斯科,與俄總統梅德韋杰夫和外長拉夫羅夫討論核裁軍。雙方當天就宣布,俄美就起草削減核武器新條約的磋商已取得“重要進展”。然而,核裁軍談判還是跳不開“核斯諾克”的怪圈,談判過程波瀾起伏。反導,成了怪圈中繞不過去的一道坎,而這道坎也是由來已久。
核武器是進攻的鋒利長矛,而導彈防御系統就是對付核長矛的堅固盾牌。不過,最早想到構筑這面盾牌的不是美國軍方,而是1978年好萊塢正在拍攝的科幻片《超人》:瘋狂的地產商人設法讓助手篡改運送途中的導彈的飛行路線。就這樣,兩枚導彈分別飛向人口密集的加州和地殼活躍的圣安德列斯斷層……危機關頭,超人登場了!他追上一枚導彈,將它推出大氣層,不過再想攔截反方向的另一枚導彈就來不及了……
超人讓人認識到,攔截導彈并非天方夜譚。好萊塢給了美國軍方靈感。1983年,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戰”計劃,準備在太空攔截蘇聯導彈。冷戰結束后的老布什政府用規模縮水的“壘球防御有限攻擊”計劃取代了“星球大戰”。1993年民主黨的克林頓執政,對兩位共和黨前任的計劃進行重大調整。新計劃主要以發展地基和?;烙到y為主,分為戰區導彈防御計劃和國家導彈防御計劃。進入21世紀,新的“超人”出現了,小布什的政府成為美國導彈防御系統的最大推動者。2001年初,小布什上臺后立即宣布將不遺余力地繼續推進彈道導彈防御計劃。布什任內,美國的導彈防御計劃開始付諸實施,全面進入實用階段。隨著2007年底?;磳椣到y實彈打靶成功,戰區導彈防御系統已在東亞初步建立。國家導彈防御系統的導彈攔截試驗也多次獲得成功,已經可以實戰部署?,F在,美國國內的反導系統已初具規模。2008年7月和8月,美國分別與波蘭和捷克達成建設反導基地的協議,這就等于直接把盾牌安到了俄羅斯家門口。
奧巴馬上臺、美俄關系重啟的時候,受夠了氣的俄方自然不會放過反導這個題目。從5月莫斯科第一輪談判開始,俄領導人就強調,要將美國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納入談判中,將新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與反導系統捆綁在一起。
所謂反導系統,形象點說,就是在空中支起一張巨大的網,防住對方,也困死對方。俄羅斯正面臨著淪為網中魚的危險。正是這個原因,新登場的核斯諾克中,反導成了關鍵的一個球。俄方甚至說,美國在反導問題上的立場將最終決定談判結果。
如果說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前,美蘇核軍備競賽就像一場激烈的舉重賽,誰力氣大就能贏的話,那么危機之后,雙方才開始了小心翼翼的“核斯諾克”:不光比力量,還要比“技巧”,確保雙方不會迎頭相撞同歸于盡。核談判也成為兩國關系中的重要內容,在繼續開展瘋狂的核軍備競賽的同時,避免擦槍走火導致核大戰,同時減輕軍備競賽帶來的沉重負擔,雙方也展開軍控和裁軍談判。
此后,核談判成為核軍備之后雙方角力的又一個新戰場。但在冷戰那個特殊的年代,美蘇的每一輪談判,都如同一局勢均力敵的斯諾克比賽,進展緩慢,輸贏難料。
實際上,美蘇都不可能放棄爭霸世界的重要工具——核優勢。然而,核武器的巨大毀滅力又決定了它的一個重要特性:當雙方的核力量到達“確保相互摧毀”之后,“矛”的增加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于是美蘇核競爭的形式開始悄然發生變化:由地面到太空,從進攻能力到防御能力。
如今,美俄之間核軍備斯諾克賽的球桿分別傳遞到了奧巴馬與梅德韋杰夫手里。奧巴馬似乎已經先出一桿,修改了東歐反導方案,而梅德韋杰夫似乎也正在東歐、拉美、阿富汗等多個方向上,尋找著破解“核斯諾克”的下桿位置。
1968年美蘇開始核談判的時候,奧巴馬和梅德韋杰夫都還是學齡前的兒童。40年后,他們兩人成為擁有占世界核彈頭總數95%的核武器遺產的大國總統,他們間新的“核斯諾克”對局將對世界局勢產生重大影響。但是,即使雙方握手言和,如奧巴馬所說的,都只保留1000枚核彈頭,這個數量也足夠把整個地球毀滅至少幾百次。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何時能從人們的頭頂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