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當選,可能影響他今后的領導能力:日本曖昧的核政策也在扯他的后腿;他還需要在日本國家利益和國際利益之間做出謹慎平衡。
9月14日,國際原子能機構全體大會批準日本人天野之彌接替巴拉迪,于12月接任該機構總干事職務。這是首位日本人,也是首位亞洲人擔任此職,且其競選過程一波三折,被視為“南北之爭”,因而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天野之“謎”
在當選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之前,天野之彌對軍控圈以外的人可以說是個“謎”。即使當選之后,國際原子能機構和日本官方提供的他的個人簡歷仍是惜字如金,僅僅簡單介紹了他的受教育背景和工作經歷。2006年圣誕前夕,在英國西薩塞克斯郡的溫斯頓古堡參加威爾頓莊園核不擴散研討會時,筆者之一曾與天野先生有一面之緣。一次晚宴上,一個個子不高的老派紳士笑瞇瞇地主動坐到作者對面,希望中國理解和支持日本的對朝政策。這便是天野。他給人的印象是話語不多,態度極謙恭。人們常說日本外交官是三s外交官,即沉默(Silent)、微笑(Smile)、愛打盹(Sleepy)。除了最后一項,天野統統具備。日本官方夸他“善于傾聽”,競爭對手則批評他“不善溝通”。
天野如此低調,與他的職業官僚出身有著密切關系。在日本政治中,官僚的地位舉足輕重,與政治家和財閥共同組成“鐵三角”,決定著日本的大政方針。但與政治家多有顯赫的家世不同,日本官僚不乏寒門子弟。他們接受過良好教育,工作兢兢業業,不事聲張,在政府部門中累積資歷,逐步升遷。天野之彌便是其中一個典型。在二戰結束兩年后的1947年,日本開始出現空前絕后的嬰兒潮。天野便于此時生于神奈川縣足柄下郡湯河原町的一個普通家庭,與日本新任首相鳩山由紀夫同齡。1972年,天野之彌畢業于東京大學法學系,畢業后通過考試進入日本外務省。弟弟天野萬利也長期在日本外務省任職,現在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副秘書長。日本媒體稱他們哥倆為“天才兄弟”。
進入外務省后,天野曾干1973年~1975年期間先后到法國孔泰大學和尼斯大學進修,并擔任過日本駐法國馬賽的總領事,能說一口流利的法語。90年代初,天野開始與核結緣,1993年8月任外務省綜合外交政策局科學原子能課課長,此后歷任日內瓦裁軍會議日本代表團參事官、負責裁軍與科學事務的官房審議官、外務省綜合外交政策局軍備管理與科學審議官和裁軍、不擴散與科學部部長。2005年8月,天野到國際原子能機構工作,任日本政府駐該機構代表部大使。在此期間,他展現了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2005年10月到2006年9月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輪值主席,2007年4月任“2010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第一次籌備委員會主席,參與推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特定常規武器公約》、《反彈道導彈擴散行為準則》等一系列國際軍控條約、協議的深化和完善。
日本助選使出渾身解數
連任三屆的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宣布在2009年任期屆滿后不再尋球連任后,繼任選戰隨即展開。天野的主要對手是南非外交家阿卜杜拉·明蒂。《紐約時報》等媒體指出,此次選舉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壁壘分明,天野獲得前者壓倒性支持,而明蒂則得到后者擁戴。其不同的競選主張反映出兩大陣營迥異的訴求:天野強調國際原子能機構在防擴散方面的作用,而明蒂強調世界各國平等擁有核技術的權利,要求國際原子能機構在促進壘球核能合作和核電站安全運行方面發揮更大作用。2009年3月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特別理事會會議上,兩人經過六輪的投票,都未能獲得法定的2/3多數的優勢通過,于是不得不重新選舉。而與此同時,比利時前能源大臣蓬斯萊,經合組織核能署署長、西班牙核專家艾歇瓦利和斯洛文尼亞駐國際原子能機構大使佩特里奇等人又加入競爭,不過后來他們又陸續退出競選,最后還是由天野和明蒂兩人爭奪總干事職位。7月2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特別理事會再次投票,天野之彌在當天下午進行的投票中獲得了23票,勉強擊敗明蒂,被推選為新一屆總干事。《渡士頓環球報》認為這標志著西方陣營在國際原子能機構中的勝利。
日本政府高度重視天野的競選,使出渾身解數助選。2008年9月25日,時任首相麻生太郎在聯大呼吁各國支持天野。2009年3月,天野在第一輪投票中未能勝出,負責助選的外務省綜合外交政策局裁軍和核不擴散科學部部長佐野利男以及審議官松富重夫剃了光頭謝罪。隨后,日本以經濟合作以及交換其他國際機構的選票和職位等多種手段拉票。7月2日選舉當天。外務省東京本部和駐外公館集體出動,爭取選票,最終成功說服一國棄權,使天野“險勝”。日本共同社首席評論員西川孝純稱之為“日本外交久違的喜訊”!
至少有三大阻力
隨著國際上掀起新一輪核能發展熱潮,地區核擴散形勢趨于嚴峻,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作用日益凸顯。2005年,諾貝爾委員會為了引起國際社會對核擴散問題的重視,將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國際原子能機構及其總干事巴拉迫。2009年5月,美國國會戰略態勢評估委員會發布報告,建議美國增加對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財政、技術和政治支持,強化其核查能力。7月10日,八國峰會發表《不擴散宣言》,重申支持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和核不擴散等領域做出貢獻,并呼吁各國簽署附加議定書。天野上臺后,要挑起這副重擔并不容易。
首先,他弱勢當選,能否適當改變西方代言人的形象,贏得國際原子能機構成員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廣泛支持是一個重大考驗。現任總干事巴拉迪執掌的國際原子能機構因為“謹守公正和獨立的原則”而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巴拉迪曾頂住美國壓力,堅持未在伊拉克境內發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結論,有效捍衛了機構的聲譽。而天野主張國際原子能機構只是處理技術問題的平臺,總干事是決策執行者而非爭端調解者。發展中國家擔心機構的獨立性得不到保證。在天野當選后,馬來西亞《星報》、阿拉伯新聞網等發展中國家的媒體稱,國際原子能機構負責核查的官員不歡迎天野任總干事,并擔心日本等發達國家將依仗其資金優勢對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議程設置施加更大影響。英國廣播公司認為,天野的弱勢地位可能影響其今后的領導能力,并可能引發更強烈的改革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選舉規則的呼聲。
其次,日本曖昧的核政策也在扯天野的后腿。而且隨著日本謀求“正常國家”地位,其長期奉行的“無核三原則”開始受到沖擊。2002年,時任日本內閣官方長官,后來擔任首相的福田康夫曾宣稱:按照法理,日本可以擁有核武器。剛剛卸任的首相麻生太郎在今年6月的日韓首腦會晤中首次提出了日本發展核武器的問題。6月29日,日本外交官又承認,日美之間存在“核密約”,日本允許攜帶核武器的美國艦船停靠日本港口或通過日本領海。在技術方面,日本是惟一一個擁有大規模核燃料生產能力的無核武器國家。日本內閣府于今年9月8日向“原子力委員會”報告稱,截至2008年底日本擁有的核分裂性钚的量約為31.8噸。按照每顆原子彈需要8千克钚來計算,目前的日本钚儲存量可制造3975枚原子彈。這已經引起世界上很多國家和非政府組織的關注。天野主掌的國際原子能機構要更好地履行保障監督職能,首先要傲到核查不避親,嚴格防止日本非法轉移核材料,并應敦請日本政府重新考慮關閉六所后處理廠,減少囤積钚材料。
另外,在核裁軍和地區防擴散問題上,天野需要在日本國家利益和國際利益之間做出謹慎平衡。在“無核武器世界”思潮的推動下,目前國際核軍控趨于回暖,日本不甘人后,與澳大利亞共同發起成立日澳核不擴散與核裁軍委員會,并提出11項核軍控措施。但一旦涉及“不首先使用”等實質性問題,日本為了維持美國核保護傘的有效性,就表態反對,給人一種葉公好龍,口是心非的感覺。作為核掌門人,天野如何表態需要斟酌。在朝鮮核問題上,日本一直堅持同時解決核武器問題和人質綁架問題,天野認為這是“綜合的解決方案”。但如果他不改變看法,恐怕未來讓朝鮮重新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會變得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