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劇場近幾年確實很火,從國外到國內,從經典到原創,無不在一點點收獲著票房與觀眾對話劇的滿意度。金融危機并未給這個行業帶來多大的負面影響,相反,有一些文化演藝公司還覺得這是個必須要抓住的機會,逆市投戲,不遺余力地打造自己認為的精品。而那些戲劇主創們,越來越多地向市場靠攏,并努力在商業與藝術之間把握平衡。
有人說這樣的紅火不過是泡沫。是的,作為一個在中國存在了20多年的事物,它是年輕的,招搖的,口上說著低調,其實再悶騷不過,心里暗藏洶涌。聽那些置身其中的人講述,或許味道不同。

導演:人不在多,出精品就行
導演是北京小劇場戲劇演出的主創中堅。9年前,《戀愛的犀?!吩诋敃r的中國青年話劇院小劇場演出40場,這出小劇場話劇讓當時的孟京輝由默默無聞一舉變成了中國先鋒戲劇的領軍人物。而今,他的《琥珀》和《艷遇》在大劇場找到了天地,但他則說,“我仍然熱愛小劇場。”
“小劇場更有活力,有著更強烈的感染力和更鮮活的生命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戲劇對于我來說就像一場戀愛,而在小劇場做戲就像是和觀眾面對面談戀愛——小劇場話劇會給觀眾帶來更直接的沖擊力。”
2008年,孟京輝擔任藝術總監的青年戲劇節一口氣推出了12位導演,但從整個青年戲劇節觀眾對戲劇本身的反映來看,或許只有《西游記》的導演黃盈和《東游記》的導演趙淼,能在與市場接軌的路上一路狂奔。而孟京輝覺得,導演并不在于多少,而在于為北京的小劇場和觀眾奉獻出多少精品。
哪些算是精品呢?票房多的,口碑好的,排場大的,有大牌的,還是別的什么?觀眾自有定論,而一些習慣了“藝術”的導演將觀眾“拒之門外”的做法,則肯定不是當下的北京小劇場所想要的。
“大鬼創作兵團”出品的小劇場話劇挺多的,《幸福中國》《滿城全是金字塔》《月亮之上》等等,導演大鬼認真地排每一出戲,但他純粹為了搞笑而搞笑的風格也讓一些觀眾質疑。而大鬼覺得這很正常,在他看來,剛起來的北京小劇場需要這樣的戲,也是一個成熟市場必須要走的階段。“票房基本就是所有的贏利,而做戲就是為了市場,讓觀眾覺出真善美,抓住了大眾,就抓住了市場?!?/p>
有無數跟大鬼一樣想法的導演或者戲劇制作人,他們是一個群體。而像從大學生戲劇節出來的顧雷則是另一個青年群體的代表。
顧雷,當年校園先鋒戲劇的領軍人物,如今在電影頻道做電視編導。在工作之余,他會和一些固定的朋友出來排戲,不急著演出,而是打造反映內心靈魂的戲劇精品——和純粹的搞笑話劇是兩碼事。他們,是蓄勢待發的一群?!靶觯拖裎业膽蛞粯?,壓抑而蓬勃,埋在地下有如蚯蚓,四處竄動,吸取精血,如果你給我一個光鮮亮麗的大舞臺,我反而手足無措,觀眾也會一樣。”


制作人:先讓市場成長起來
“現在小劇場的勢頭很好,我們的《麻花》系列年底會再推動一下這股熱潮,讓市場持續下去?!?“《開心麻花》系列”的市場總監閻萍很有自信,“起碼,北京的小劇場會持續地火下去,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有可能衰弱。恰恰相反,這個市場起來了,小劇場要做大,要奪大劇場的權?!?/p>
閻萍提到了《麻花》在制作上的問題,“主要是演員選擇以及整個運作環境還不夠精良。近日看美國百老匯的《發膠星夢》和《阿依達》,人家每個演員都能站得住臺。而我們則不行,尤其是有時候為了市場請一些明星,他們的功力有待提高。”
小劇場發展迅速,質量參差不齊是不爭的事實,但一擁而上的那些很差的戲(如果也算是戲的話),也不至于就把剛起來的市場毀了。在閻萍眼里,北京小劇場的戲大多數都是在迎合大眾的口味,不像國外,更注重自身的修養和藝術本身。
在大多數制作人眼里,如今北京的小劇場,最好與一家強勢媒體或者文化傳播公司合作,把市場運作這一塊,包括宣傳、包裝、演出場地、票務以及商業贊助,都交給他們來操作,利用其資源優勢達到更好的市場預期。而劇團本身則可以專心投入到劇本創作、排練和演出中去。最后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票房與商業贊助的利潤。
只是劇本質量、培養中的觀眾會與制作宣傳成正比例發展嗎?

經營者:遠沒有看上去那么風光
傅維伯是東方先鋒劇場的經理,也是北京戲劇界說話極有分量的人物。當《兩只狗的生活意見》在東方先鋒劇場
風風火火地演出時,媒體上宣傳的都是票房火爆,而他卻說,“北京90%的小劇場都屬于基本維持,艱難生存,并沒有看上去那么風光?!彼傅模菆鲎夂屯顿Y。
對于很多劇場來說,場租是最大頭的收入?!?個劇場”就是如此。劇場負責人樊欣穎透露,演出前,劇組應給劇場70%的場租,演出中或者之后,再交付剩余的30%。但是有很多年輕團體或者工作室,常常一拖再拖。本來場租已經是杯水車薪,再加上不能很好地落實,可見,說北京小劇場特別紅火,也是不恰當的。
除了對外收取場租費,小劇場的資金還來源于相關單位的撥款。撥款一般只在營業之初,之后的成長,就要靠自負盈虧了。而人員費、物業費、水電費和以“娛樂場所”為標準的稅收,則是劇場必須負擔的。這時,劇場可能會舉辦一些商業性的演出或者晚會來維持運營。比如東方先鋒劇場,2005年剛營業4個月的時候,上演話劇《父親》之余,還辦了超女張含韻的演唱會。
傅維伯在小劇場的運作者中,應該算有辦法的,總能拉來不少演出,也一直在業務拓展上作著各種嘗試?!耙粓鰬驔]有商業投資,那我們就辦20場、50場,總會出現有遠見之人的?!?/p>
商業贊助,是所有劇場的救星,但它卻若隱若現,始終沒有真正現身。會現身嗎?傅維伯在電話里笑起來,“一定會?!?/p>
期待小劇場真正的春天
是的,北京的小劇場和小劇場話劇并沒有票務網站上傳說的那么火。大量的贈票,劇名嚴重跟風電影,為了宣傳而刻意營造出來的大好氛圍,還有“娛樂至死”的追求,都跟這個時代過于合拍,無法提升出內心持久的生命力。這從近5年的小劇場話劇中可見一斑——前幾年紅火的劇目,今年還記得哪一部呢?
然而即便如此,在市場化剛剛起步的大環境下,小劇場還是在蓬勃發展著,人頭攢動的背后,是小劇場經營者和劇目制作者暗藏著的洶涌的心思。如何表達出想法,這是至關重要的。
當前,若想推動小劇場繼續向前發展,除了政府更多的支持,還應當抓住當前觀眾審美傾向遷移的兆頭,以小劇場話劇去贏得觀眾。同時,小劇場話劇也應具備一定的藝術水準,跟“小品”區別開,盡量避免因為商業贊助而帶來的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把好最關鍵的質量關。
這樣,小劇場真正的春天,才會有來臨的時候。
編輯/麻 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