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劇本模式變成可視化的技術,究竟是電影和劇作家的福音,還是禍根?
“告訴我,究竟是什么把你帶到了我面前?”電影《卡薩布蘭卡》開場時,落難英雄·雷克·布萊恩(Rick Blaine)遭遇了這個疑問。屏幕前的老中青三代觀眾也肯定想問同樣的問題——自問世以來,這部電影已風靡世界60多年,無數人看過它,無數人看過它不止一次。
究竟是什么讓《卡薩布蘭卡》如此引人注目?

倫敦大學的兩位計算機科學家Fionn Murtagh和Stewart McKie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兩位科學家與學校中同樣想知道答案的媒體藝術系劇作家Adam Ganz共同組成了一個研究小組。這個三人組希望解決的問題是:究竟是什么決定了一個劇本的成敗?究竟是什么因素決定了一部影視作品會一鳴驚人而非默默無聞?
“要粗略區分一個類似《虎膽龍威》的動作片與《卡薩布蘭卡》這種真正的戲劇,只須看兩劇腳本中動詞與角色名字出現的頻率比就行。”而這個三人組,則希望找到更精細的辦法去發現文本中更深層的結構。
他們的算法能有效衡量每個單詞出現的頻率,甚至是相對位置,通過這些基本的分析方法,軟件就能發現作品的內在結構。通過分析常用詞相對位置的變化,還能發現那些包含沖突的小事件如何像調料一樣被撒入情節中。比如,在《卡薩布蘭卡》中,兩個常用詞是角色名:雷克和伊麗莎,算法就跟蹤了這兩個名稱何時同時出現,何時單獨出現。而這些,剛好彰顯了劇情的變化。根據Murtagh的說法:這些曲線勾勒出來的伊麗莎的情緒變化與劇情的吻合度令人吃驚。從中,你可以清晰看到伊麗莎一次次靠近與遠離雷克。
分析顯示,那些能夠流行起來的影視作品,不論是電影《卡薩布蘭卡》或是電視劇集《犯罪現場調查》(CSI),模式都類似——它們通常被分成一個個片段,每個片段都有一個戛然而止的小高潮,而到了結局部分,片段會變得略長。所謂的風格流派只表現在片段的長度和整劇節奏上面。對專業的劇作家們而言,劇本模式的說法并不新鮮,Ganz就曾坦言:“我們的發現不是什么秘密。”但它量化了那些早已成型的模糊標準。
然而,對那些注定了默默無聞的劇本,這個方法的敏感度如何呢?很不幸,幾位研究者都沒有機會拿到那些確實不成功的劇本。于是他們把《卡薩布蘭卡》的劇本打亂重排,做成了一個劇情相同但結構完全不同的新劇本。按照他們的算法,重排后的《卡薩布蘭卡》打分很低。
現在,三人組希望將自己的算法來“模式化”劇本。但這種方法是否會扼殺那些不符合好萊塢模式的新創意呢?Ganz的答案是:不會。即使是《記憶碎片》這類非傳統電影,在他們軟件的分析中同樣表現出色。Ganz甚至認為:“如果說軟件對劇本中創新的東西會有所表示,那就是,它能把真正的創新從那些膚淺的表面創新中挑出來。”
一位來自南非的劇作家贊揚這種軟件可以協助寫作者修改和評估自己的作品,因此“可能會成為一個真正激動人心的工具”。然而,并非人人都對此信心滿滿。一位電影研究學者就表示:“這種方法低估了視覺和聲音效果在影視劇中的重要性。”
無論同行們意見如何,Ganz還是堅持自己的發明是劇作家的福音。他說:“劇本是一種奇怪的東西,它們只在評估時被閱讀。一旦成功,卻沒人會再去讀它。”所以,劇作家需要一個軟件的幫助。
目前,三人組中的McKie已開通了一個網站(http://scriptcloud.screenplayanalytics.com/),供寫作者在線提交和分析作品之用。雖然,Mckie在最后特意說明:這只是基于流行電影劇本給你的劇本的一個參考,我們的結果只做參考,一個好玩的參考。但是,關于機器與寫作的討論,這還僅僅是開始,將來會如何?我們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