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爾曼諾夫是前蘇聯著名作家。有一次,一位出版社的編輯向富爾曼諾夫約稿:“富爾曼諾夫同志,您完稿的小說給我吧,我可以盡快地給您出版。”
可富爾曼諾夫卻搖搖頭說:“不行,寫小說的時候當然要快,但送去出版卻要慢。”
“這是為什么呀?”編輯吃驚地問,他覺得眼前的這位作家真是很特別。
富爾曼諾夫用手指敲了敲桌子,風趣地說:“你知道嗎,小說就像酒一樣,收藏得越久越好。只有一點是不同的,酒是放著不能動,不能總打開,那樣香味就會散失。而小說卻不同,它需要你常常翻開看一看,摸一摸。這樣,你就會發現每一次看的時候都有你感到不滿意的地方,一直等到你覺得問心無愧了,才可以送去出版。”
聽了這番話,那位編輯打心底里敬佩起這位作家,就很想幫富爾曼諾夫,于是又說:“那就請您需要謄寫時找我。”但令人不解的是,富爾曼諾夫又搖了搖頭,用感激的目光注視著那位編輯,笑著說:“謝謝你的一番好意,我必須自己抄寫。因為這最后一遍抄寫,決不是簡單的抄,而是最后加以潤色啊!”
故事教會我
先將作文擱置一邊,暫不管它,等感情冷卻下來后,重新深入了解作文所反映的生活內容,比較閱讀同類型、同題材的佳作,研究諸如立意、選材、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等一系列有關問題,直到找到了更新的、更精確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后,再來看原作,就容易發現問題,修改起來自然會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