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式美的基本內容比較豐富,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本文結合了日用陶瓷造型設計的定義和特征,對形式美的概念以及它對日用陶瓷造型設計的意義作了簡單論述,詳細闡述了形式美的基本規律和它在日用陶瓷造型設計中的表現與應用。
關鍵詞:形式美;日用陶瓷;造型設計
1引 言
任何藝術作品,離開了形式美,就會失去魅力,不能起到感染人的作用,尤其在帶有裝飾性質的藝術作品中,形式美更有其特殊的地位。正如別斯林所說的“生活美在于內容,藝術美在于形式”。在現代生活中,日用陶瓷的作用已不是單單滿足于日常使用,而是同時被賦予了一定的審美價值。因此對于其造型設計來說,形式美的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重點介紹了形式美在日用陶瓷造型藝術中的基本規律和形式美法則在日用陶瓷造型設計中的表現及應用。
2日用陶瓷造型設計的定義和特征
一般把日常使用的具有實用功能的陶瓷制品,如茶具、咖啡具及中西餐具、文具、酒具、旅館飯店專用餐茶具等稱為日用陶瓷。
張學文在《陶瓷研究》雜志中一篇名為《陶瓷造型設計基礎(一)》的文章中提到:陶瓷造型是由功能效用(包括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物質技術和形式美感等三方面要素構成的。且功能效用為要素之首,因為它決定和改變著陶瓷設計的基本形態和結構。所謂“陶瓷造型”即是從陶瓷設計的特性出發,依據市場信息和各種對象生活的不同要求,選擇和利用不同的陶瓷物質材料,應用相應的工藝技術和生產手段,按照美的規律法則,設計和制造出具有一定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陶瓷器皿樣式。因此,日用陶瓷造型設計就是在充分考慮日用陶瓷制品的使用要求,以及原材料的性能、工藝和生產制作的條件下,按照人們對美的追求,使產品達到較高價值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創造性勞動。
日用陶瓷造型設計的特征主要有:
(1) 使用性:對于日用陶瓷而言,使用功能是其根本。這是由物質第一性和產品目的性所決定的,正如美國建筑師路易絲·薩里的名言——“形隨功能”,使用性成為日用陶瓷造型設計的首要特征。
(2) 物質技術:特定的陶瓷材料和工藝,是構成陶瓷器物最根本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科學和藝術是設計活動騰飛的翅膀,如果沒有物質技術的支撐,日用陶瓷造型設計就失去了發展的平臺。
(3) 人文關懷:人類制陶的歷史就是人類關愛自身、大眾及社會的歷史。日用陶瓷既可作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可作為情感寄托或承載物來加以體現。因此賦予了陶瓷“道器并重”的內涵,體現了現代社會中奉行的“以人為本,物為人用”的主旨。
(4) 形式美感:正如黑格爾所說,美的要素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內在的,即內容;另一種是外在的,即內容所藉以出現意蘊和特征的東西。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審美情趣的提升,通過形狀、結構、色彩等要素表現出的形式美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并且造型的形式美感還可以提升陶瓷的整體視覺效果。因此,對于日用陶瓷造型設計來說,形式美感作為一種外在形象,贏得了設計師和消費者的青睞。
3日用陶瓷造型設計中的形式美
那么什么是形式美?廣義地說,它是客觀事物外觀形式的美;狹義地說,它是大量具體美的形式提煉、概括出來的那種抽象形式所具有的美。它是相對獨立的外部形式諸因素的美,即點線面、色彩、空間、構圖、材質等形式因素的組合構成的美術作品的形式之美。形式美是獨立的審美對象,是由美的外在形式演變而來的,它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共同的特點和規律,包括美學構成的一般規律和普遍形式,如對稱、均衡、比例、和諧、韻律、動靜等一系列內容。
對于日用陶瓷造型設計來說,使用性是造型的第一屬性,造型的形式美是表現事物內容的外在形象,它必須與內容完美統一,而外在形式美又先于造型內在美被人們所感知。如果沒有形式美的依附,那它內在美的精神就無法向人們傳達。形式美之于陶瓷,就如同語言之于人,沒有語言的能力,人的思想就無從表達;同時對于設計師來說,沒有形式美,他們就無法向人們傳達美的精神。
4形式美的基本規律及其在日用陶瓷造型設計中的表現與應用
4.1 變化與和諧
所謂變化,就是造型形體的各個部分所具有的異質要素,是多樣性的體現。所謂和諧,就是各個部分在構成某一造型(或某套造型)形體時必須具有的一些共通的等質要素,是協調一致與多樣變化中的統一。陶瓷造型的變化是多方面的,諸如:形體的大小、方圓、開合、收放、高低、動靜等的變化;體面的起伏、凹凸、平曲等的變化;線型的曲直、長短、軟硬、隱顯等的變化;體量的單復、大小、重復等的變化。通過這些變化,使形體具有豐富、生動、靈巧的特點。但是,無止境的變化,無聯系的變化又會導致雜亂無章,破壞形體的整體美。因此,無論怎樣變化,都要異中求同,使其保持一種共通的因素,從而達到和諧統一。
如圖1所示的咖啡具,壺體、奶杯與糖缸的形體大小有別,高低有序,在變化中表達了一種秩序美;其次,壺體與奶杯的造型微微前傾,猶如一對眺望的企鵝,而糖缸的造型則較為安定,似在靜靜守侯一份已有的收獲,變化中給人一種動靜自如的感覺。變化不失于統一,統一不陷于機械,在把手和造型的處理上雖也各不相同,變化各異,但都是通過細長圓弧形的把手與飽滿渾圓的主體的對比來體現其獨特的味道,個性中蘊涵了共性。從線形上來看,每個造型都是口部以直線塑形,主體部分以圓滑的曲線為主,和諧中帶有一種柔和的氛圍,體現了和諧即是美的原則。
4.2 對比與諧調
陶瓷造型中的對比是指在造型中將差別較大的某一因素(如:線型、質地、體量、色彩、肌理、空間等)組織在一個造型中,使之產生對比和比較,以達到醒目、明朗、清晰、振奮的效果,這就稱之為“對比”。對比的幾方(若干對元素)通過藝術加工處理和結合,使之彼此和諧、相互聯系,也即是以緩解法削減對比中的強硬性和過分性,使造型更具完整、統一、和諧的效果,這稱其為“諧調”。對比強調差別,突出各自的特征,彼此作用、相互比較;諧調是緩和差別,表現共同的特征,彼此襯托、相互關聯。
對比與諧調的應用條件:
(1) 對比只能在同一因素中產生;
(2) 對比要有差異程度較大的條件。如線條中直線與弧線的對比,線形相距越遠的則表現為對比,相距越近則表現為諧調;
(3)在對比中,要以兩種差別之中的一種因素為主,另一種因素為輔,主次分明,不能平分秋色,否則只會削弱對比,個性特征不強;
(4) 對比較弱的造型,性格不明朗、力度不強、單調乏味、無精打采。但對比過強,沒有諧調的造型同樣性格模糊,生硬雜亂,因此對比之中要諧調,在兩個對比因素雙方各滲入對方的某些特征和性質,或在相交處、轉折處增加緩沖地帶等。
如圖2中圓滑的杯口與硬朗的把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無形中給人一種誘人的口感和有力的手感。如果把手的內輪廓線的處理也以直線為主,棱角有力,那么在視覺效果上,左右對比就有點過于平均且把手手感不強。相反,采取圓形的弧線,使把手本身就有了生動的線形對比,再與杯體結合,使整個造型在諧調中顯得比較完美。
4.3 對稱與均衡
所謂造型上的對稱,是指圍繞一條中心軸線或軸點距離完全相等地構成形式,其中又包括絕對對稱和相對對稱。所謂均衡形式的形體,則是以中軸線或中心點兩邊的或四周的幾部分的形態、體量、位置,甚至肌理、色彩、空間等要素不完全相等,但能取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力學上的平衡,故也可稱為平衡形式。對稱的形體規整、有秩、端莊、嚴肅、穩重,其主要形式有左右對稱、上下對稱、放射對稱及其它對稱。如圖3所示,一般來說,壺類造型的把手和壺嘴的對應關系,基本上都是等量不等形的,也稱為相對對稱,然而在力學和心理上卻很容易獲得均衡的效果。
陶瓷造型中的均衡形式給人以活潑、輕巧、生動、富有變化和情趣,其表現形式是多方面的,如圓形、方形等對稱狀態的造型最容易獲得平衡效果,但有時也會過于安定,使人感覺靜止和枯淡。如果在這些造型上強調自身的起伏變化或是裝置構件,也可以產生一定的動感,仍不失為均衡的造型原則。如圖4所示,造型為方向性明確的自由形態,在構件的設置上,上翹挺健的壺嘴與下傾柔和的把手以相對對稱的壺體為中心上下相居、左右相應,對比之中微妙的處理給人以對稱之中見生動、均衡之中見豐富的感覺。
4.4 韻律與節奏
“節奏”原指音樂中音響運動的輕重、緩急。以直線為主的造型表現為高調節奏;以曲線為主的造型表現為低調節奏;形體轉折多的造型表現為快節奏;形體轉折少的造型表現為慢節奏;轉折為硬線角的造型表現為明快節奏;轉折為軟線角的造型表現為柔和節奏。“韻律”原指詩歌中的聲韻節律,它可以加強作品的音樂性和節奏性。節奏給人的心理感受是規整、秩序、明快、振奮。韻律則給人以變化、諧和、圓渾、輕松;節奏更直接地表現為理性美,韻律則含蓄地表現為情感美。陶瓷造型上節奏與韻律的表現形式有:
(1) 起伏變化的節奏與韻律:造型形體或口部的表面曲度的變化和起伏,沒有轉折,過渡自然,人們的視線隨著形體的起伏變化而產生有規律的移動變化,并引起一定的愉悅感和舒適感;
(2) 連續變化的節奏與韻律:一種形態較單純的基本單位的反復出現形成連續變化的效果,成為一種較簡單的節奏;
(3) 漸次變化的節奏與韻律:如圖5所示的茶壺造型中,形體明確地分為幾段時,體量大小呈有規律地逐漸增大或縮小,在每一段形體之間,形態上又存在著一定的聯系,這種變化也會產生韻律;
(4) 配套變化的節奏與韻律:在一套咖啡具、餐具、文具等造型中,各配件之間高低、扁瘦處理不同,整套擺在一起形成高低變化、虛實變化等豐富的節奏和韻律。如圖6所示的餐具中,直筒狀造型,形態簡潔明確,給人一種昂昂向上的高調節奏,略帶弧度的曲線變化在一種柔和的慢節奏中又使人聯想翩翩。整體視覺上,各個造型高低有別、胖瘦各異、錯落有序,變化之中產生了微妙的韻律美。
4.5 比例與尺度
所謂“比例”是指陶瓷造型、線型、體重、體面轉折、空間等各個部分以及各個部分之間的尺寸關系,成套造型則是主體與各配套件之間的比例關系,這種比例關系是決定造型形式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所謂“尺度”是指陶瓷造型根據人們的生理特征和使用方式所形成的特定的合理尺度范圍,陶瓷造型的比例廣義上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陶瓷造型本身各部分之間的相互尺寸關系;二是陶瓷造型與人體的使用要求形成的大小尺寸范圍,為了明確起見,把前者稱為比例,后者稱為尺度。
陶瓷在造型上都有它自身的美的比例關系,并以直觀的形式反映出來,決定著造型的基本樣式,影響著造型的功能效應、工藝生產和美觀等。如圖7所示,圓球狀的壺體造型簡潔飽滿,圓管狀小巧的壺嘴與圓環狀大跨度的把手,在一左一右中,雖然比例相差較大,卻能帶來一種視覺上的新異和驚奇,趣味性很強。整體效果上,把手與壺體在相交中,不僅左右相稱、比例有度,而且恰到好處,很有個性。如果把手的處理稍微再夸張一點,也許就有失其比例關系,影響整體的美觀,同時在燒制過程中也很難成形,而鑲嵌其中的壺蓋不僅沒有破壞壺的整體造型,反而使蓋紐在與把手的對比中顯得靈巧別致、獨具品味。
陶瓷造型的許多尺寸范圍是根據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要求而形成的。通常,尺度與使用習慣有關,可稱之為“習慣尺度”,如圖8所示的碗,一般口徑大于腹,底徑為敞口式,假如腹徑大于口徑,不僅失去了碗的特征,而且使用不方便,不習慣。
4.6 重復與呼應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可以看見許多形體都是有規律的重復再現。例如:竹子的竹節,葫蘆的上下兩個形體重復。可見,重復是一個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美的形態的重復能形成一定的節奏,喚起人們的愉悅,得到美的享受。有重復必然會出現相互之間的聯系和呼應,所謂“呼應”就是彼此之間的內在聯系。呼之有應,喚之有答,在日用陶瓷中,特別是多組件的陶瓷制品中,無論從其造型形態還是裝飾手法上,我們都可以感覺到重復與呼應的美感所帶來的藝術享受。
在陶瓷造型中,重復與呼應的規律表現在:
(1) 形體構件是主體形態的重復。例如一把壺,它的蓋頂有可能是壺體的重復,在重復中其大小、空間、形式等方面略有變化,不是等量等形的簡單重復;
(2) 虛實空間的重復。虛空間是實空間的重復,以虛襯實,虛實相照(如圖9);
(3)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多體量形體組合構成的陶瓷造型中,采用形態相似、體量不等的重復,或體量相等、形態相似,但方向、位置不同的重復;
(4) 在成套造型中,其它各配套構件是主構件的重復。如圖10所示的咖啡具中,糖缸的蓋紐和杯子的把手是壺體蓋紐的重復,同時與壺體半圓形的把手相呼應。各單件的造型相似得猶為生動,在變化之中有呼應,在呼應之中見重復。
以上這些都是形式美的基本規律,它與日用陶瓷造型設計的結合,從理論上豐富了形式美的基本內容,在實踐中擴展了對日用陶瓷造型設計活動的全面認識。當然,日用陶瓷造型設計中的形式美并不僅限于這些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審美角度的變換,人們對形式美的內涵將會有更深入、更全面的定位。
5結 語
在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審美情趣的不斷提升,日用陶瓷作為一種賞用結合的陶瓷制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偏愛。而形式美作為獨立的審美對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與陶瓷造型設計的完美結合,使得日用陶瓷造型設計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日用陶瓷造型設計中巧妙地運用形式美的基本規律,實現設計的功能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筆者相信,只要我們善于發現和創新,不斷地追求和超越,形式美在日用陶瓷造型設計上的運用將會有更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 李正安.陶瓷設計[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
[2] 楊永善.陶瓷造型藝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張學文.陶瓷造型設計基礎(一)[J].陶瓷研究,1994.
[4] 馮紹華.試論日用陶瓷造型設計[J].陶瓷研究,1998.
[5] 王建中.論功能陶瓷設計與陶瓷造型美學[J].陶瓷研究,1992.
[6] 趙殿澤.構成藝術[M].遼寧美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