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名師評選違反教育規律
大學的地位,應通過競爭獲得,而不是政府評定與授予
教師節前夕,教育部評選出第五屆國家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百名獲獎教師中,僅有10%左右為純一線教師,擔任黨委書記、校長、院長等行政職務的,占到9成,還有人身兼數職。
和教育相關的問題總是觸痛百姓的神經。為官為師能否兼得?名師官員的身份背后折射出怎樣的大學格局?本刊就此采訪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
實習記者翁倩
1
你怎么看所謂“名師”90%都有行政職務的現象?
熊丙奇:有一些行政職務,如教研室主任、實驗室主任等,并未脫離一線工作,他們的職位帶有很強的學術色彩,獲選無可厚非。但有20位左右的書記、校長上榜,這在一個以所謂“鼓勵教授上講臺,獎勵長期在教學第一線教書育人的教師”為宗旨的評選中,是不正常的現象。
2
為什么說不正常?
熊丙奇:這其實反映出我國目前教育行政化的問題。按照現在高校實行的資源配置模式,行政領導擁有教育資源和學術資源配置權,在教學和科研中擁有更多的資源。在各種教育評獎中,由于評價權、推薦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們往往也能夠捷足先登。這是一種“贏者通吃”。
3
為什么會出現教育行政化的趨向?
熊丙奇:根本原因是大學的行政化。對外說來,我國大學的行政級別提高,強化了行政色彩;對內說來,高校又并沒建立起教育為本和學術為本的體系,導致手握行政權力者,成為這樣的教育管理與學術管理體制中的“紅人”。
4
對這種所謂“名師”評選,你怎么看?
熊丙奇:其實本來沒有必要做這種評選。即使要評,也應基于同行評價與學生評價,但現在的名師由政府部門主導評選,高校內沒有教授委員會、學生的廣泛參與,這背離了教育規律。
5
不是有學術委員會嗎?
熊丙奇:雖然有的高校成立了學術委員會,有教師代表大會,但普遍的狀況是,教授在大學發展中的作用非常有限。
6
大學的行政化會帶來哪些問題?
熊丙奇:首先是教育質量下降。名師已評選了5屆,總共評出500人,但起到示范作用了嗎?教育質量下降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大學生只有“身份”卻沒有合格的素質。再就是導致學術質量的嚴重下降。雖然目前高校論文數量急劇增長,但垃圾論文占了很大比例。
7
該如何去行政化?
熊丙奇:前幾年批評教育產業化的聲音此起彼伏,其實,教育產業化的根源也是教育行政化。行政化瓦解了高校以教育和學術為本的體系。如果大學堅持學術自治、教授治校,這些問題不會出現。
8
你怎么看所謂“211”高校評選,以及本科教學評估等做法?
熊丙奇:大學的地位,應通過競爭獲得,而不是政府評定與授予。高校的教學評估、重點學科評審、重點實驗室評審、人才基地建設、博士點設立等,都混淆了政府、辦學者的角色定位,政府既是舉辦者,又是管理者,還是評價者,大學的發展,必然千校一面,失去活力,沒有競爭力。
9
為何高校新聞總會引發很大的關注和爭議?
熊丙奇:相比國外大學,我國大學成為新聞媒體報道的“寵兒”,主要因為它沒有起到社會燈塔的作用——假如大學按教育規律辦學,就不會有教育丑聞與學術丑聞的頻頻曝光。
10
中國大學與國際知名學府的差距是什么?
熊丙奇:其實,真正的差距不在人才培養及頂尖科研方面的差距,比如是否培養大師級人物,是否在《科學》、《自然》雜志發表論文,而在于文化和制度方面。國外大學普遍實行現代大學制度,現代大學制度保障大學能按大學章程依法辦學,能堅持清晰的辦學觀念、明確的定位,完成大學的使命,這是我國的高校需要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