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更新德國——讓未來更美好”展覽在上海國際工業設計中心開幕。近30年,德國在生態城市發展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被公認為環境科技和生態建設方面的領軍國家。隨著世博會腳步臨近,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將第11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德國館作品中多項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范創意帶入上海。

“我們并非生態教條主義者,而是實干家、高效的樂觀主義者。”策展人弗里德里希#8226;馮#8226;博里斯(Friedrich von Borries)和馬蒂亞斯#8226;伯特格爾(Matthias B#8226;ttger)是建筑創新界的先鋒人物,年紀輕輕卻成績斐然。2003年,他們共同組建柏林空間策略局,研究建筑與城建空間的關系、城市空間開發等議題。2006年德國世界杯期間,兩人還與德國聯邦政治教育中心等部門共同發起“全球化粉絲店”巡回展,形象地折射出生態、政治、文化的全球化進程。此次展覽,他們并非圍繞建筑藝術,而是圍繞資源短缺與地理策略:在“生態、可持續”框架下,他們像資料匯編一樣收集展品,以創新幽默的方式,將目前生態平衡面臨種種挑戰的現實呈現在參觀者眼前,給人類敲響警鐘。
我們生活在一個消費時代,不斷消耗著自然資源。從生態角度看,我們不能長期這么做。但是,目前我們中只有為數不多的一些人會去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裝置“統一水瓶——由瓶子造成的房屋”是展覽中的亮點。設計者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PET塑料水瓶充作建造臨時遮蔽物、水源凈化器以及蓄水設備的建筑材料。基于標準水瓶的更新再設計,新瓶外型可以互相緊密地插在一起,瓶中加入填充物后,就可以作為建造遮蔽物的建筑材料了。統一水瓶代表了一種思想觀念上的轉變:我們需要認真系統地對消費產品進行思考,為它們設計更多的功能,從而讓盡可能多的循環環節變得有用與可持續。
對于許多歐洲中部城市來說,目前的污染問題往往由故障和老化的系統造成。“2011年的施普雷河”(Spree 2011)是一個浮動污水池工程,將城市娛樂活動與新的污水存放系統聯系在一起。一般而言,標準的污水管道系統在地下聯結,將家用污水與馬路上、屋頂上的雨水匯集到一起,再送往污水處理廠。但是下大雨時,廢水總量往往超出系統容量,最終流入離它最近的河道中。在柏林,這種事每年發生二三十次。針對這一問題,全新的浮動儲水系統架設在柏林的主要河流施普雷河上。污水管道系統負荷過重時,儲水池可以分擔過量的廢水,使它們在大雨過后再流入污水管道系統。整套系統的組件可以放置在風景如畫的地方,將它們聯結在一起,用裝飾物覆蓋表面,再通過建造碼頭將它們與河岸連接起來,一個娛樂平臺就此產生。那些喜歡水的市民也可以好好享受變干凈了的河流,甚至在里面游泳。
逃離現實、回歸伊甸園時代的渴望與人類自身的歷史一樣久遠。為了暫時滿足這種渴望,世界各地的建筑師越來越多地建造藝術性的天堂,經常將其建造在不適宜居住的荒涼地區。然而,這些天堂的建造和維護伴隨著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對自然地貌的破壞,相應地,對于技術建構的天堂需求則逐步增長。
荷蘭出生的Ton Matton住在一個小村莊里。在多個研究項目中,他都試圖達到一種傳統郊區生活與超現代生活的完美平衡。他相信城市郊區的瓜果種植和牲畜喂養有如“社會粘合劑”,能促進不同文化與性質的社群緊密相連,以此推動社會健康發展。他的裝置作品“氣候系統”是一項積極樂觀的研究:小小的蘋果樹林中,每棵樹都依賴掛于樹梢的點滴瓶里的輸液生存。借著這一視覺化的裝置,Matton提倡將城市公用地轉化為能產的農業用地,以此促進社會復原。他認為,由于許多移民來自農業背景,他們能為各自移居的新城市貢獻農業技術和經驗,而這二者恰恰是今天“管理型社會”所遺忘了的。他希望在城市中構建一個完整的農業系統,其農產量大到足以動員一大批來自不同背景的市民,形成一套新的城市貿易體系。一些草地被用以犁耕、栽培、種植;另一些則被用來放牧。溫室光源、灌溉系統、冷熱電扇等等技術,一齊為動植物的繁衍豐盛提供最適宜的氣候。
此外,現場還有廢物回收利用后制成的沙發、美觀堅固的粘土建筑模型、發電芯片、節能汽車等設計作品,讓參觀者直觀地體驗眾多生態環保理念,不禁自問:我們夠“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