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網癮
電腦和網絡猶如火焰,是人類生活極好的的仆人;但也和火焰一樣,都是不合格的管家
說來有趣,網絡成癮這個名詞最初是美國的精神科醫生伊萬#8226;戈登伯格(Ivan Goldberg)想拿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IV)開涮,因為酗酒、賭博成癮等“行為障礙”缺乏生理基礎而編造出的概念。沒想到一經提出,竟被很多網友對號入座,引來精神衛生界一場持久的爭論。
以研究網絡成癮第一人金伯利#8226;揚(Kimberly Young)的視角,網絡成癮大致和賭博成癮等行為成癮相類,都屬于 “沖動控制失序”的范疇。他認為如果具有以下4個特點,便有網絡成癮的嫌疑:強迫性的使用網絡、對日常活動和人際交往喪失興趣、生活被網絡活動占據、上網沖動無法控制。上網的時間長短并不重要,而是生活完全被網絡主宰,與現實的距離則越來越疏遠。
在大多數研究者看來,網絡成癮并非像毒品那樣簡單地由生化反應促成,成癮者內心的動機才是誘發成癮的首要因素。臺灣南華大學的陳怡安提出,網絡成癮者可以在網絡上獲得不同的心理防御機制,以對抗日常生活中的壓力。面對現實中無法處理的問題時,人們也可藉由在虛幻、想象世界的漫游獲得幻想滿足。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得的成功,同樣可通過網絡中成為“英雄”,獲得他人認同而得到安慰。基于網游MUD,臺灣學者蘇芬媛將網游成癮者分為四類:自我肯定,匿名假扮,社會學習,逃避歸屬。
網絡成癮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噩夢不止是沉迷網絡一樁。心理學研究已經證實,網絡成癮是抑郁、焦慮等心理障礙的導火索。網絡成癮者往往借由互聯網的虛擬世界逃避現實中的壓力和不悅,所以75%的人家庭關系和親密關系都存在很大問題。這些問題促使他們從聊天室、即時消息和網絡游戲中尋求更多自信和社會關系,繼而惡化真實世界中的一切。
和網絡成癮不好定性一樣,網絡成癮的治療方案也不好制定。現在比較權威的方法當屬金伯利#8226;揚基于認知-行為療法建立的12步療法。他們的治療方案包括:了解成癮者的上網習慣,教會他們打破定勢建立新的上網方式。建立時間計劃表并給予強化激勵,將上網時間減少到合適的水平。隨身攜帶一張寫著由于網絡成癮帶來的后果,和一張寫著減少上網時間后帶來的變化的卡片。列出重要但因為上網而忽視的日常活動,喚起他們對現實生活的興趣。根據自身的現實問題進入不同的治療小組,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途徑。除了治療成癮者本身的問題,解決家庭內部的頑疾、調整心理彈性才是“治本”之源。
雖然網絡成癮的生化機制和藥物成癮近似,可能都是多巴胺、乙酰膽堿等神經遞質的變化引起大腦“獎賞系統”的興奮,但簡單將二者等同還為之尚早。在《科學》的文章中,哈佛大學成癮研究專家哈沃德#8226;沙佛提到腦成像的研究顯示,賭博等行為成癮時大腦的前額葉和邊緣“獎賞”系統同可卡因成癮一樣反應活躍。但文中也有觀點認為,藥物成癮可提高多巴胺2-5倍,遠非行為成癮可及,況且帕金森癥也可以激活“獎賞區域”,因此相同的活躍腦區并不能說明問題。考慮到網絡成癮的社會心理特性,使用戒除毒癮的藥物和療法應只是一種短暫的權宜之計。
網絡成癮到底能否被視為和毒品一樣讓人聞之色變的病態癥狀,仍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伊萬#8226;戈登伯格堅持認為,網絡成癮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只是一個人無法很好化解生活壓力和煩惱的消極表現。他對網絡有一句真知灼見:電腦和網絡猶如火焰,是人類生活極好的的仆人;但也和火焰一樣,它們都是不合格的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