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草根性與新世紀詩歌

2009-04-29 00:00:00李少君
南方文壇 2009年4期

新詩是外來之物,作家李銳稱五四新文學是從天上“盜來的火”,誠哉斯言。新詩是從上而下的,始終難接地氣,無法深入普通中國人心靈深處,與古典詩歌不是一個級別。但幾代詩人不懈努力,為其中國化探索各種路徑,包括向民歌民謠學習等等。后因戰爭及災難被打斷。

當代詩歌三十年,朦朧詩繼承延續五四新文學傳統,重新接軌,仍然是“自上而下”的產物。朦朧詩本身是文化壟斷的產物,其源頭是“灰皮書”,在文化專制時代,只有高干高知才能看西方現代主義作品,受其啟發,一部分具有天賦的青年開始文學探索,加上占據北京的中心位置便于傳播,先在小圈子,然后通過公開刊物輻射。第三代雖然顯得豐富多樣化一些,但大部分還是向西方現代主義學習的延伸,按當時的說法,是“補課”。1989年后這一歷程被打斷。表面上只剩下精英化的詩歌寫作。但其實,隨著教育的普及,詩歌悄悄深入鄉村城鎮,悄悄深入普通中國年青的一代的生活和心靈。

活躍在臺面上的精英內部產生分裂。1990年代中后期“盤峰論戰”就是一個標志,撕開了詩歌壟斷的口子。是知識分子精英內部的分裂,一部分繼續尋求新詩現代化,側重于向西方學習,但他們尋求西方詩歌技巧與自身個人生活的聯系,探索“敘事性”;另一部分主張要與中國普通民眾相聯系,吸納中國本土資源,他們主張“口語化”,自稱“民間”,其實他們并非民間,他們只是想代言民間。相當于一部分強調詩歌寫作的專業性,另一部分強調詩歌寫作的公共性。但總體而言,仍然是精英化的知識分子,仍然主要注重對西方資源的吸取借重,但已由中西碰撞轉向內部碰撞,是具有關鍵性的轉折點。從這一意義上,“盤峰論戰”值得肯定,撕開了詩歌壟斷的一個口子,這個壟斷以前是被學院、公開刊物和西方邀請的詩歌節等構成的。這是對舊的詩歌體制與機制的突破。

詩歌界內部碰撞,激發了一個空前活躍的局面,也刺激彼此互相關注吸取對方長處。但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開,就再也收拾不住,再加上網絡、手機等新技術應用和作用,新世紀以后,詩歌進入我稱之為“草根性”的時代。進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相互競爭的階段。現階段,詩歌追求及主張很多,呈現多種詩歌路徑,風格日趨多樣化,但互不買賬。在這一階段之后,經過一種自由創造與自由競爭,在大混亂之后,也許就會出現融合性很強的被廣泛接受的大詩人和詩歌。

我所說的“草根性”,是基于個人的經驗感受,針對新詩完全從國外移植引進過來,因而水土不服,無法深入普通中國人心靈的狀況,當代詩歌應該完成其草根化、本土化的進程。因此,我強調一種立基于本土傳統,從個人切身經驗感受出發的詩歌創作,也就是“草根性”。所謂“草根性”,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指一種自由、自發、自然的源于個人切身經驗感受的原創性寫作。但其實,“草根性”并非是詩歌的最高標準,只不過是對新詩的一種基本要求而已。就像當年惠特曼等人為擺脫英國詩歌而強調美國詩歌一樣。“草根性”是詩歌的本體藝術自覺的必然產物,就像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發展歷程,就是每當文學從高潮走向低潮,面臨僵化、模式化、八股化時,文學的本體自覺就會使之重回起點,再度“草根化”,向下吸取地氣,再度走向新的創造與輝煌。

“草根性”的幾重含義:一、由于教育的普及,為文化民主化創造契機。這一次的詩歌浪潮是從下而上的,具有更扎實的基礎,大量底層詩人甚至農民詩人、打工詩人出現可說明這一點。新詩歷經九十年,終于深入中國最底層;二、網絡及手機的出現,為詩歌的自由創造和傳播奠定技術條件和提供了一個更大的平臺。在理論上,一個深處邊緣鄉村的詩人和北京、上海、紐約的詩人可以接收同樣多的信息和觀念,進行同樣多的詩歌交流,并且,優秀的詩歌也可以在一夜之間傳遍全世界,這一條件為詩歌的新的高潮提供契機;三、新詩九十年,也是一個不斷積累發展的過程,思想上技術上都有明顯變革,再加上開放與全球化背景,當代漢語詩歌在短短三十年中大量吸取消化了中國古典詩歌、西方現代詩歌、前九十年新詩傳統,到了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階段。

關于“草根性”,用一位詩人最形象也最恰如其分的一句話描述,就是:如果說朦朧詩是當代詩歌的第一聲春雷,那么,現在大地才真正覺醒,萬物萌發,競相爭艷,生機勃勃。

一、網絡催生“草根性”

在我看來,詩歌“草根性”的出現與網絡有極大關系。其實,每一次文學革命的背后都有技術因素。每一次技術革命也必然帶來文學的變化,釋放文化創造力,創造文化新潮流。

甲骨文時代,文學的讀者必然非常之少,作者也不多,因為,能閱讀或用甲骨寫作,非貴族不能為。因其成本過高。文化成為壟斷之物。到了竹簡時代,情況有所好轉,故出現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的文化高潮,諸子百家爭鳴,但竹簡仍是士大夫私有財產,平民百姓難以接觸。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使得圖書制造成本更為低廉,攜帶也方便,中小地主得以獲得教育機會,其創作也方便傳播,大大釋放了文化創造力,故積累一段時間之后出現盛唐,林庚先生稱唐文學是“寒士文學”,有“布衣感”,頗有道理。李白、孟浩然這樣出自偏僻之地的詩人,借助新技術的創造,讀到流傳至窮鄉僻壤的文學經典,又能通過個人天才的創造獲得認可,迅速進入中心。這些寒士布衣的創造,成就了最偉大的文學高潮。再往后,活字印刷術的出現,使長篇小說創作成為可能,在明清小說廣泛流行的基礎上,最終出現《金瓶梅》、《紅樓夢》……可見,在每一次大的文學創造的背后,都有技術的影子。技術產生兩個有益效果:一是教育得以更加普及,培養了創作者,進而釋放文化創造力,同時也培養了讀者,沒有優秀的讀者也就無法激發創造性;二是創作得以方便流傳,使創作者獲得動力與信心,創造更優秀作品。總之,文學借助技術的翅膀,迅速飛翔。

網絡時代的到來,同樣帶來文學的繁榮與活躍。網絡文學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現象。網絡,還包括手機,使教育及傳播更加便捷。在理論上,全球一體化時代,一個身處鄉村的孩子,通過視頻,可以接受和哈佛大學學生同樣的教育,同樣,他的創作也可以在一夜之間傳遍全球。當然,“詩有別材”,文學有其神秘的一面,絕非僅僅技術就能成就,新的文學高潮的出現,還依賴長期的積累及天才人物的出現,與時代的風氣和氛圍等諸多要素有關。但是,網絡、手機,以及由此帶來的全球化、文化民主、文學大眾化,是其必要條件和基礎,是偉大創造的催化劑。

作為最自由的文體,詩歌尤其受網絡影響。網絡解構了文化的壟斷,使得詩歌更加普及,蔓延至每一個偏僻角落,同時也改變了詩歌的流通發表形式,原來以公開刊物為主渠道的詩歌流通發表體制被無形中瓦解了。只要你的詩歌特點突出,就會在網絡上迅速傳播。網絡詩歌還打破了詩歌的地域限制,呈現更加自由開放的趨勢,非常適合詩歌天然地自發自由生長的特點。網絡詩歌發展尤其迅猛,據不完全統計,當代詩歌網站近萬家。很多詩歌新銳力量借此迅速冒出,并引人注目。這些年“底層文學”乃至打工詩人引起關注,充分說明“草根性”浮出水面,然后借助這一基礎,再往上走,提高升華。

網絡詩歌的低門檻,過于放縱隨意,也經常遭到詬病。但總體而言,網絡釋放了自由的創造的力量,隨著詩歌自身的發展,秩序和標準自會逐漸出現,創造出文學新的高潮。

二、重新認識中西詩歌之分野

在這里,也許需要先對新詩的歷程作一簡單回顧。新詩可以說是五四時期一些知識分子完全為了功利的目的引進模仿來的。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遭遇現代性危機,五四知識分子覺得必須從根本上把中國傳統文化鏟掉,而這個傳統文化的基礎就是詩歌,所以五四新文化運動必須從新詩革命開始。而新詩革命是一幫根本不懂也不會寫詩的人進行的,比如胡適,他寫詩的目的也完全是功利的。胡適對于新詩革命的目的說得很明確:我們要進行思想革命,而進行思想革命就要從文學革命開始,就要從詩歌革命開始,因為古典詩歌在當時是最普及、最廣泛、最基礎的,不把這個中國文化之根鏟掉,怎么可能進行革命呢?所以,連根都拔了,完全采取一種新辦法來寫新詩,所以新詩的起點是非常低的,基本上是從零開始的。新詩和古典詩歌基本沒有關系,基本是模仿來的。新詩的情況最能代表中國現代性變遷過程,基本是在“全盤西化”的思路下發展的。因此,它也熱衷于追逐西方詩歌思潮,從所謂浪漫主義到象征主義、再到現代主義,再到諸如垮掉的一代等等,我們經常說朦朧詩、第三代接上了五四傳統,其實也可以說是重新與西方詩歌潮流接軌。也因此,新詩發展九十年來,社會評價非常低。甚至有人認為新詩完全可以取消。如此激進的觀點,我不能茍同。同樣,持此論者顯然也沒看到詩歌不現代化就會走進死胡同。五四前夕,古體詩歌也已走人窮途末路,完全不能適應時代。僵化、模式化、空洞化,是那時詩歌的普遍特點。漢語詩歌的現代化勢在必行,需要討論的其實只是,怎么樣來完成新詩的轉型。是徹底拋棄過去全盤西化還是有所繼承融化中西?在這一點上,五四前輩急功近利,顯然缺乏深入考慮,覺得只要革命就成功了,看不到革命之后也許帶來更多問題。所以直到現在,新詩的草根化、本土化也還未完成,甚至還只是剛剛開始。

創新有時要從“復古”開始,或者說,新詩需要從傳統中吸取創新的資源和力量。中國詩歌與西方詩歌在根本上就有分野。在西方,西方詩學尤其是現代主義強調“對抗”、“個體”觀念,此一觀點對中國詩歌界影響甚大,尤其是朦朧詩,幾乎都是這一思路,最終,一些詩人成為斗士,另一些則走向崩潰,這與他們西方師傅們比如薩特、凡·高之類的結局是一樣的。近幾年更出現詩人自殺潮,后果堪憂。而中國傳統詩學觀念,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強調“超越”、“和諧”,中國古代就有“詩教”傳統。重實用講世俗的儒家文明怎樣獲得生存的超越性意義,其實就是通過詩歌。中國古代依靠詩歌建立意義。因為在沒有宗教信仰的儒家文明中,唯有詩歌提供超越性的意義解釋與渠道。詩歌教導了中國如何看待生死、世界、時間、愛與美、他人與永恒這樣一些宏大敘事,詩歌使中國人生出種種高遠奇妙的情懷,緩解了他們日常生活的緊張與焦慮,詩歌使他們得以尋找到現實與夢想之間的平衡,并最終到達自我調節內心和諧。所以,幾乎每一個中國古代文化人都寫詩,每一個古代中國人都讀詩。把詩歌學習作為人生成長的基本課程,孔子更要求小孩子就要學詩。詩歌撫慰了所有中國人的心靈。詩歌在中國,既是教育,教養,又是宗教。因此,可以說:西方有《圣經》,中國有《詩經》。西方“對抗”、“個體”的觀念,是產生于西方特定的歷史與社會背景的,西方有一個外在于人高于人之上的上帝,詩人是直接聽從上帝的,是站在上帝的立場與角度的,詩人就是人間的上帝,所以他要隨時隨地批判、糾正不完美的現實與人,詩人與社會的關系永遠是緊張的,這樣就產生了“對抗”、“個體”,這是西方詩歌永恒的主題——上帝與魔鬼之爭,天堂與世俗社會之爭,精神與物欲之爭。所以西方的詩人們總是處于焦慮、孤獨、不安、絕望、虛無與抗爭之中,總是激烈的、暴力的。但其實就社會和生活的真實情況而言,“對抗”、“個體”從來就不是人類社會或個人生活的全部,甚至不是常態。中國傳統詩學對“超越”、“和諧”的追求,則是基于中國文化的基本理念——“陰陽互補”,陰與陽是有差別的,但不是對立的,是相互補充并最終構成和諧圓滿的。所以,中國詩人們向來相對是心平氣和的,如蘇東坡般,即使經常身處逆境,也總是微笑著悲憫地對待一切,對待身邊的事物和人,將一切融化在詩歌中,在詩歌中化解一切。所以中國文化人一說到蘇東坡,總是會會心一笑,蘇東坡這個名字就緩解了很多人的精神緊張,他的詩歌更是治療了很多人的心理疾病。也正因為人生不完美圓滿,所以需要詩歌提供升華超越的價值精神。

因此,中西詩歌頗多不同之處,西方詩人講自我、個性,中國詩人則講境界、人格。前者是保持差異對抗、強調“個體”的產物,因自從上帝死后,人成了孤獨的個人,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冷漠的、自私的,個人要在荒漠般的塵世獲得立足之地,就要有“超人”般的強力意志,就要與他人、世界決裂,所以,“他人就是地獄”,人皆崇拜“強者”、“自我”,講個性,求獨特。而中國詩人沒有這么激烈,沒這么憤世嫉俗,中國是群體性社會,人和人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所以中國詩人更強調境界、修養與人格,與世界、社會及他人的和諧共處。即使是個人修煉,中國詩人遵循大道,“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陶淵明),這種超然的態度,可以說就是中國人的世界觀,是“道法自然”的必然心得。投身大道,安居人群之間,并不矛盾,并從中獲得自由。這樣的價值取向,強調先從個人修身養性做起,從一點一滴開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才能達到大境界,獲得人格力量。這是自我修身養性、內在超越的結果,是不斷自我升華的產物。詩歌就是最好的內功修養之路,可從中通向大道、大境界。

新詩包括當代詩歌始終未能如古典詩歌深入人心,也許正是過于西化的原因,與傳統及社會徹底斷裂的原因,如今,是重新認識和反省的時候了。

三、地方性詩歌的興盛

詩歌的地方化其實很早就有歷史淵源。在歷史上,中國地方文化之多樣性,就成為奇特的景象。這首先與中國地形地貌之復雜性有關。世界上最具有多樣性的國家,僅從地形地貌上來說,只有兩個國家,就是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國家同時擁有沙漠、森林、大海、高山、冰川、雪地,幾乎所有的地形地貌都有,其他的國家地形比較單一。而我們都知道,文化與地形地貌是有很緊密的關系的。我們歷史上也從來沒有中國文化這樣一個概念,中國文化的概念實際上是在遭遇現代性危機,和西方文化發生碰撞后產生的。我們以前說文化,我們習慣性地說有所謂江南文化、嶺南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齊魯文化乃至西域文化、藏文化等等,為什么?其實是因為中國歷史上文化中心始終在不斷移動之中,從未固定在一個地方,這就造成了多元化的各種文化相互競爭、相互融合促進的狀況。

我個人認為這種文化的多樣化及其自由競爭,恰恰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能夠不斷自我更新升華的原因,其原由是常常在一種主導主流文化衰落后,又有新的地方性文化注入新鮮因子,激發其內在活力。所以孔子說:“禮失,求諸野”,可以理解為其實說的是“禮”在當時的中心地區衰敗后,可去偏僻邊緣地區尋找,那些地方也許保存有,并反過來反哺中心地區;近代最典型的例子是清朝的所謂“中興”,其實是湘楚文化拯救的,因為中心地區早已衰敗。當代詩歌正在恢復這一古老的傳統,地方性詩歌及其團體極其活躍……這樣的局面與情況,與1980年代確有不同。那時候朦朧詩一枝獨秀,集中在北京,至第三代,情況稍有好轉,但也還是只有四川、華東兩三個中心,四川詩人更是靠游走、詩歌串聯來自創傳播流通渠道。如今,尤其是互聯網誕生后,卻是處處皆中心,反過來也可以說處處無中心,詩歌在各地頑強茁壯成長,地方性詩歌團體如雨后春筍,向上爭奪生存發展空間,充滿生氣活力。

地方性詩歌團體由于其人員涉及各行各業,可以動用的資源較多,如在公開報刊組織詩歌專版,發起詩會,甚至對外交流,其能量輻射相當強大,力量和影響也逐漸壯大。同時,地方政府也對此種文化發展持支持態度,可以預計在相當長時間內,地方性詩歌及其團體會有大發展。

這一情形類似初唐和盛唐中間,就出現過一個地方化過程。地方性詩人結成地方詩歌團體,游山玩水,飲酒賦詩,互相切磋,對外交流,充分地享受生活并表達著、創造著。盛唐初期的第一個大詩人孟浩然就是一個地方詩人,然后由他開始,地方詩歌團體之間通過競爭,逐漸出現一些得到公認的大詩人。這與當代詩歌的現狀何其相似,現在已經出現不少地方詩歌團體和地方性的著名詩人,但還缺少得到廣泛公認的大詩人,還需要經過一個淘汰與挑選,才會出現為所有地方團體承認與社會廣泛承認的詩人。當然,這需要時間。

地方性詩歌團體的興盛,以前就曾有過,但未像現在這樣多而持久,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和平發展時間延續較長,地方經濟文化逐漸增長,導致社會相對穩定,詩人也能夠潛心詩藝的摸索和雕琢。事實上,現在中國各地就已經開始出現這一趨向。在一個相對穩定、和平、發展尤其是上升的時代,人們不需要什么核心、中心的引導。人們以各自的智慧和力量來建設各自的城市家園、完善各自的生活、創造各自的世界。這種時候,地方性資源和文化就會得到弘揚。現在在很多地方,都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每個地方的人都對自己的家鄉都充滿了驕傲感,這跟1980年代是完全不一樣的。1980年代的風氣,對自己的家鄉是很鄙棄的,所以大家都往外跑。現在情況有所不同了。每個地方的人總能找出一些自己家鄉的優點。比如云南貴州的人覺得自己環境好,廣東人覺得自己有錢,陜西河南的人覺得自己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總之,每個地方的人都自我感覺很好。這種地方性不斷得到加強,就會產生很有創造性的文化。比如我們現在一說舞蹈,就會說云南的楊麗萍,這本身就是一種奇跡與創造。比如我們一說民歌,就會說到廣西,這也成為了獨特性。

詩歌界這些年來地方化尤其明顯。江南是中國詩歌傳統最豐富深厚的地方,這些年來,蘇州的“三月三詩會”,采取純民間形式,恢復古代的文人雅集形式,成為江南和全國詩人的盛會。目前已歷五屆。是國內最自由隨意的開放性詩會,融踏春、飲酒、吟誦、創作于一體。蘇州“三月三詩會”的發起詞里是這樣寫的:“江南山水平遠,歷屬詩之勝境。三月三,大地回春,根據漢代以來的民間風俗,每年農歷的這一天,人們紛紛到水邊飲宴,去郊外春游、踏青。漫長的冬季過去,溫暖的陽光拂面,詩人從紐扣眼里取出明媚的春風。‘忽聽兒童歡拍手,花梢吹落美人箏’(楊蘊華詩:《春日》)。1633年(癸西春)‘三月三·虎丘詩會’首次在中國蘇州的鄉間亮相,且以純民間詩人雅集形式,歷久彌新,在中國南北各地造成深遠廣泛的影響,詩人和百姓同樂,和自然、節令同慶。今天,我們力主恢復這一傳統,嘗試這樣一份古老悠久的詩歌精神,在新詩即將抵達百年誕辰之際,通過漢語詩的不斷更新,面向新詩的力量之源——民間;于每年的三月初三(農歷),不避年齡,不諱風格,定期在蘇州的虎丘(詩會發源地)或江南周邊地區,舉行一年一度的‘三月三詩會’。”確實,這是對傳統的繼承,又是新的詩歌的開始。江南是中國最現代化的地方,又是傳統和古典保護最好的地方,也許,正因為守護了傳統最基本最核心的價值,反而能獲得創新的力量。

此外,湖北、安徽、山東、廣東、甘肅、海南等地的詩歌群體和詩人們也非常活躍,各地詩歌團體互相應和、競爭,正形成一個良好的既互相激發又互相融匯的詩歌氛圍,可以說是新詩九十年以來最好的時期。并最終推動當代漢語詩歌走向一個新的創造高潮。

四、詩歌自由創造與競爭時代的到來

溫家寶總理在英國有過一個講話,他說中國近三十年取得的一切,是出于中國人民的自由的創造。我們也可以說,中國當代漢語詩歌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是出于中國詩人們的自由的創造。

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自由創造的時代,詩歌也是如此。也許有人會問我為什么現在詩歌不能被廣泛接受,我覺得這需要時間,《紅樓夢》在清代的時候也沒有被廣泛接受,起碼沒有被主流文壇接受,只是民間流傳。杜甫在他所處的時代也備受冷落。所以,我們無需悲觀,中國的詩歌現在非常活躍,但現在的主流文壇沒有關注這個事實,我想沒有關系,時間會說明一切。我們不必急于總結。我們只要創造就行,把總結和研究工作留給后人。中國本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家,詩是中國文化和文明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我相信,詩歌還會成為我們文化和文明的基礎,詩歌的復興和繁榮必然會到來。因為,詩歌是最具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沒有這個基礎,中國文化和文明就會缺乏原創性,難以從“中國制造”轉化為“中國創造”,難以從一個大國邁向強國,難以最終實現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而詩歌的地方化浪潮,是這一過程必經之路,就像經濟學界認為中國改革是“自主制度創新”,但其路徑是先由地方試驗探索,取得成功后廣泛推廣,自農業責任承包制開始就是如此,先是安徽試驗,效果突出后全國實行。

當代漢語詩歌也正經歷這樣的過程,地方性詩人和詩歌團體的創造,由于其“草根性”的濃厚基礎,注定具有更頑強的生命力,一些地方性詩人和團體正在脫穎而出。

我認為,這一輪的“詩歌熱”具有自下而上的特點,比起八十年代“詩歌熱”,這一次的基礎更為扎實。八十年代的“詩歌熱”是虛熱,有很大的泡沫和追逐時髦成分,所以市場商業大潮一沖擊,就風流云散。連詩人自己都不能堅持,大量詩人停止和中斷創作。而這一次的詩歌熱是人們的真實有效需要,上至國家領導人、億萬富翁,下至農民、底層工人,都發自內心地需要詩歌,自發地創造詩歌,雖然詩歌可能不能給他們帶來任何功利名聲。他們很多人也不需要這些功利名聲,比如大量匿名或化名的網絡詩人,因為這是他們真正的內心需要,沒有詩歌,他們就覺得活得不完美,或者,生活沒有意義,這就是詩歌作為中國人“宗教”的價值體現。

所以說,這一輪“詩歌熱”是在解決溫飽之后,建立在人們真實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求上和時代急需確立價值與信仰的基礎上的,而詩歌這一古老然而深入人心的類似“宗教”的精神元素,正好適得其所。我相信,在這樣的體驗和基礎上發展并創造出來的詩歌,在相互競爭和嚴酷的過濾淘汰之后,那些能被廣泛接受和傳播的詩歌,將成為真正深入中國人心靈深處與內在精神需要的詩歌,而無疑,那將是偉大的詩歌。

前面還說到過“詩教”對于中國人的意義,對于中國文化的意義。可以說,沒有詩歌的復興,就不太可能有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因為,詩歌乃是中華文化與文明的核心和基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詩歌正在邁向其通向偉大的道路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资源站|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99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亚洲三级a|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污视频日本| 欧美a在线|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成人日韩视频| 欧美日韩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激情网址|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亚欧美国产综合|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3p| 亚洲第一色网站|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国产欧美另类|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日韩资源站|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视频|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日韩专区第一页|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91无码国产视频| h网站在线播放|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www| 国产成人综合网|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丝袜第一页|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91美女视频在线| 欧美精品1区|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亚洲综合天堂网|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无码日韩视频|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精品丝袜美腿国产一区|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国产丝袜91|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成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911亚洲精品| 亚洲乱亚洲乱妇24p|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一区黄色|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