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際上,在國外一些比較成熟的證券市場上,也有一些公司基本上很少分紅,比如微軟,公司向投資者進行了較多的溝通和交流工作,使股東對公司的發展戰略和宏偉目標有比較清楚的了解,讓股民知道這是一個高成長、高贏利的公司。公司賺錢后可以不斷地去擴張,去賺更多的錢,今年不分紅,但是把今年的錢用去賺更多的錢,公司賺的錢還在公司里,將來會把多倍的回報給股東,特別是股票價格的不斷翻番,給投資者一個愛自己的充分理由,想說不愛都很難。
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和機制,能夠為上市公司的規范運作提供內生性的動力和根本性的保障。由于對公司管理層治理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程度較高,外部環境的監督和管理只能從外部環境上做出一些努力和邊際改善,最終還是要靠公司本身治理機制和文化的完善和高效運行。對于公司是否分紅的戰略舉措,更多的應該是公司董事會在公司愿景和發展目標的大局觀下,統籌公司的短期利益和長遠發展,來做出戰略性的安排。股東回報需要分紅,而公司愿景和目標的實現在很多情況下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如何把這兩種看似沖突的需要處理好,實現和諧發展,作為局外人往往很難插足,只能靠公司的董事會來解決,此時,公司治理的好壞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如果公司的短期增長機會并不理想,或者說,公司經營所在行業已比較成熟,沒有太多的擴大投資和再增長的機會,在此種情況下,如果公司擁有可觀的盈余資金而不分紅,或者只進行很少量的分紅,公司的大股東或經理層就很可能會從事低回報的項目或投資,此時,董事會的戰略決策和監督作用就會顯得尤其重要。與其把公司盈余賺的錢浪費掉,還不如回報給股東。
公司不分紅不一定都是錯誤的做法,關鍵是這些盈利的使用是否符合全體股東的利益。在一個較為成熟的證券市場上,判斷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資的標準,是看它能否為投資者帶來理想的回報;而在我國的證券市場上,雖然有很多上市公司都取得了很好的業績,但在分紅回報方面卻極為吝嗇,對這類鐵公雞的監管和懲罰是大家議論焦點。
但是,實際上,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分紅只是股東獲取回報的方式之一,股票價格的攀升往往能夠給股東帶來更大的回報。過度強制公司分紅,可能會鼓勵證券市場的短期投資氣氛,導致“涸澤而漁”。
在我國證券市場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監管部分在對公司分紅等管理行為進行監督和管理時,建議多采取一些“遵守或解釋”的措施,給予上市公司的股東大會和董事會自主選擇和治理的機會和權力,對于上市公司沒有遵守的一些規定,強制要求公司向投資者做出解釋和說明,并取得投資者的認可,此時,在保障投資者的信息知情權方面需要監管部門在制度上做出一些強制性以予以保障。
在我國證券市場上,許多垃圾股雞犬升天,而一些真正有價值的股票,雖然贏得了尊敬,卻得不到大資金的青睞,面對各種誘惑,這些保障顯得尤其重要。
如此以來,也許我們可以從“鐵公雞”中尋覓到一些貨真價值實的“金母雞”,投資者也會為自己不時收獲的“金蛋”而歡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