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增強企業生命力,是關乎社會和諧、民族興衰的重大現實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中國上市公司長期不懈的努力。而我們《董事會》雜志,將以極大的熱忱,期待成為這個歷史的見證人。
——《董事會》雜志總編輯 佴永松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四月的北京正如韓愈的《晚春》所言。而詩中的珍惜光陰、不負春光之意,與金圓桌峰會“危機·治理與上市公司生命力”的主題頗為契合——危機時刻不是等待,而是把握機遇。
奔向同一個目標
4月11日,第五屆金圓桌論壇在北京京廣新世界酒店啟幕。這一天,關心與投身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的朋友們從全國各地聚集到這里。
上午9點剛過,鹽湖鉀肥董事長鄭長山第一個報到,不茍言笑的他,樸實得讓人難以把他和一家大企業的董事長聯系起來。即便是后來的獲獎感言,也只寥寥數語,“感謝各位,感謝評委,鹽湖鉀肥在資本市場上得到了各位的關注和支持!謝謝!”
緊接著來的是寶新能源的董秘熊定鑫,北京城建的董秘張財廣,美的電器的證券事務代表江鵬,南京銀行的董秘湯哲新,華菱鋼鐵的董秘汪俊,山東黃金的證券事務代表湯琦,金螳螂的證券事務代表龍娟……
招商銀行董事會辦公室的陳欲曉如約而至,看到我刊記者嚴學鋒,問候道,“哦,您采訪過我們董事長,當時我在場呢。這個月開董事會,董事長實在太忙了。”
精彩演講
4月11日下午1點30分,論壇開始。
首先致辭的是中國公共經濟研究會秘書長許正中。 他說:“《董事會》雜志社選擇‘危機·治理與上市公司生命力’作為會議的主題,恰逢其時,彰顯了我們國家如何由追逐走向引領,特別是在企業治理方面具有領軍角色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為中國探尋一條如何學習國外先進經驗,走向引領國際的先進管理經驗很重要。”
緊接著,我刊總編助理何玉梅博士宣讀了《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治理報告》。報告指出,中國上市公司目前的董事會治理類型是“弱獨立性—強控股股東控制性”,獨立董事現有的職能發揮看上去更像“導盲犬”,側重于決策咨詢角色,而監督和維護小股東利益的“牧羊人”角色擔當不足。報告建議,要改善董事會治理中獨立董事的獨立性,改變董事會治理類型,還有待于大股東地位和目標的改變,以及監管部門進一步提高目前的治理要求。
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研究員黃明博士做了題目為“我國上市公司并購市場的發展”的精彩演講。他一開口,洪亮的聲音就響徹全場,一下抓住了聽眾的耳朵。他認為,“危機·治理與上市公司生命力”是一個很切合目前推動上市公司治理發展的主題。然后,他從時間到空間,從問題到矛盾,從政策建議到解決方案,就上市公司并購、發展和演變問題為大家做了非常精彩的報告。
“世界是為高人設計的,這個講臺這么高,我在后面只能通過鮮花縫隙看大家,大家可能看不見我。”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經濟系主任白重恩的幽默,引得臺下頓時笑聲一片。而他對我們國家公司治理的一些變革、我國的管理人到底是官員還是經理人以及國有企業分紅等問題的看法,發人深省。
論壇的最后,由有“中關村第一村民”之稱的紀世瀛做《金融風暴與創新型經濟》演講。“全世界如何從恐懼中走出來,重要的是需要有大國風度,很多人是嚇成這樣的,這個跟有病一樣。2006年我被宣布患了癌癥,大夫告訴我只有8個月的生命,我問他還能不能活,他說好不了,但是我好了,今天就站在這兒演講。”這一親身經歷,贏得臺下雷鳴般的掌聲。“經濟危機也是一樣,一個好的經濟學家不要告訴董事長我們的經濟多么可怕,你應該告訴他怎么活。我在這場危機中就看到中華民族有非常大的機遇。” 其樂觀態度感染了所有與會嘉賓。
成思危言
全國人大前副委員長成思危的到來,讓會場氛圍達到高潮。“來參加《董事會》雜志的論壇之前,我先做了一點了解,我覺得《董事會》雜志這些年來為加強董事會公司治理建設做了不少工作。當前在我們面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如何提高我們上市公司的質量,確實是一個關鍵的問題。”成思危首先肯定了《董事會》雜志的做法。
談到時下最熱門的話題——金融危機,成思危預言,“按照我的估計,股市應該在明年下半年開始走出熊市。如果能夠早一點當然更好,一般牛熊交替是兩年左右。我們一方面要有思想準備,還要做一段艱苦的奮斗,但是另一方面要看到危機早晚會過去,牛市早晚會到來。”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成思危為現場的企業家鼓了鼓勁,“雖然在嚴冬時刻,但應該看到春天的氣息已經越來越近了。我們要提高信心,在中央的領導下,我們要度過嚴冬迎來中國資本市場的下一個春天。”
演講中,他批評目前國內獨董制度裝飾性過強,無法代表公眾投資者對管理層進行制衡。他將目前的獨董制度概括為獨董無權、熟人專政、一人多任三大弊端,引起了廣泛的共鳴。
在互動環節,新加坡管理學院的周燕國希望成思危對整個亞洲經濟的趨勢也提一點研究心得。成思危回答得坦誠又謹慎,“我對亞洲經濟沒有特殊的研究,據了解,今年全世界的經濟增長率,可能是在1%,發展中國家大概是4.5%。現在看來,金融危機還不能說已經見底了,可能還有一些不確定因素,但是從歷史上看,遇到金融危機以后,采取這么大的經濟刺激措施,而且各國之間還聯合采取了一些行動。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對世界走出金融危機也抱著審慎樂觀的態度。”
我刊記者胡宇飛就成思危在演講里提到的對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狀況還不盡如人意這句話,詢問下一步主要應在哪些方面加強?
成思危幽了一默:“當然這就是你們《董事會》的職責了!”
董秘風采
論壇上,一位穿黑色套裙、戴著金絲邊眼鏡、燙卷發的女士特別引人注目。此人就是南海發展的董秘金鐸。
“最具創新力董秘”一獎是本屆“金圓桌獎”特地為董秘們設置的獎項,以表彰那些憑借創造性智慧為董事會建設做出努力的董秘們。這些人在各種考核和公眾投票中都出類拔萃,是董事會秘書這一群體中的佼佼者。
金鐸是獲獎董秘之一,她同時擔任南海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常務副總經理。據其下屬介紹,她上任后確立的“尊重投資者,服務投資者,回報投資者”的工作宗旨極好地改善了投資者關系。另外,據了解她還是廣東董秘協會成員,平時積極關注董秘專業素質的整體提高,并投身于社會慈善事業。
頒獎典禮上金鐸首先感謝了《董事會》雜志社設立了這樣一個獨特的子獎項。她說,“這個獎項和金圓桌獎是對我們公司的肯定,也是對董秘這一特殊群體作用的極大肯定。今天我們這些董秘獲獎,肯定會激勵更多董事會秘書投入到推動上市公司治理更加規范透明這樣一個富有責任的事業中來。”
中國神華的董秘黃清坐在第一排,正襟危坐,一直目不轉睛地看著講臺上的頒獎典禮。聽到主持人請他上臺領獎時,他站起身,習慣性地彈彈西裝前襟,扣上一顆扣子,不緊不慢地走上講臺。他微笑著接過獎杯后,馬上站直注視著前方臺下的嘉賓,其細致嚴謹由此可見一斑。據了解,黃清對信息披露的要求是“從多不從少、從嚴不從寬”,總是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方便投資者全面深入地把握公司的實際情況。
“感謝《董事會》雜志社給我們大家這個榮譽,我們將珍惜這份榮譽,致力于公司治理建設,為上市公司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福田汽車董秘龔敏說,“作為一家定位于公司治理為核心內容的財經期刊,《董事會》雜志為上市公司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法人治理溝通和交流的平臺。”
中遠航運董秘薛俊東報到時穿著一身休閑服,狀態輕松隨意,還特地問工作人員要簽到薄,說找找看有沒有熟人。論壇開始時看他已換了一身西裝,搭配著亮色領帶。論壇間隙抽空跟他交流后,也沒覺得他有架子,更多的還是輕松自然。談及獲獎,他豁達依然,“得了就得了,不得就不得。我不會因為得獎而認為自己多么了不起,也不會因為沒得而覺得不好。”
頒獎盛典
晚上6點30分,頒獎典禮在音樂聲中開始。著名主持人陳鐸主持了本次頒獎典禮全過程。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譚躍首先致辭,“《董事會》雜志是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傾力打造的品牌期刊,每年一屆的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金圓桌獎’,促進了中國董事會健康發展,使中國上市公司的董事會真正成為公司、股東價值增值的源泉。”他微笑著用富有磁性的聲音接著說,“這些年來,集團一直支持著‘金圓桌獎’的舉辦,對指標的科學性、評選的公正性、運作的非商業性,都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以體現這項活動的權威性。”
接下來,《董事會》雜志總編輯佴永松快步走到臺中央,向所有與會嘉賓和朋友表示熱烈的歡迎和感謝!他說:“本項活動備受各界關注,企業參與熱情之高,公眾期待之強烈,均達到了歷屆之最。這說明了社會各界對‘金圓桌獎’的高度認同,也讓我們在深受鼓舞的同時感到責任的重大。”
本次評選,長江電力、中國平安等10家上市公司獲得“最佳董事會”獎, 贛粵高速等31家單位獲得“優秀董事會”獎,興業銀行董事長高建平等個人或單位獲得單項獎。
贛粵高速的董事長黃錚發表感言時說,“我現在心情很激動,我們公司能夠獲得這份獎勵,應該說是廣大股東對我們的認可。我們也將不斷地推進公司的治理水平,不辜負廣大投資者對公司的期待和信任,讓投資者享受公司發展的成果。”
中國中鐵和美邦服飾獲得了董事會特別貢獻獎。“我很高興地告訴大家我們也是國務院國資委確定的17家中央企業董事會試點單位。”中國中鐵董秘于騰群激動地說,“我們發展到今天,得益于9名非常優秀的董事。公司董事會始終牢記使命,把公司股東利益放在第一位,為公司、股東、社會,為全體員工帶來滿意的回報。”
興業銀行董事長高建平此次獲得“最具社會責任感董事長”獎,其領獎代表、董事會秘書唐斌也強調了公司的責任感,“興業銀行的責任是寓義于利,在提供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中,履行我們自己的社會責任。”
張克是獲得“最具影響力獨立董事”獎的董事之一,他說:“前幾天突然接到通知,獲獎了,頗感意外。這從側面也反映了評選過程的公正性,因為我沒有參與評選過程。此前,我作為一個獨立董事,是不是具有影響力,自己無從評價。現在獲得了這樣一個稱號,今后只能更加盡力盡責,為推動公司治理的改善,保障投資人的權益,盡自己一點綿薄之力。”
頒獎典禮漸漸進入尾聲,大家仍然意猶未盡,宴席上觥籌交錯間討論聲不絕于耳。盛會圓滿結束,有關公司治理的討論還將繼續,我們也會繼續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