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資本市場的誘惑和多次成功后的自我膨脹,在欲望與貪婪的迷霧中棄守實業和專精之道,沉迷于資本市場的“黃光裕們”,是到反思的時候了
2008年底,當世間輿論聚焦于反思華爾街的投資家脫離美國實體經濟,過度追求資本市場暴利,最后導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之時,一則中國媒體的報導吸引了世人的眼光:國美集團董事會主席黃光裕因涉嫌操縱市場、行賄、洗錢等經濟犯罪被公安機關帶走,協助調查。
不同的人物,相同的命運
黃光裕案發后,媒體和社會輿論普遍認為,黃光裕的失敗源于其本人對實業經營的棄守,而沉溺于資本市場的資本運作。這不得不讓人想起曾經如黃光裕一樣在中國實業界和資本市場叱咤風云,最后也如黃光裕一樣身陷囹圄的企業家們:南德的牟其中、德隆系的唐萬新、華晨系的仰融、農凱系的周正毅、格林柯爾系的顧雛軍、斯威特系的嚴曉群……作為中國民營企業家群體中的一部分,在成長的道路上,他們演繹著共同的命運軌跡:實業起家——資本暴富——違規操作——經濟犯罪——身陷牢籠。不同的人物,相同的命運。對于今天仍馳騁于中國實業界和資本市場的民營企業家們而言,如何從他們的失敗中吸取教訓,以避免重蹈覆轍?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其意義要遠遠大于黃光裕案本身。
資本市場:能載舟,亦能覆舟
在一系列的“黃光裕案”發生之后,有人將這類企業家的失敗歸因于我國資本市場監管的漏洞給他們留下了可乘之機;也有人認為,面對殘酷有時甚至是不公平的競爭環境,為了在競爭中求得生存,民營企業家不得不游走于法律的邊緣,通過“潛規則”或違規經營,以獲得企業發展所需的各種資源。誠然,在市場經濟尚不成熟、金融市場監管體制尚不健全的中國市場上,民營企業家要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強者,的確需要超常的智慧和才能。但若將企業家的失敗歸咎于制度的缺陷,則也就不能稱失敗者為企業家,而只能稱之為“投機家”了。
任何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在其實業經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都有可能面臨資金和資源短缺的約束。同時,在產業壯大之后,還會遇到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問題:競爭加劇會攤薄企業的利潤,企業規模過大讓管理層不堪重負。在此情況下,利用資本市場的融資機制和并購機制能夠有效地解決企業發展中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并達到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但資本市場除具有融資和資源配置功能外,也是風險規避和投機的場所,是投機者和冒險家的樂園。在金融創新日益頻繁的今天,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衍生產品交易能夠給投機者帶來幾倍甚至于幾十倍的高額收益。在美國次貸危機形成的過程中,金融衍生產品高達800倍的暴利就是很好的例證。相對于靠微利支撐企業發展的實業經營,資本市場一夜暴富對企業家無疑具有極強的誘惑力。
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資本市場的高額回報是一把雙刃劍。在資本市場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收益與風險相伴而隨,高收益一定伴隨著高風險。脫離實體經濟和實業經營,過度追求高收益,其結果一定是以失敗告終。一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如此,在資本市場上投機的投機者亦如此。在金融業高度發達、監管嚴厲的華爾街市場上翻云覆雨的資本大鱷都未能逃脫破產、重組等失敗的厄運,更何況在金融業尚不成熟的中國資本市場上玩弄“左手倒右手”戲法的黃光裕們。
實業經營與資本運營:企業家成敗的分水嶺
企業家,顧名思義,關鍵在于其在創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能夠始終如一地堅守實業,專精實業發展之道。只有堅守和專精實業,才能成為業界的常青樹,企業也才能成為永不退市的“百年老店”。臺灣的王永慶如此,中國大陸的劉永行亦如此。當然,恪守實業經營需要企業家在面對巨大的利益和快速增長的誘惑下,依然能夠沉淀出一種平和的心態,用理性的判斷而不是單憑黃光裕式的“有三分把握就敢去做”的膽量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將重心放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上,遵守法律和基本的商業規則踏踏實實地干實業,這樣才能為企業的長期發展拓展空間,而不僅僅是在短期的快速奔跑后透支殆盡,或是投機取巧鋌而走險。
曾幾何時,資本運營卻成為了中國部分企業家資本市場理念的圭臬。雖然中國企業界這一理念的首創者——南德的牟其中通過資本運營,最后將自己運營到了監獄,但中國部分企業家對資本運作的癡迷程度并未消退。盡管在權威的經濟學、管理學詞典中無法找到這一術語,但時至今日,在中國經理人培訓市場上,“資本運營”仍是企業家們需求最為強烈、最感興趣的課程。對資本運營的癡迷,一方面反映了中國企業家做大做強企業的良好愿望;但另一方面,也深刻反映出中國企業家在實業經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受資本市場上一夜暴富“榜樣”的影響,已無心戀戰于艱辛的實業經營,而寄希望于通過資本市場并購、重組或股權置換等“左手倒右手”的騰挪手法獲得財富的迅速膨脹。
企業家棄守實業經營而沉迷于資本運營既會給企業發展帶來巨大的風險,也不利于國家實體產業的發展。在資本市場進行大規模的并購、置換等操作后, 有限的資源使產業擴張速度過快,很容易使企業面臨的潛在風險和危機失去控制甚至放大。一旦企業的資金鏈條斷裂,必然對企業的生存造成沖擊。德隆唐萬新的謝幕、“公路大王”劉根山在2008年的突然栽倒,都印證了熱衷于資本運營的企業存在資金鏈條極端脆弱的巨大風險。特別地對于擁有一定規模、在行業及市場上舉足輕重的企業來說,這種影響還可能波及整個行業,甚至導致金融市場發生動蕩。
就黃光裕所在的電器零售業而言,國美與蘇寧同為行業巨頭,然而兩個企業不同的擴張路徑決定了兩個企業家的不同命運。蘇寧的成長踏實、冷靜,依靠的是實業,進行開店擴張;而國美除了自己的主業以外,將更多的資源集中在高風險的注資、并購、套現等資本運作上。蘇寧的董事長張近東和公司主要管理層都承諾不減持本公司股票,反而還要增持,以此體現對公司主營業務的重視和信心;相反,黃光裕作為國美董事長,卻不斷減持股票套現,此舉將企業經營暴露在極大的風險之下。
結語
“創業容易,守業難”。靠膽量和果敢成為一個創業家容易,但用平和的心態和冷靜的判斷將自己錘煉成業界的“不倒翁”卻并非易事。在實業資本與金融資本高度融合的時代,企業的發展和強大離不開資本市場,但企業家應學會與資本市場打交道。利用資本而不是玩弄資本,成為資本市場的積極參與者而不是成為資本游戲的玩家,理應成為企業家的資本市場理念。
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呼喚大批企業家群體的出現,但我們需要的是恪守實業經營之道的企業家,而不是實業起步之后沉迷于資本市場資本運營游戲的資本玩家。如果黃光裕的落馬能引起那些仍癡迷于資本運營或仍游走在灰色地帶的民營企業家們冷靜反思,立馬于懸崖之際,轉身潛心實業經營之道,則對中國實體產業和正在崛起中的中國企業家群體都將是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