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年內,墨西哥、日本、泰國、馬來西亞、韓國、俄羅斯、巴西和阿根廷等一系列國家都遭遇了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在以往的觀念中,這些國家的麻煩大多被解釋為內部治理結構的失敗,或者更簡單地被稱為“裙帶資本主義”之禍。這樣的看法不但流行于西方發達國家,也被大多數受害國所接受,因此在“華盛頓共識”的指導下,各國進行了一系列的痛苦改革。
看法總是易變的。美國人現在再也不敢說自己永遠不會遭遇日本式的長期衰退了。在克魯格曼的眼中,如今的危機和國會山托兒合作社所遇到的問題頗為相似,問題非常簡單,當所有人都希望為別人照顧孩子時,市場中也就沒有了需求,只有供給,這時候經濟必然進入衰退,很多人都會因此而失業。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合作社有必要通過種種方式去刺激需求,甚至不惜用通脹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聽上去有點不可思議吧?用通脹去解決問題,這對于視通脹為猛虎的人來說是多么離奇的主張。但就像資本主義國家在用國有化的方式拯救銀行一樣,也許現在也是我們拋下一切陳舊的偏見,去尋找各種解決之道的時候了。在這個意義上,以下這些克魯格曼的話也許可以給我們更多的啟發:
“經濟學的經典名言應該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也就是說,資源是有限的,有所得必有所失,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但蕭條經濟學研究的是,在一些情況下,免費午餐是存在的,因為有一些資源是閑置的、可以投入使用的,唯一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拿到免費午餐。因此,在凱恩斯的世界里,資源并不緊張,美德也不匱乏,真正短缺的只是人們對事物的理解而已。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也是如此?!?/p>
“但是,要實現這種我們所需要的理解,我們就必須愿意對自己面臨的問題進行清晰的思考,并不受成見的羈絆,讓清晰的思路引領我們自由向前。有些人說,我們的經濟問題是結構性的,沒有藥到病除的良方,我卻認為,妨害世界繁榮的重大結構性障礙只有一樣,就是那些充斥在人類頭腦里的陳舊教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