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堪稱一個石質的書庫,每一塊碑石之上都鐫刻著一段歷史,演繹著一個個人生的不朽。為官者觀賞西安碑林,“官箴碑”自不能落下:“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畏吾能而畏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此碑乃明代賢相張聰賢所撰,恭定年公在山東做巡撫時所刻。
但是此碑被重新發現,卻與幾百年后的一個人有關:清道光年間官居浙江總督顏伯燾!當年,顏伯燾進士及第,放任山東泰州州治。在整修衙門時,工匠們從一段破壁中發現了這塊“官箴碑”。顏伯燾大喜過望,遂研墨鋪紙,綴上跋文,并立此碑于衙門西軒。每每經過此碑常常吟誦不止,立志發揚先賢遺愿,做 “公生明,廉生威”的一代名宦。百姓們見狀,也為自己能攤上這么一個主而慶幸。
可是事情的發展卻與人們開了一個不是很小的玩笑。
在江河日下的晚清王朝,顏伯燾倒是官運亨通,很快升任閩浙總督,擔負起了抗擊入侵英軍的重任。可是在布置海防時,卻一意孤行,硬是讓軍士們把大炮置于護墻之外。下屬提醒:這是兵家大忌,怎么能讓士兵到護墻外裝填彈藥?顏總督大手一揮:一炮滅敵,何需再裝彈藥?及英軍至,一炮之后并未傷其一根毫毛,看到英軍艦虎視而來,顏總督早已沒有了在下屬面前的驕橫,而是放棄陣地,帶頭逃跑。為了不招來更多的援兵,他竟然下令,只許跑,不許抵抗!嗚呼,此公之能、之勇、之智、之德,哪一點與“官箴碑”相類?
看官,事情遠未如此。話說顏大人被革職后,更是讓人看透了其骯臟本質。據《椒云年譜》載,顏伯燾革職后回山東老家,隨行三千余人,首尾二里許。即使仆從、使女亦是四抬大轎,隨行隊伍浩浩蕩蕩,引來一片驚羨。僅漳州一地,縣衙為其安排酒宴就達四百余桌。如此之陣勢,沒有白花花的銀子墊底,無論如何是做不出來的。那么這些銀子又是從哪里來的?歷史上沒有記載,但僅憑其當官的薪水,斷然不會積攢這么多白銀!與“清風兩袖朝天去”的先賢們比起來,顏伯燾哪有一點“官箴碑”的樣子?
按照國人良好的愿望一路想下去,顏伯燾把“官箴碑”都立到了自己衙門前,自然會一心向善,敬天畏地,宵衣旰食,為國為民。但相去不遠的十幾年的光景,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昏庸無能、驕奢淫逸的顏伯燾,讓人失望之極,大罵自己有眼無珠,讓一塊官箴碑蒙蔽了雙眼!還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解維漢先生解讀精辟:一者人是會變的,二者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其實解老先生的話也是一個常理,我們都懂。關注顏伯燾,是因為當下官場顏伯燾之流實在太多。家鄉有一縣委書記,喜好書法,當上書記后便題字勒碑:“心系百姓”,立于大門一側,雖沒有顏伯燾“官箴碑”氣派,但也別有一番情致在里面。幾年后,因財落馬,群眾戲稱此公“心系百女生”,蓋其言行之左,可見一斑。
貪官在被查之前,往往信誓旦旦,有的貪官甚至上馬之前竟敢放出“死話”,但是這些東西往往擋不住他們“前腐后繼”的腳步,看來問題比解老先生說的嚴重。我們的組織部門對于領導干部既聽其言,也在觀其行啊!又是考核,又是民意調查,可謂花樣翻新,為什么就擋不住貪官們的腳步?
為什么?
這個問題一定要解開,否則讓顏伯燾之流一邊捧著“官箴碑”自詡,并高調提拔;一邊是剛愎自用,并貪得無厭。那結果會是什么呢?■
編輯:盧勁杉lusiping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