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在反貧困方面確定了巨大成就,為全世界的反貧困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要想建設真正的和諧社會,中國當前面臨的貧困問題依然十分嚴峻。特別是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的反貧困現狀更是不容樂觀。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增長質量的下降、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以及教育的滯后是造成中國現在貧困問題的主要原因。中國應重新構建反貧困戰略,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反貧困;經濟危機;機遇與挑戰
一、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反貧困的巨大成就
貧困是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貧困問題當然也是我們國家最尖銳的社會問題之一。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中國反貧困的30年。并且中國在反貧困的實踐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這經濟起飛的30年中,中國的年均GDP增速到9.67%,遠遠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長速度3.6%的水平。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75億元,在世界主要國家中位居第十位。人均國民總收入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發達的低收入國家行列。截至200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已到達30.067萬億元。30年間國家財政收入增長了45倍,外匯儲備增長了9151倍,已經占到世界第一位;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206.4億美元到2007年21738億美元,是1978年的105倍。與此同時,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按照中國國家貧困線標準,農村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2.5億減少到2008年的不到1400萬,減少了94.4%,平均每年減少貧困人口數為787萬人,絕對貧困發生率從1978年的30.7%下降到2008年的2.1%。這都表明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貧困人口最多的國家,在減少貧困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二、經濟危機下中國反貧困面臨的新挑戰
在過去的30年,雖然中國政府采取了各項積極有效的扶貧措施,貧困人口數量下降的速度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成效。但目前尚有1400萬農村人口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如按照中國政府制定的低收入現行標準,即人均年收入低于882元,目前在此標準下的還有4686萬人口也屬貧困人口。如按照世界公認的人均1天1美元以下就屬貧困,那中國目前還有1.13億貧苦人口。而且中國相對貧困問題更加突出,城鄉差異、地區差異仍在擴大。據統計,東部沿海大部分省份GDP年均增長率高達13%以上,是最慢的西北地區的5倍。對中、西部來說,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地區的貧困狀況,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將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而如今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更是讓中國的貧困問題不容樂觀。
1.經濟危機下中國貧困問題的新特征
(1)相對貧困日益突出
從貧困的類型看,雖然中國的絕對貧困人口確實大幅度減少了,但相對貧困問題卻日益突出了,目前貧富懸殊明顯拉大。經濟的持續發展必然會帶來收入水平與生活條件的變化,衡量貧困水平的指標必定會呈現出高位化,進而使相對貧困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斷加大。順應貧困演變趨勢,可以肯定的是,隨著體制轉型的完成和溫飽問題的逐步解決,中國的貧困將由以絕對貧困為主過渡到以相對貧困為主。相對貧困問題將日益突出,貧富懸殊明顯拉大。
盡管中國政府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提高貧困人群收入的措施,但自2003年以來,收入差距急劇加大。目前中國貧富懸殊已經達到了“黃燈”警戒水平,如果今后5年內不采取有效措施的話,貧富懸殊將惡化到“紅燈”危險水平。
(2)貧困人口范圍擴大
從貧困的層次看,中國的貧困人口將逐步從目前關注農民貧困和下崗工人貧困向更高層次的大學畢業生貧困轉化。多年來我國高校就業形勢保持平穩狀態,就業率高,這種狀況在2001年達到高峰,截至2001年6月畢業生實際就業率本生超過80%,研究生超過95%,專科生達到40%。然而,從2002年開始,高校擴招后的畢業生將逐漸進入就業市場,多年來由市場旺盛的需求和畢業生總體規模較小的結構而形成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將發生巨大轉變。由于1999年大學擴招后的畢業生,從2002年開始陸續進入畢業生就業市場,因此,從2002年開始,高校畢業生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2004年將超過250萬人,2009年將達到接近600萬人。另一方面,入世給高校畢業生帶來的就業機會,短期內不可能有明顯的表現。相反,由于入世后我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的相互依存性增加,產業結構調整的壓力加大。因此從短期看畢業生就業形勢對經濟發展形勢的依賴性將進一步增強,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也將對畢業生的專業結構提出更高的要求,畢業生就業形勢中長期存在的結構性不平衡有可能會擴大。畢業生就業難問題與我國整個就業形勢嚴峻密不可分。而今年的美國金融危機更是將大學生就業推到了一個更嚴峻的局面。許多畢業后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也許將被計入中國未來的貧困人口。
2.中國貧困問題的成因
(1)地理環境因素
地理環境因素是我國出現大量貧困人口的主要原因。首先,在我國,連年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農民大多分散在地理環境差、交通不便的山區和高原。據統計,未解決溫飽的農戶76%生活在山區,46%人均耕地不足1畝。這些自然環境惡劣地區的貧困人口即使通過自身努力越過了溫飽線,也極容易因為自然因素的影響在經濟上返貧。其次,近代以來,海洋由于存在跨國界的屬性,逐漸成為長途貿易的主要渠道。因此海港城市必然會在對外貿易中占得先機。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再加上各種傾斜的政策,更是使近海城市擁有了中西部地區無可比擬的優勢。而資源都是向發達地區流動了,資源的外流更是加劇了中國中西部地區的貧困,最終導致我國經濟分布形成和地理環境相符的三級臺階。
(2)文化教育因素
我國的貧困人口自身文化素質低。首先,我國的文盲率一直高居不下。2007年中國成人文盲率(占15歲以上人口的百分比)為9.08%,文化素質的低下,很難使貧困人口真正擺脫貧困。其次,我國的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成果不理想。我國的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教育經費支出的不足使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也遠遠落后與發達國家。更嚴重的是,由于我國高校的大規模擴招,許多學校并沒有達到擴招的條件就開始盲目擴招,因此導致了高等教育的質量下降,很多學生畢業后并沒有獲得足夠的知識技能,而最終可能進入貧困人口的行列。
(3)城市化進程加劇貧困
城市發展應該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至少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人口數量在城市的集聚,二是城市景觀在數量和質量上的發展,三是城市文化價值觀的形成、滲透和發展。而目前中國大多數的城市化只能被稱作一種數字上的城市化。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目前的城市化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城市發展,城市只是簡單地將周圍本質上還是農村的地區劃進成了城市的一個區。在這個所謂的城市里面有兩部分人口,一部分是居住在城市核心地帶的城市人,一部分是周圍四鄰的農村人。在這種狀態下的城市發展,難以形成對農村社會的積極滲透和正面影響,而會反作用于農村的貧困,在一定程度上加劇農村貧困狀況的惡化而不是緩解。
3.經濟危機加劇中國貧困問題
由于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30年來,加速融于世界經濟體系,以出口貿易為國民經濟的火車頭,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更是不可避免地成為世界經濟的一部分,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市場依存度已經越來越高。因此,此次經濟危機就必然要影響中國經濟,最主要是體現在對中國出口的影響。由于經濟危機發生后,美國國民財富大幅縮水,信用規模急劇縮小,使得美國國民的消費支出減少,故而使中國對美國出口已經大幅度減少。而這減少的巨大部分,中國是無法用刺激內需來填補的。因而造成了東部沿海地區用工回落的趨勢。從2008年10月份開始,農民工提前返鄉的趨勢愈加明顯,其中四川、河南、湖北、湖南等勞務輸出大省,提前返鄉的農民工都有幾十萬人。并且,由于國際經濟形勢對我國外向型經濟企業“訂單”的影響有一定的滯后性,因此未來農民工返鄉的趨勢仍將延續和擴大。
而被迫回鄉的農民工,由于常年在外務工,家中土地或有本人、或由當地村委會轉租。以目前的經濟危機情況看,這些人在短時間內難以找到新的工作,而又無地耕種,成為“剩余勞動力”。這些人將失去原有的經濟來源,吃住、醫療和子女上學等問題都無法解決,從而成為新的貧困群體。
三、新時期下應對貧困的對策
在新時期下,面對經濟危機所加劇的中國貧困問題,對中國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國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正確應對當前的困難。因此在今后治理貧困的過程中,應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1.妥善安置返鄉農民工
受此次經濟危機影響返鄉的農民工,其因在大城市中務工了較長時間,其自身素質和對新技術的接受適應能力都應比村中的常住農民強。因此,此次返鄉的農民工必然會給已滯后多年未發展的農村地區注入新的血液,帶來新的思想。有利于城市化進程的真正實現和農村產業技術隊實質升級。而目前最嚴峻的挑戰就是要先妥善處理好返鄉農民工暫時的經濟困難問題,爭取將他們留在村中。
2.鼓勵大學生進基層工作
近幾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現象日益突出,特別在大中城市,大量高校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造成人才的閑置和浪費。而另一方面,在廣大農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農村,基層組織人才匱乏,急需補充新鮮血液。經濟危機的爆發,更是加劇了這種不協調。因此鼓勵大學生進基層工作,不僅可以有效地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同時,還能讓大學生的知識和熱情用于農村建設的實踐工作,使落后地區真正擺脫貧困。
中國貧困問題的存在及其新變化,將是21世紀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無法回避的重大問題,也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特別是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正視的現實問題。我們應重視研究、解決中國的貧困問題,并經過長期努力最終實現全體國民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以真正構建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胡鞍鋼胡琳琳常志霄:中國經濟增長與減少貧困(1978—2004). [J].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05):105-115.
[2]陳端計李云海刁振強:21世紀以來中國反貧困的新特點[J].青海名族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02):36-40.
[3]王卓:論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貧困問題[J].經濟體制改革,2004,(06):19-23.
[4]張國紅:探究中國的反貧困與返貧困[J].學習與探索, 2005,(04):200-202.
[5]王大超馬園園:中國貧困問題的歷史分析與三十年反貧困的社會巨變效應[J].理論探討,2008,(05):81-85.
[6]陳端計:21世紀中國城市貧困問題治理的對策[J].改革 2001,(06):18-21.
[7]編者:經典中國:反貧困奇跡 中國扶貧開發成就與經驗[N].人民日報,2004年10月17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