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2006年以來歐盟原產地規則調整的研究,分析了這些調整對中國出口企業產生的巨大影響,并就此提出了相應建議。
關鍵詞:歐盟;原產地規則
一、歐盟原產地規則的調整
原產地規則是普惠制的核心組成部分,根據2006-2015改革方案,歐盟普惠制下的分類將由目前的5個減少為3個。新的普惠制方案對“畢業條款”有了更為明確的規定,普惠制受益國的任何一種產品如果在歐盟市場的份額超過15%,則將失去普惠制待遇,而紡織品和服裝的“畢業門檻”則為12.5%。2008年歐洲議會6月5日通過歐盟普惠制法規修訂案,并從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實施,宣布若干類受特別關注的中國內地產品不能獲得優惠,如玩具、紡織品、鞋、家具、燈具、珠寶與人造首飾、電氣設備及鐘表等,這標志這又一大批中國產品將在歐盟“畢業”,這種動向亟須我國政府和企業給以足夠的重視。
二、中國應對歐盟的原產地規則策略調整
1.2006—2015年普惠制方案對中國影響
(1)GSP安排得以簡化。將以往的5個安排簡化為3個,即一般安排(敏感產品稅率減少3.5個個百分點,非敏感產品免稅)、EBA安排(對50個最不發達國家所有武器外產品無限額免稅)、新的“GSP+”安排(允許一般安排下7200個優惠范圍產品免費進入歐盟市場)。這里面,“GSP+”是我國難以利用的,雖然享受優惠的產品從原來的6900多條增加到7200條,但是新方案規定要想享受“GSP+”,其對歐盟的出口額必須低于所有普惠制項下對歐出口額的1%,這實際上是將中、印等大國排除在外了。
(2)畢業機制更加嚴格。新普惠制方案取消了歐盟的行業分類及其按照發展指數和專業化指數來計算畢業的標準,而是根據HS的分類實施產品畢業,且畢業份額由以前的25%降低為現在的15%,紡織品為12.5%,因此,實際上是嚴格了畢業標準,我國的產品又有一大批從歐盟“畢業”出來,歐盟對于中國的產品給予的普惠制待遇也越來越嚴苛。
(3)原產地規則彈性增大。“綠皮書”中有關規定表明,既然歐盟試圖統一所有優惠性原產地規則,打破區域性集團的界限,但需要等待歐盟與各受惠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多邊貿易談判,并對有關法律法規做出相應調整,這其中的靈活性和不可預見性就可想而知了。
2.中國在利用歐盟優惠性原產地規則時存在的問題
(1)政府職能不健全。自從外經貿部被撤消后,與普惠制相關的業務和職能都移交到了海關。而海關各職能部門中,與普惠制有關的對外聯絡目前并無明確主體。所以,當出口企業向有關單位反映關于普惠制的問題時,受理部門所能做的僅僅是將情況繼續向上級反映,而無法將問題落到實處。
(2)對普惠制利用率不高。我國很多企業,對普惠制的總體利用率尚不足.50%,企業對于本該屬于自己的那部分利益都不去爭取,更何況無中生有,見縫插針,從看似與中國企業利益無關的“未利用部分”去做文章。
(3)我國企業對歐出口產品的結構不合理,出口市場過于集中。目前我國出口歐盟的商品結構主要是服裝鞋帽和玩具等雜項制品,以及機械及運輸設備、金屬和非金屬制品、紡織原料等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出口歐盟的地理方向主要集中于比利時、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七國。2007年,這七國所占份額約為86.59%,
3.中國政府及企業應如何應對——合理利用優惠原產地規則
(1)外經貿主管部門、商檢機構應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產地規則和進出口信息服務系統,避免配額被它國所占用;并盡可能幫助企業了解和掌握歐盟新的優惠性安排,建立好預警機制;加強普惠制知識的宣傳與普及,讓企業正確理解普惠制中的“畢業”機制和范圍,引導企業走出“產品一經畢業就不能再享受優惠”的誤區。
(2)避開壁壘,大力發展境外加工貿易。有效利用歐盟的“區域性原產地積累”條款,在東盟(ASEAN),美洲共同體市場(CACM)、安第斯共同市場(ANCOM)、南亞地區合作聯盟(ANCOM)的一些國家中展開加工貿易,部分本地銷售,部分冠以這些地區的“國籍”出口歐盟,享受歐盟優惠待遇。
(3)改善出口商品結構,主動避開“畢業產品”,擴大非“畢業產品”的出口,并在必要時候(對歐盟出口份額連續3年低于歐盟從所有受惠國和地區進口同類產品總額的)可爭取使已“畢業產品”重返“校園”,享受優惠。盡管這并不是我們所期待的,畢竟產品“畢業”意味著該產業已發展成熟,初具競爭力了。
(4)利用好普惠制的“替代政策”,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開拓東亞市場,享受《曼谷協定》帶來的可能比普惠制更優惠的待遇;利用《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內地與澳門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兩者均簡稱CPEA )加強與香港澳門的經貿交流,這樣可以降低對歐盟市場的依存度,減小風險。
三、結語
對歐盟原產地規則的充分認識有助于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積極尋求在可以獲得歐盟優惠原產地規則的國家投資設廠,降低成本,適時更合理地組織生產,謀取最大經濟效益。此外,我國在參與自由貿易多邊及雙邊組織協議中,對于原產地規則的談判,應借鑒歐盟的相關經驗,使規則向著更有利于我國國內企業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丁長影:2006—2008年歐盟普惠制方案新變化[J].中國海關,2005(01).
[2]滕 穎:歐盟普惠制“畢業”條款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影響及對策,商場現代化,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