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披露是證券市場穩定發展的基石,完善的信息披露體系有利于資本市場效率的提高。隨著A+H內地和香港地區發行模式逐步推進及H股的大規模回歸內地市場,兩地資本市場將逐步接軌,這就促使內地市場與香港地區信息披露制度的接軌。因此如何建立健全內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探討其中的持續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問題。
關鍵詞:持續信息披露;定期公告
與香港地區信息披露法律體系相比較,內地雖然基本構建了法律體系,但信息披露制度的具體內容不完善。具體有以下方面:發行制度的不同,監管方式不同,對于法律責任的規定不同,首次發行信息披露要求不同,持續信息披露具體內容差異,自愿性信息披露要求不同。本文主要探討持續信息披露制度的差異。運用事件法實證分析加息事件對于兩市的收益率影響來說明兩地市場信息披露的差異及內地市場這一制度的不完善;隨后對兩地持續信息披露中定期公告及臨時公告分析,進一步論證滬地對于事件顯著反應影響信息披露效率;隨后結合實證分析比較分析兩地信息披露制度的差異及利弊,并提出政策性建議。
一、持續信息披露即指公司上市后所進行的信息披露,主要包括定期報告和臨時報告
定期報告在報告類型上,兩地市場均披露年報,半年報,季報。財務報告是公司對其當前業績和未來業績全面系統的說明和陳述,而財務報告中所列出的信息是上市公司持續信息披露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財務報告披露內容的差異也是持續信息披露的重要內容。
第一,香港地區在《公司法》、《證券法》、《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條例》等法律法規中有定期報告的批露要求。具體有以下特點,在定期報告的披露中除了一般性信息披露要求外,還根據行業如航空、鐵路營運、鋼鐵、石油化工、零售、工業等不同特性給出具體的行業信息披露要求;要求披露的財務報告的內容較多,要求年報財務信息披露公司及其附屬公司過去五年內的一般業務發展概論和其他財務內容要求更為具體;財政年度內主要公司管治對于董事的酬金方面的信息披露規定更為詳細,對于高管人員違法違規行為有相應的規定;定期報告的披露時間香港地區都更長。
第二,大陸地區定期公告的特點,一是大陸地區《公司法》、《證券法》和《會計法》對于持續信息披露中定期公告的要求大多為一般性的信息披露要求,而沒有根據不同行業制定差別信息披露細則,不利于不同行業的信息披露的規范化及完整性,盡管內地市場也有銀行業等少數行業的披露法規,但法規內容不夠完善,導致行業內部信息披露內容存在較大差異,不利于信息比較和披露的監管。二是在財務信息批露中,內地要求更為簡略,僅對過去3年的主要財務信息披露,沒有董事會的薪金披露規定。三是相關法律在對董事、高管人員違反持續信息披露法規方面的法律責任界定較粗略,相關民事責任及刑事責任甚至仍然空白,對于以有規定的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不夠,容易滋生內幕交易等行為,嚴重影響交易的公平與效率。
二、臨時公告比較
臨時公告主要涉及到兩方面問題,即披露標準及披露審查程序。
臨時報告披露標準主要有兩個,重要性標準和及時性標準。前者衡量的是上市公司在發生什么樣的事項時需進行披露,后者解決的是上市公司在發生重大事項時應在什么時間進行披露。
1.重要性標準
滬地及港地均采用重要性標準中的股價敏感性標準(即一件事項是否重要取決于其是否會影響上市證券價格)。
(1)香港地區運用指南指引幫助企業判斷和披露股價敏感信息的披露工作。此外,香港地區對于股價敏感信息的界定范圍比內地市場更嚴格具體,標準比內地市場更細致,有量化的標準,比內地市場要求更嚴格。更好的保護投資者利益,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2)內地在相關規定中也涉及到了股份敏感信息披露判斷,但是不全面。內地對于股價敏感性的界定較含糊,沒有對參考指標量化,從而給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留下制度上的隱患。
2.及時性標準
(1)香港聯交所采取部分事項事前審查、部分事項事后審查的方式,則是一部分重大事件立即公告,部分經聯交所審核后立即公告。此外的另一個標準是決策相關性標準:主要是指凡是能夠影響信息使用者決策的信息都應及時披露。
(2)滬地采取事前審查的形式,根據《證券法》規定在發生重大事件后必須經證券交易所審核后在指定報刊上公告。
臨時公告的發布可能對股價產生重要的影響,而對臨時公告的披露標準的規定勢必對市場秩序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上市公司對其臨時性的公告所采取的對策必然有所不同,滬地的事前審查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和效率。
綜上所述,通過實證分析及相應制度比較表明內地與香港地區上市公司持續信息披露制度存在較大差異,而隨著兩地資本市場的逐步接軌,內地需借鑒香港地區成功經驗逐步完善這一制度。
學習香港地區成功經驗,根據內地市場的基本特點,在定期公告信息披露過程中按照不同行業制定不同標準,使上市公司信息更為統一規范;進一步完善現有財務報告披露的內容,實現與香港地區的逐步接軌;建立健全有關信息披露的法律責任體系,彌補目前法律責任的空白之處,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從而更好的約束上市公司管理層的行為,提高資本市場的公平與效率。
借鑒香港地區經驗,及時準確的披露重要信息,對重要性標準進行量化,提高可操作性,提高信息披露的效率。此外,加強對上市公司高管的監督,加大懲罰力度,防止內幕交易的發生,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從水:《中美自愿性信息披露規制比較》,《世界經濟》2007,(4).
[2]張月飛 史震濤等:《香港與大陸股市有效性比較研究》,《金融研究》2006,(6).
[3]張宗新 潘志堅等:《內幕信息操縱的股價沖擊效應:理論與中國股市證據》,《金融研究》2005,(4).
[4]陳漢文 陳向民等:《證券價格的事件性反應—方法、背景和基于中國證券市場的應用》,《經濟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