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益協調可以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經濟社會良性發展、促進和諧目標的實現。利益協調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關鍵詞:利益協調;社會和諧;基礎
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最基礎的是實現各個方面利益關系的協調。如此,我們的社會才能充滿活力而又穩定有序、不斷創新而又祥和溫馨。
一、利益協調的內涵和作用
利益協調是使不同利益主體之間配合得當,表現為使利益主體間協調一致、穩定發展的過程。利益協調是為解決差別、矛盾和沖突而存在的, 但協調的結果并不意味著差別、矛盾和沖突的消失,也不是指沒有利益矛盾和沖突,而是使矛盾和沖突處于局部的、可控制的范圍,不會影響整體的協調和穩定。
具體講,利益協調包括三個方面。
不同利益主體之間關系的協調。包括利益個體之間、利益群體之間、利益個體和利益群體之間的相互協調,個人、集體和國家之間利益關系的相互協調、相互統一。
利益主體和利益客體之間關系的協調。表現為利益客體的豐富,利益主體合理的利益需要得到滿足,是利益本身所包含的需要主體與需要對象之間的關系的協調、配合得當。為了滿足需要, 人就必須占有和消耗一定的外在物(利益客體)。而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 人的利益需求的無限性和能生產出來的利益對象的有限性便產生了矛盾,因此這也構成利益和諧的又一項重要內容。
同一主體的不同利益之間的關系的協調。包括同一個人的物質利益與精神利益之間、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既得利益與未來利益之間、根本利益和暫時利益之間關系的協調一致與科學合理。利益協調就是這幾方面的有機結合的整體。
協調利益對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激發社會活力。建立公平、合理能夠激勵社會階層、群體和成員的社會利益關系和利益獲取機制, 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使社會成員對個體利益的追求同對社會整體利益的共同追求結合起來,統一全國人民的思想、意志,形成全國各個社會階層、群體和成員在現代化建設中齊心協力、同心同德的強大合力, 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第二,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良性循環。利益協調對于抑制我國目前的貧富差距的擴大化傾向具有重要作用。隨著底層人群收入水平的提高, 其購買力也相應增長,從而使內需得到進一步擴大, 促使我國經濟發展中消費不足環節得到有效改善, 促進整個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良性循環。從實踐意義上說,一個社會要能夠得以正常地生存并良好地運轉, 必須重視和解決利益協調問題, 促進社會的平衡發展。
第三,有利于實現社會主義公平目標。利益分化偏離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宗旨。因此, 協調利益關系, 體現了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目標, 為所有人民群眾謀福利。在利益主體多元化和利益差別擴大化的條件下, 十分有必要建立利益協調機制, 來調節和解決社會的各種利益矛盾, 把貧富差距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 避免出現兩級分化等社會利益分化趨向極端的現象, 從而維護社會公正,推動社會的進步。
二、社會和諧的基礎是利益的協調
社會和諧是指社會關系中的各種要素處于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狀態,主要表現為人、社會、自然及其相互關系的協調。
人與人的和諧。包括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和諧。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包括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鄰里關系和諧、個人與他人之間的和諧。群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和諧包括黨群關系和諧、干群關系和諧、政黨關系和諧、民族關系和諧、宗教關系和諧、社會階層關系和諧、中央與地方關系和諧、區域關系和諧、兩岸三地關系和諧、海內外兒女關系和諧、中國與世界關系和諧等。人際關系和諧體現為人們之間在利益關系平衡基礎上的互相尊重、平等互利、誠信友愛、互幫互助、融洽相處。胡錦濤總書記在闡述和諧社會建設目標時指出,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人與社會的和諧,即人與社會組織、社會制度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促進。表現為國家、集體、個人等方面權益關系協調,社會運行有章(包括法律、制度、體制、機制、道德規范等)可循,社會依法依規維護個人權益,公平正義。人們遵守社會法律、規章制度和道德規范,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各司其職、各守其則、各盡所能、各得其所。整個社會安定有序,平穩運行,充滿活力。人們心氣平和、安居樂業。解決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與沖突, 使之關系達到融洽和諧。
人與自然的和諧,即人與所處的環境和諧共生。自然作為人類活動的載體,是人類得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前提。自然是人的活動對象,使人獲得滿足自身生存發展需要的“為我之物”的源泉,也是“人的本質”的存在意義。自然界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外部環境和物質資料,并不斷地得到改造,成為人化的自然;人尊重自然規律,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保護環境、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控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素質之間的協調,維護代際公平,在優美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實現人與環境友好、代際公平。人與自然的關系無疑是人與人之間就自然而發生的關系, 是人們為了有限的自然資源的占有、分配而發生的關系。因而, 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也是人與人關系和諧的展開。
人與自身的和諧,即個人身心協調發展,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和各方面能力、潛力得到更好地發揮。包括觀念的自我對現實的自我的肯定、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協調、自我評價的客觀公正等。
上述四個方面的和諧說到底就是以利益協調為基礎。
三、利益協調與社會和諧的統一性
利益協調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社會和諧,而社會和諧的基本表現就是各種利益關系的協調一致。因此,利益協調與社會和諧存在內在統一性。
第一,利益協調與社會和諧的主體一致性。現實的處于一定具體社會關系當中的人是他們共同的主體(群體是個體的集合體)。除此之外別無他物。社會和諧的實質是指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本質上又是一種利益關系。歸根結底,社會不斷和諧的過程實質就是利益關系不斷協調的過程。
第二,利益協調與社會和諧存在范圍的一致性。在空間范圍上,他們可以發生在亞洲、歐洲、非洲,也可以發生在美洲;可以發生在城市也可以發生在農村。一句話,只要有人類社會存在的地方,人們對利益協調與社會和諧的追求就沒有停止。在時間范圍上,從原始社會至今的所有的社會形態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那些社會繁榮穩定的時期都是利益矛盾得到協調、利益沖突得到解決的時期。就是說,利益協調和社會和諧兩者總是相伴而生、同時存在的。
第三,利益協調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本途徑。社會和諧是協調社會矛盾、解決社會沖突的過程,利益協調是協調利益矛盾、解決利益沖突的過程。社會沖突只不過是利益沖突的表現,利益沖突是社會沖突的本質,正如馬克思明確指出的,暴力僅僅是手段,相反地,實際利益是目的。所以在某種程度上,社會沖突的解決就是利益沖突的解決,社會和諧就是利益協調,實現了利益的協調也即實現了社會的和諧。利益協調與社會和諧是同一個事物或過程的不同方面,社會和諧與利益協調的實現是歸屬于同一個過程,社會和諧是處于表層、外顯的位置,利益協調是處于深層、內斂的位置,要達到社會和諧,必須先要實現利益協調。利益協調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前提條件和基本途徑。
總之,協調各個方面的利益關系,化解利益矛盾,是社會和諧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必然要求。
作者簡介:丁桂波(1968—),男,漢族,山東膠南人,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總支書記,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