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公開課或者是一些新教師上課的時候讓我們看到這樣一些情景:
一老師在上排球準備姿勢與移動的時候這樣講解:兩腳左右開立稍比肩寬,一腳稍前,兩腳尖內收,腳跟稍微提起,膝關節保持一定的彎曲,膝關節的投影在腳尖前面,上體前傾,重心靠前,兩手臂自然彎曲,雙手置于腹前,全身肌肉適當放松,兩眼注視來球,兩腿始終保持微動……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日常的體育課堂教學中有很多,老師嘮嘮叨叨地講解了“教科書”般的動作要領之后,學生的接受效果有時并不好,甚至不理解。雖然學生的確是在認真聽動作要領,但是卻還沒有將“復雜”的動作要領與實際做動作相結合,沒有內化思考為自己的行為意識。在我們體育教學中,講解法是很重要的教學方法,如何講解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怎樣用最簡練,實用的語言,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運動技術,將動作要領的講解升華為教學藝術,這是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體現。筆者認為,在進行動作要領的講解時,可適時運用“白話”,所謂“白話”是接近日常生活語言的“草根”式的表達方式。
一、“白話”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掌握技術
在學習雙杠的支撐擺動時,容易出觀擺不起來腿,或是腿光擺動身體不動的現象,這時,老師說:“把屁股夾緊”,這樣一句令人發笑的大白話,卻讓學生馬上做出了動作。因為臀部肌肉的用力收縮,會使腰、腿、軀干連成一體,身體的幾個軸(肩、腰、膝)都隨著臀部肌肉的用力被鎖住了,腿也不再晃來晃去了,一下子身體就擺動起來了。
在進行背越式跳高的教學時,背弓的形成是教學的難點,練習的時候很多學生像個“元寶”。于是,老師就把一個頑皮的學生做典型,抓住學生的肩膀,用個小柳條輕打學生的屁股,說:“屁股要收緊,不要像元寶一樣,頭向后仰,往遠處看,或者看到你下面的墊子”。當老師把住學生的肩膀后,用小柳條去敲打學生屁股的時候,學生為了躲避老師的柳條,臀部肌肉收緊了,髖也自然而然就頂了出去,頭向后仰,背部的肌肉緊張了,這個背弓就在戲謔之間形成了,這其中體現了教師高超的教學機智,要領的提示也恰到了點子上。
在學習雙杠肩肘倒立時,學生總是向前傾倒,控制不住自己身體,這時,老師說:“頭向下看地面,屁股用力繃,腳尖向上方夠(伸),就像定海神針一樣”,按照這樣的要領。頭看地面,背部肌肉緊張了,屁股用力,髖被收住了,腳尖向上夠,膝、踝自然地伸展開了,也就“水到渠成”達到了練習的效果。
以上這些不像動作要領的“白話”,達到了“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栽柳柳成蔭”的練習效果。適時的點播,恰如其分的“白話”般動作要領,使學生的動作練習在“潤物細無聲”中達到了效果。這樣的動作要領讓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教師采取動作要領的講解,應該是要讓學生通過這樣做去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而不能僅僅是說明。而我們平時教科書中的教材所描述的動作要領,多停留在對要領的表述,動作規格的標準層面上,缺乏了普遍意義上的可操作性。體育教師要做的是在不斷的總結實踐過程中,“破譯”這些“密碼”,“翻譯”這些“外語”,通過簡單的“白話”,在不經意間達到動作要領所要求的教學效果。
二、“白話”要概括、精煉、便于記憶,操作
眾多的教學內容,經過教師的鉆研、加工和提煉,成為簡明扼要、重點突出、學生明白又便于理解的歸納總結。動作要領的表述,一定要簡明,學生明白又便于理解;是動作要領的精髓。筆者認為,所謂的動作要領,不僅要講清楚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點,講解的語言還要精煉準確,表達要清楚,讓學生方便記憶,方便操作、“過耳不忘,一見鐘情”,要講求語言表達的藝術,多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表達。也就是說要用最簡單的語言,講清楚很難的動作要領,力求講解得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不能老師講得很辛苦,學生卻云里霧里,教師講解事倍功半,徒勞又浪費時間。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將動作要領進行濃縮,用口訣、順口溜等方式進行,這樣便于記憶,理解操作起來也更容易。比如,在進行蹲踞式起跑時,可用“起跑似箭離弓弦,兩腳用力蹬后邊,積極擺臂抬后腿,蹬直前腿體向前”的順口溜。比如在進行籃球三步上籃的教學時,可以用:“一步大,二步小,三步用力向上跳”。在進行排球墊球的教學時,教師把墊球的動作技術總結為六個字:上肢動作“插、夾、提”,下肢動作“蹬、跟、移”,再進行展開,(插-插到球的下面,夾-肩關節要夾緊,提-手臂上提,蹬-蹬地,跟-跟腰臀,移-移重心)。在進行推鉛球技術教學時,把最后用力技術概括為:“蹬——送——挺——轉——推”。在做立正動作時,用語言提示:“一平、二靠、三挺(一平,一雙眼睛平視;二靠,腳跟靠攏,兩手靠腿;三挺,挺膝、挺胸、挺頸)。在做縱箱分腿騰躍的時候,提示講解:“提、分、推”(提臀、分腿、推手)。在進行排球下手發球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用“一低、二直、三跟進”這樣既概括出了動作要領,又反應出了用力的順序,用最短的時間,取得了最好的講解效果,學生記憶起來比較方便,也更容易操作。
三、“白話”要多從便于學生接受的角度出發
在講解中如需用“白話”去講解,應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注意學生的認知水平。比如,有的教師在講解的時候,喜歡用“提踵”、“充分伸展髖、膝、踝”、“前臂帶動小臂發力”,屈手腕、踝關節外展等很多專業術語來講解,對學生來講,這些看似簡單的東西在他們看來就有點難度了。比如有的教師在進行排球墊球教學時,對學生說:手腕后仰,小臂外翻成一個平面,頂肘,提肩等等,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把手臂伸直,用力聳肩。”在進行排球準備姿勢教學時,有的老師說:“兩腳分開與肩同寬,重心前移放在大腿上,腳跟稍微離地……”是否可以這樣教:“用力跳起,自然落下,最舒服的感覺就是準備姿勢的動作,準備姿勢要像貓見到老鼠一樣……”在進行羽毛球握拍技術的教學時,有的學生握拍太緊或者太松,為了讓學生體驗握拍的感覺,可以用:“就像手中抓著一只小鳥一樣,握的力量大了,小鳥會被捏死,力量小了小鳥會飛掉一樣……”這樣的效果會更加好。
我們不能再將那些有難度甚至很拗口的“動作要領”在學生面前如念天書一樣一遍遍地講解,我們要做的是多進行換位思考,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多考慮一些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知水平以及心理因素。
動作要領,應該是教師多年教學總結出的一個訣竅,應該是學生聽得明白,能按要求去控制身體,體驗發力順序的教學方法,而不僅僅是動作的外部結構,更不應僅僅是動作順序的表述。同時,要將復雜的動作要領簡單化,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將書面的那些所謂的“動作要領”,經過自己的翻譯,呈現給學生能接受的口頭語言,便于記憶、便于理解,便于操作,經濟實惠地取得教學的效果。體育教師要在學生學習困難時,用“訣竅”去幫助學生領會學習的要領,這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與積累,總結經驗,在不斷地濃縮與提煉過程中,將這些鄉土化的“心法”,白話般的“絕招”,應用于教學實踐,取得教學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