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突發事件中的應急管理,我們可能每年都會遇到,而且越來越多,尤其是21世紀以來,突發事件越來越頻繁。在我看來,這些問題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公共衛生事件,像SARS、甲型流感、禽流感等;二是自然災害,如地震等,都會衍生公共衛生問題;三是人為破壞與群體事件,也會涉及到醫療應急問題。
對于上述這些事情的應急處理,要分四個層面來看待宏觀結構與信息管理。首先,相應的一級政府是首當其沖的主角,其次才是衛生行政部門,然后是具體醫療衛生事務的操作者,再一個就是群眾。這是一個架構或者相應的鏈條。
公共事件發生后,政府應該如何響應呢?從SARS以來,我們在這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從事件發生的突然性、影響性、傳染力,到最后我們的防御性、控制程度等等,政府在SARS的爆發和應對過程中積累了很多經驗,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尤其是政府響應、部門響應和醫院響應幾個方面。
比如SARS的時候,當時大家在搶購米、油,以及其他一些生活用品,幸好這時候政府開始了積極的信息公開。記得當時我帶領了一個宣講隊到省委組織部去給領導們做宣講,因為我們是專業人士,首先讓領導不要過于恐慌。我們告訴上級政府,雖然我們還沒有弄清病源,但隨著我們對疾病的了解,可以下結論,這個病是可治可防的。
可治可防這個信號發出之后,人們的心態就平靜了很多,可見普教、健康教育有多么重要。在危機到來的時候,必須要聽取科學家的意見,而不是盲目地自夸式的指引,必須讓專家出來說話。
廣東省在組織防治禽流感病毒的時候,就把SARS里面取得的經驗加以應用,也給了我們一些啟發。對于比較輕的傳染病,首先官方應該有一個客觀、準確的認識,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可盲目恐懼。
因為人們可能會形成一個心理反射,似乎世界末日來了。在這個方面,作為衛生行政管理人員應該做什么呢?你肯定要首先掌握這種病的規律,就是這個病發生、發展的規律,馬上組織收集資料,從而得出一個禽流感不需恐慌這個觀點。
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對于甲型流感也不必恐慌,因為像美國、墨西哥發源地,他們也像普通流感一樣防控,死亡人數也在可控的范圍。但是,以科學的觀點,過于麻痹也是不可取的,因為病毒本身確確實實存在著變異的問題。因此作為衛生防疫部門來講不可掉以輕心,要密切跟蹤病毒的變異。
所以,對甲型流感,應該形成一種“內緊外松”信息管理控制態勢,內是醫務人員,外是社會。
在防治SARS、禽流感的過程中,廣東與香港、澳門之間形成了一個聯防聯控的網絡,一旦香港、澳門發生什么事會馬上通知廣東,內地發生事情也馬上通知香港做好準備,與港澳形成了一個聯防聯動機制。從防控到平時的科研,從疫苗生產到使用以及邊防的防疫,這次就形成一個很好的合作,并形成了體系。
正是由于這個體系的建立,對于控制疫情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說制度化、法規化、常規化是非常重要的,這些對于全國的聯防聯動很有借鑒意義。
在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時,目前廣東省乃至全國還沒有形成一支完整的應急隊伍。應急不單是建一座樓房,還要建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比如說人員的培訓,基地的建設,設備的準備,藥品的儲備等,這些都是投入,都有賴經費的保障。但正規的、常規的投入機制尚未形成,只有針對某個事件的發生而臨時采取一些經驗的做法。政府方面對應急到底要投入多少,經費是臨時劃撥還是長期投入,心中無數。在投入機制方面,也有待改進。
(作者為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