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一個甲子。
當我們歡慶新中國60華誕的時候,無論回望還是愿景,2009必將成為又一個歷史性的節點。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望60年的歷程,一條主線愈發清晰,那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走向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盡管歷經了無數次迂回曲折、跌宕起伏,但追尋現代化之夢的腳步從未停止過。
這個夢的源頭可追溯到169年前。從1840年至1949年的109年間,為了實現這個夢想,無數仁人志士進行了各種抗爭與探索: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太平天國”、辛亥革命……目標的指向就是希望尋找中國現代化的捷徑,獲得走向現代世界的“入場券”。在這百余年的抗爭中,中國的現代化探索之所以充滿迷茫和挫敗,其根源就在于,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舊式的農民戰爭,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的其他種種方案,雖然慷慨激烈,卻都沒能完成救亡圖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往深里說,未能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完整,未能通過有效的社會制度變革,建立起一個支撐社會現代化變遷的制度框架。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新紀元,開創了中國現代化的新契機。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和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歷史已經證明,中國的現代化是在1949年以后大規模開啟的。
在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初期,毛澤東主席在講到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時候提出的“一化三改”,以及1954年提出的現代化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交通運輸和現代化國防,可稱之為現代化的前奏。而第一次全面提出四個現代化是1964年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這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兩步走的發展戰略設想:第一步建成相對獨立的全面的工業經濟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20世紀末要實現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1980年,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個行進在現代化征程中的中國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從容與自信。這一年,鄧小平把到20世紀末的20年分為兩個10年,初步提出分“兩步走”達到“小康水平”的戰略構想。那么20世紀末,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以后,再往前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么?1987年,鄧小平提出新的現代化戰略構想,即現代化的“三步走”: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1997年,在提前實現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戰略目標之后,為了把第二步戰略和第三步戰略很好地銜接起來,根據鄧小平關于分階段、有步驟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戰略思想,黨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進一步具體化,提出了三個階段性目標:21世紀第一個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10年的努力,到建黨100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從“四個現代化”到“三步走”戰略,意味著現代化內涵的豐富與深化,現代化不僅僅是農業、工業、國防、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還應包括社會的現代化、政治的現代化、文化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生態的現代化。
60年,彈指一揮間。從新中國到新新中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下一個60年,加速現代化進程已經并將繼續成為一個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國家目標。
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慶典上,胡錦濤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充滿激情與活力的中國,肩負使命,再次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