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數據顯示,從1998~2007年,中國基金行業(包括原先的封閉式基金與目前的開放式基金等)累計盈利1.4萬億左右。而2008年統計數字顯示中國整體基金行業的凈值損失在1.4萬億元左右。也就是說,僅僅去年一年,基金行業就將前十年的盈利全部虧光。并且,使其投資收益率產生了負值。
基金強調的是專家理財和理性投資,如此糟糕的結果與專家理財、理性投資的初衷相去甚遠。面對這一結果,不論作為基金經理還是投資者及管理層都要深刻的認真反思。如果將基金去年的巨虧全部歸咎于什么大小非、金融危機等因素的話,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基金公司本身在風險控制、內部治理以及操作上同樣存在著諸多弊端。最根本的~點是以規模求效益,而不是以業績求生存,是目前基金行業的通病。相對而言,基金公司對于發行新基金,老基金分拆異常熱衷,而對于到底能夠為基民帶來多大的回報則漠不關心,一些專家認為,這是嚴重違反市場經濟運行基本原則的。
自1998年大型基金開始試點成功之后,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成為基金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在中國的經濟發展歷史上,曾經為“超常規”交了很多學費,最典型的是1958-1959年的大躍進運動,提出了超英趕美和所謂大煉鋼鐵的熱潮。“超常規”的做法已經使我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國民經濟受到重挫,直到1963年才逐步復蘇。超常規發展基金的潛臺詞就是托市,希望通過迅速做大基金規模的方式來穩定股市。通過超常規的基本發展來支撐超常規的IPO(首次公開募股)和超常規的市盈率,這是違背價值規律的。
2006~2008年間的股市暴漲暴跌與“超常規發展基金”有著重要的因果關系。回顧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投資者、基金,股市之間形成了一個循環。投資者買基金,基金買股票,股票價格上漲,基金收益上升,投資者追捧購買基金,股價再創新高,形成該循環的前提條件是基金能夠主宰股票價格,基金規模占股票市值的比例要足夠大。并且,基金是以所謂價值投資為理念的,但瘋狂的2006年和2007年,許多基金的扎堆將許多股票炒高至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價格,并美其名曰高成長、看未來,將企業的股價超常透支,所謂價值投資成了一塊“遮羞布”。
發達國家基金占股票市場的比例比我們要高很多,為什么不存在股價大幅度波動的問題?因為發達國家的基金是漸進發展的。在漸進式發展過程中,基金經理,投資者及監管者之間在不斷的試錯過程中會逐漸成熟,發達國家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基金的管理層的形成和成熟需要一個發展過程,中國基金行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必須要來一次正本清源,按照市場的價值規律來指導基金行業的正確發展。
前兩年,A股市場經常出現大起大落,股價的暴漲暴跌更是如同家常便飯。一方面與絕大多數上市公司本身不具備投資價值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市場中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理念不無關系。中國證監會推出證券投資基金的目的,意在通過基金倡導正確的投資理念與維護市場的穩定。前年基金勇于高位追漲建倉,去年敢于低位砸盤,吹大的是泡沫,放大的則是風險。這些與超常規發展不成熟的龐大的基本隊伍有密切關系。新基金發行“一日售罄”的盛景早已成過眼煙云,基民也為其狂熱付出了代價。像股民一樣,基民無疑也是大熊市的輸家,但由于基金抱著“旱澇保收”的金飯碗,無論牛市還是熊市,基金公司永遠都是贏家,這是中國基金業制度發展層面的又一個問題。
基金理性投資的另外一個制度性缺陷是基金業績考核制度。據悉,目前的考核制度是每個季度排一次業績次序,業績靠后的基金經理自動被淘汰。因此,決定基金經理的飯碗和薪酬。獎金的是自己管理的基金凈值增長速度在行業內的排名,如果采取獨立的投資策略,基金經理下課的風險將很大。由于沒有做空機制,要想贏利只能做多,于是大家的投資行為必須高度一致,買入的時候方向一致,賣出的時候也一起行動,使市場波動加劇。很多基金經理認為當時的股票估值已經很貴,但卻依然在買股票,因為,其他的基金經理還在買股票,于是就出現了股價不斷創新高的鬧劇。反之,當股市從6000點下跌到4000點以下時,基金經理們卻不斷有人在賣股票,原因是在下跌的過程中誰的倉位高誰排名就落后。基金的集體殺跌,是中國去年股市暴跌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樣,即使有反彈,誰也不敢輕易加倉,這就是當前基金的“囚徒困境”。可見,以短期業績考核為標準的制度導致了市場波動的增加,不利于市場的理性投資,對中國基金業的健康發展是極不利的,必須加以改革。
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基金的管理費制度不合理。基金管理公司的業績取決于其管理的基金的規模。因為管理費用是按照基金規模的一定比例提取的,短期的業績好壞直接決定著基金規模的擴大或縮小,決定著基金公司業績的好壞,與基本投資者并無任何關系。因此,筆者認為,要改革基金考核制度,首先要改革基金管理費的提取方法,將基金管理費的提取由與基金規模掛鉤改為與基金年度投資收益率相掛鉤,特別是要與基金分紅直接掛鉤。否則,即使大規模虧損只是虧損了基民的血汗錢。
如果在前十年將資金存入銀行,按前十年中國五年存款期的年利息平均超過3%,則十年回報應該有30%的收益。然而,如果投資基金卻是零回報,甚至是負回報。這種極不正常的現象應引起管理層的高度重視,如不很好的解決此問題,中國的資本市場就不可能持續健康發展,這將是無可質疑的。
這10年來,基金以虧損回報基民,實乃對專家替人理財的極大諷刺。整體收益既趕不上銀行的存款利息,也跑不贏CPI,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10年里,每年GDP平均遞增9%,但是,廣大的基金投資者們金融資產大規模的縮水,并沒有從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中得到實惠,這本身就是一個真實的寫照,難道這些不應該引起我們深刻的反思嗎?
筆者建議中國基金業協會及管理層應認真總結反思基金業過去10年的經驗教訓,重振中國基金業,挽回基金業在中國老百姓心目中的負面形象,快些走出巨虧的陰影,使基金業成為真正為中國老百姓理財的專家隊伍,使中國的廣大投資者都能夠分享到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