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聰明”的索取,來自“最笨拙”的奉獻
推薦人:《父母必讀》雜志圖書部主任 李奕
主持心語:
前些天和《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老師聊起家庭教育的話題,她感慨說 “娶個好女人,幸福三代人的老話的確很有道理”。這次推薦的《有奉獻精神的父母培養大人物》的作者,用他的人生經歷,精彩地印證了這句老話。
前些天,正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因為當天值日的3 人小組中另兩個同學中途先走而留下他一個人完成值日,回家后委屈得哇哇大哭。他爸爸立刻苦口婆心地勸說,想讓他明白單獨完成了值日很值得自豪,有機會給班里出力絕對不吃虧。可是,兒子一臉茫然,還轉不過這個彎來。這讓我心情有些沉重,因為我很明白:兒子將要生存的社會,如果不懂得付出,只去鉆營讓自己不吃虧的“小聰明”,將會使他離幸福越來越遠。盡管我認同“吃虧是福”“幫助別人就等于幫助自己”的觀念,但日常身教卻做得很差,又不知道怎樣從生活細節著手。
《有奉獻精神的父母培養大人物》一書,讓我更清晰地知道了差距和方向在哪里。
作者全惠星博士是位韓國籍的杰出媽媽,她年輕時留學并定居美國,她的6 個孩子不僅都是世界頂尖學府的博士,而且個個都在美國的政治、醫學和學術領域成為了令世人矚目的“大人物”。 作者在養育過程中,內心確實企盼她的孩子成為“大人物”,但是這個愿望的真正含義是“希望孩子們能為人們做更多的事情”,而不是指擁有更多的物質、金錢和地位。對她而言:“養育孩子的過程、孩子在身邊的日子,就是孩子對父母的回報。作為父母,因為有了孩子而備感幸福。孩子帶給我們生命的安詳和愉快,是其他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在這樣淡定平和的心態背后,她有著非常堅定的信念,這個信念作者更是傳承自她父母的兩句座右銘——“才華不可凌駕于品格之上”“ 一個人偉大與否,取決于他給予別人多少幫助。”這成為她養育孩子的堅守。
由于她的信念和榜樣,大兒子選擇了對人們最有幫助但當時曾是非常冷門的預防醫學作為研究方向;女兒畢業名門法律學院卻選擇了和經濟利益很難掛鉤的兒童法律作為專攻方向;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院長的三兒子曾經為了逃亡到美國的海地難民向美國政府發起了艱難的訴訟,而且冒著巨大的風險,因為他如果敗訴將為此背負1000 萬美元的罰金。
就這樣,這位韓國媽媽培養的6 位充滿奉獻精神的兒女,幫助和影響了眾多的人,成了受人尊敬的“大人物”。
說到這里,你可千萬別誤以為這本書太高遠、太精神、太難讀。這些理念,貫穿在“我教兒子做菜,教女兒搬行李”“星期六早上的家庭會議”“創建一個在什么地方都能打開書本的家庭環境”等小故事中。只要你愿意,一定能學到引導孩子奉獻的ABC。